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  寓教育于游戏中

提要

●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是好的教育。

●游戏之于儿童,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促进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

●有计划、科学地组织儿童开展游戏,可以养育儿童的身心,灵活儿童的机能,增长儿童的见识。

●要采取更多的办法,把课程特别是孩子觉得枯燥无味的课程学习转化为游戏。

●儿童游戏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好游戏的度,既能让儿童从中受到教育,又不至于沉溺于游戏。

●作为孩子的任老师,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游戏的权利,能与孩子一起游戏尤佳。

【案例】

别样的抢凳子,另类的聪明术

导读:幼儿园尤老师通过改变游戏规则,反复变化奖励物品——糖的品种,把孩子们习以为常的“抢凳子”游戏,变成了有趣的逻辑思维训练活动,也让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看似简单重复,但每次都变化了思考角度的快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增长了智慧,提高了能力。

抢凳子是幼儿园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然而,就是这个孩子们司空见惯的游戏,却在幼儿园尤老师的精心设计下,起到了培养儿童思维多项性的作用。

在设计这个游戏时,尤老师把这个游戏原来的规则做了两处简单的修改:

一是把原来的一部分孩子能抢到凳子,另一部分孩子抢不到凳子的规则,改为左右两边抢,每个孩子都可以抢到凳子,只是抢到的位置不同而已,即一部分孩子能抢到左边的凳子,而另一部分孩子只能坐到右边的凳子。

二是把原来的对抢不到凳子的孩子进行适当“处罚”(如表演节目等)的规则,改为抢到不同位置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以免抢不到凳子的孩子受到冷落。

谈到更改这个游戏规则的目的时,尤老师一语中的:一是要求小朋友能分清楚左右方位;二是通过奖品种类和数量不同,将思维“包袱”设计其中。

轮游戏开始之前,尤老师告诉孩子们,凡是抢到左边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两块糖,而抢到右边的小朋友只能得到一块糖。

为了让小朋友分清楚左与右的概念,尤老师先根据人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们根据右手拿筷子的道理,分清楚左右方位。说完这个规则后,有两个孩子举手说,他们拿筷子的手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不知道怎么分清楚左右。尤老师心想这两个孩子肯定是左撇子。情急之下,尤老师急中生智,在黑板两边分别写下左、右两个字,让孩子认真识别。顺便把识字的内容融入游戏过程中。

游戏开始后,由于孩子们都觉得两块糖比一块糖好,因此都努力去抢左边的凳子,抢不到左边凳子的孩子们一个个垂头丧气。

然而,令孩子们意想不到的是,尤老师的“包袱”这时呈现出来了:抢到左边的孩子得了两块水果糖,而坐到右边的孩子则得到了一块巧克力糖。

看到抢到右边的小朋友拿到了一块巧克力糖,抢到左边凳子的小朋友不干了:“老师,怎么这样呀?为什么他们得到的是一块巧克力,而我们只得到了两块水果糖呀。这不公平。”

尤老师笑眯眯地说:“呵呵,水果糖和巧克力糖都是糖呀。”

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满地小声嘀咕道:“比赛前,你也没有说清哪边是什么糖。”

尤老师不慌不忙地回应道:“你们也没有问老师,都是什么糖呀。”

这个孩子不服气地说:“这次不算,应该再抢一次。这一次,老师要说清楚才行。”

抢到左边的其他小朋友也齐声迎合:“对,这次不算,应该再抢一次。”

“他们不同意,那咱们就再抢一次?”尤老师对着右边的小朋友试探道。

得到右边小朋友的允许后,尤老师让孩子们准备第二轮游戏。

“老师,别急,先说清楚是什么糖。”还是刚才那个不服气的孩子的声音。

“抢到左边的得到两块巧克力,而抢到右边的只能得到一块巧克力。”尤老师对游戏规则做了补充说明。

孩子们不知道尤老师又设计了个“包袱”:抢到左边的兴高采烈的孩子得到的是两块小巧克力,而抢到右边的不那么开心的孩子得到的是比两块小巧克力合起来还要大的一块大巧克力。

抢到左边的孩子又感到上当了,这些孩子只得又与尤老师争论起游戏规则存在的问题。

抢凳子游戏不得不又一次重复进行,尤老师也不得不再次明确游戏的规则:抢到左边的得到两个巧克力,没有抢到左边的只能得到一个巧克力,而且两边巧克力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修改完游戏规则后,尤老师还补充问了一句:“大家对游戏规则还有没有不懂或修改的?”

