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年级新生的新问题

 

 

著名家教专家尹建莉、孙瑞雪、刘称莲对新生入学十分关注,经过总结,她们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上学伊始孩子出现的问题

孩子上小学了,从幼儿园、家庭走向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孩子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它会给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1)孩子不愿上学

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不愿离开家长、和伙伴发生矛盾、受老师批评等。强把孩子拖到学校,会加剧孩子的抵触心理。家长首先应问清楚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消除孩子的顾虑。

(2)孩子不能按时起床

对待贪睡的孩子,家长可做以下几点:自己早睡早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了解孩子睡眠所需时间;找到让孩子按时起床的方法(如用闹钟或轻音乐提醒孩子、早锻炼、适当奖惩等)。

(3)孩子间发生冲突

当孩子与伙伴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寻求家长的帮助。只要矛盾没有人身安全的威胁,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可静观其变,抓住契机指导孩子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4)孩子迷电视

孩子爱看电视是天性,家长不要因噎废食。好的办法是通过丰富的家庭业余生活,培养孩子更广泛和健康的兴趣。如引导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看图书、玩积木、学唱歌、听音乐、收听广播等,来转移孩子的兴趣。

(5)做作业磨蹭

在对我国某市一所学校的抽样调查中,孩子们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进行了自我分析,其中有这样四个原因:49.2%的孩子是因为自己不会做,28.6%的孩子是因为作业太多,20.6%的孩子是因为玩给耽误了,还有1.6%的孩子不愿意做。

对此,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在做作业前,不妨征求孩子的意见,饭前做还是饭后做,哪一科先做,让孩子明确计划;让孩子先复习再做作业,可提高效率,减少困难;上闹钟限时;任务适度,不要再额外布置作业,要留有空闲给孩子放松。

2.孩子入学后三种明显表现

兴奋期:入学前,他们心情激动、兴奋得睡不着觉、坐不住、充满自豪感、个个都有表现好,当个好学生的愿望。

厌倦期:开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由于在学校生活感到纪律上的约束和生活上的紧张,对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内容感到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容易,数学课不做早已熟悉的10以内加减口算,而是要说组成,讲算理,汉语拼音也不是简单的认字母练发音,四声不好读,拼音又麻烦还要一笔一画地书写,因此部分学生感到学*担重,不想上学、怕吃苦,对上学产生厌倦心理。

适应期:两个月后,如果学校与家庭教育跟得上,就能使孩子较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喜欢学校生活,从此高兴起来,逢人就夸老师如何如何,同学如何如何,初步懂得了爱校,爱学习,努力上进,争当好学生。

3.认识孩子为何不适应

小学新生入学时,通常会遇到五种不适应:

,不愿意上学。有的孩子宁愿被关在家里,也不想上学。有的孩子则出现上学情绪低落,放学欢腾活跃的现象。

第二,不愿意提及在校的表现和活动。每每提及,会比较烦躁和焦虑。

第三,性情发生改变。如变得退缩、烦躁或是攻击行为增多。

第四,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差,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第五,孤单,无法融入集体生活。

家长应找到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孩子破解不适。一般而言,新生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入学前,孩子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习,教师有教学目标,孩子有学习任务,便有了压力。这种学习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使孩子难以适应。

第二,在幼儿园中,老师像妈妈,而小学的老师往往对学生要求严格,部分孩子会产生惧怕心理。

第三,孩子入学前与家长可谓亲密无间,什么事都有人替自己着想。入学后,孩子开始了独立的学习生活,交往圈子逐渐扩大,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

 

 

对孩子来说,上学是件随着岁月自然来临的事情,就像随着季节的变化,大自然会有草长莺飞一样。但是它又是孩子的一件人生大事。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上学后,就将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完成一些明确的任务,面临一个全新的完全独立的集体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个挑战,能否适应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对于家长,也是一种挑战,能否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关键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期,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说,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这段特殊的过渡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对于如此重要时期,作为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关注的是我们六七岁的儿童虽然上学了,但还停留着学前阶段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特征,那么上小学后,此阶段儿童身心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1.主导活动变化

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心理发展起重大变化。由于儿童本人身心的发展,游戏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习成了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2.社会地位变化

学龄前儿童是贪玩的,是寸步离不开成人照看的孩子,但一入学就不同了,除了整个活动方式发生急剧的变化外,极为明显的是他们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将他们作为社会正式成员对待。在班级里,他们是集体的正式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如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等,他们要对自己负责任,要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取荣誉。学习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应尽的社会义务,所以一年级小学生看到自己地位的转变又高兴又自豪,家长要十分关注孩子这一心理发展,对“入学”给予高度重视。

3.人际关系变化

儿童入学前与家庭成员的依附关系密切,一举一动都需要成人指点,独立性差。

入学后,每天都要离开家长在学校独立生活,要在班集体里作为独立的一员,认真听课读书,要独立思考,自己完成作业,要自己整理书包,检查文具书本是否齐全,这些活动都将进一步促进儿童由依附转向更多的独立,也可以说六七岁是儿童从依附向开始独立生活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年龄从家庭成员的纵向密切关系,开始向学校成员横向关系发展。白天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密切,可以说六七岁是儿童社会交往范围扩大时期。

4.儿童心理上的变化

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生八大阶段”的分期说。6岁正是“主动对内疚”到“勤奋对自卑”阶段的转折点。儿童心理上发生重要变化,由过去依赖父母和老师,受“保护”的角色,逐渐过渡到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业、解决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5.生活环境的变化

儿童在入学伊始容易产生焦虑。因为在幼儿园熟悉的老师、小朋友被新的老师和同学取代,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感。小学课堂桌椅的摆放方式也不再是圆圈或半圆式的,而是整齐地朝向某一方向。

6.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时期所倡导的是“保教并重”,即幼儿园老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角色,而入小学后,随着幼儿身心发育不断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渐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渐增加,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以上差异,导致幼儿入学以后出现种种不适应的行为。这些不适应的行为表现为,初入小学的儿童往往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身体不适、体质下降、睡眠不足、心理压力大。不少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上都有困难。此外,儿童还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容易忘事、情绪不好、厌恶学习等。所有这些不适表现,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转变过