孩子们都赞同游戏规则后,抢凳子游戏再次开始。

同样的,这次游戏依然有“包袱”:抢到左边的孩子们得到是两块普通品牌的巧克力,而没有抢到左边的孩子们则得到一块孩子们喜爱的名牌巧克力。

“又上当了。”左边的孩子们哀叹道。

“为什么你们不把规则搞清楚,就急于开始游戏呢?”尤老师看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

从糖果种类的不同,到糖果大小的不同;从糖果品牌的不同,再到糖果成分的不同……“抢凳子”游戏就这样持续进行了一个上午,孩子们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在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对数的质和量的关系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思考问题的维度也越来越多。

【解读】

这样“起跑”更持久

保卫儿童游戏的权利

黄建海

这个案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将幼儿常见的游戏精心设计成一个内容丰富、思维多元的游戏活动。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游戏是好的教育。游戏之于儿童,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促进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不管家庭或学校是否允许或组织孩子游戏,儿童都会因地制宜自发地开展各类游戏活动,不以大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幼儿园必须和家庭联手,对游戏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加以利用,有计划、科学地组织儿童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养育儿童的身心,灵活儿童的机能,增长儿童的见识,达成一定的教育功效。此外,游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儿童懂得了群体的力量、秩序与规则的作用,进而启蒙儿童的合作精神与契约精神。

柏拉图认为,幼儿之教育,当具游戏之性质。福禄培尔认为,游戏不仅培养和增强儿童的体力,而且肯定地持续不断地增长他们的智慧和道德的力量。因此,他奉劝家长们:“母亲啊,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可问题是,现实中众多家长和老师总是以“不务正业”为由,将孩子与生俱来的游戏权予以剥夺,粗暴干涉或者强行制止。当代中国,家庭和学校在游戏与知识、体能与分数之间一定是嫌弃前者褒扬后者。然而,这种态度是犯了天大的教育错误。正如信原良久所说,让孩子尽情地去玩,自由地去“淘气”,这才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以及对空间位置关系识别能力的提高。

儿童游戏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好游戏的度,既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教育价值,又不至于沉溺于游戏。而这就要看家长和老师的能耐了。现实世界总有家长善于利用游戏启蒙儿童,帮其寻找到自我发展的长处和潜能的增长点。他们不仅鼓励儿童游戏,还经常与孩子一起游戏,或创造更多游戏的机会。遗憾的是这样的家长和老师少之又少。否则,也用不着教育专家们费那么多口舌。

把游戏转化为学习

秦九歌

游戏是人的本能,可以帮助小孩甚至成人热爱学习。从启蒙教育到中学甚至到大学,美国都试图把游戏贯穿到教育中。我小的时候,美国就有一个很有名的、教孩子学语言的游戏软件。很多时候,玩电子游戏是在跟虚拟人物沟通,可以把其转化为学语言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把游戏延伸到语言或者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既然孩子们喜欢游戏,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更多的办法,把很多课程特别是孩子觉得枯燥无味的课程转化为游戏。比如,因为很多小孩子乘坐地铁时读言情小说,我的一个朋友就在琢磨写与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有关的小说,想方设法把这种考试用的单词都编进小说里,试图用这种轻松的阅读小说的方法,让阅读者学会其中的所有单词。除了学习语言以外,国外二十岁左右搞创业的年轻人都喜欢连续几十个小时参加一种用电脑编程、叫作Hackathon的聚会,并时常在编程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产品,有的朋友甚至把做出的产品卖给Facebook、谷歌或其他大公司。对于这些人而言,除了交流想法外,已经把游戏玩到了极致,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觉得,这个“抢凳子”的游戏,在国外教育中抓的重点可能会不一样。如果在国外玩这个游戏,可能在游戏之前会给孩子们五分钟时间,并告诉他们这是提问时间,请孩子们把与这个规则有关的问题全部提出来,并予以解答。我看这个案例,认为有点骗小孩的感觉——到游戏结束时,小孩才觉得上当受骗了,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感觉,会让孩子们很失落。因此,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做事情不能投机取巧。虽然这是游戏,目的是让孩子的脑子转得快,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把游戏规则给孩子们讲清楚,或者让孩子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中,而不是大人包办一切。

如果孩子喜欢打电子游戏,老师和家长没有必要制止,更不必感到恐慌,完全可以把这个动机转化为正能量——把打电脑游戏转为对编程的热爱。我妈妈很害怕我弟弟迷恋电脑游戏,在他三四岁时就买了编程系统。这样的话,到他会打游戏的年龄时,就已经成“黑客”了。到那个年龄,他看到游戏就知道这个游戏是怎么编出来的。他可以直接进入游戏的操作软件,把代码一改就完成了游戏的通关过程,这样打游戏就没什么意思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只愿意创造自己的游戏,而不是打别人的游戏,因为打别人编的游戏,一定不会有自己创造的游戏有成就感。

让孩子的“起跑”更有力、更持久

房超平

我曾经把一句名言做了修改,即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改为“让孩子的‘起跑’更有力、更持久”。而要让“起跑”更有力、更持久,靠的绝不是提前让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孩子思维力的有效发展。在不影响娱乐性的前提下,通过改造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提高游戏的教育性,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显然,这个案例中的游戏活动,就达到了促进思维发展的目标。

人的思维有很多特性,比如独创性、多项性、批判性等,这些特性说起来好像很抽象,但是都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对儿童进行训练。这个案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游戏过程中,老师或家长不妨给儿童设计一些“陷阱”(设计这些“陷阱”并不是要欺骗儿童,而是通过“陷阱”的设计引发思维冲突)。设计了“陷阱”之后,下次儿童再思考问题时就不会那么单纯了,就会考虑如何避免这个“陷阱”。当然,游戏规则不能由老师“一言堂”,完全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制定。

从游戏和教育的关联度上看,儿童玩游戏是为了追求快乐,老师或家长让孩子参与的目的则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这样各取所需:儿童玩得快乐,教育目的也达到了,这样的游戏是有价值的游戏。现在的各种电子游戏,很少设计教育的元素,过于简单化,是一种低端的游戏。高端的游戏应该把思维力、想象力这些发展儿童智力的因素渗透其中,从而实现在游戏中发展儿童思维、提升儿童智慧的终极目的。

此外,老师习惯于从抽象的、单纯的数字入手,教孩子认识数字,学习数学。事实上,孩子认识数字、学习数学时,可能对具体的事物、与生活有关联的数学会更感兴趣。按照常规的数学教学方法,孩子只能简单地理解一比二小或者二比一大,却并不理解实际生活中两个物品和一个物品之间没有可比性的道理。因此,在幼儿园乃至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必须真正和游戏、生活结合起来,在游戏中渗透教育内容,在游戏中渗透生活道理,在游戏中增长孩子们的智慧。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当然,如果是单纯的没有进行教育设计的游戏,没有任何教育价值,是毫无意义的。这里的教育设计并不单纯指学习内容,更多的是指能够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促进孩子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发展的活动。

作为孩子的任老师,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游戏的权利,能与孩子一起游戏尤佳,因为这样做,不但方便家长把教育内容渗入其中,而且有利于密切的亲子关系和孩子乐观、自信品格的形成。当然,未必所有的游戏都刻意设计教育内容,一切游戏和教育活动都应以促进孩子发展的动力更为持久为基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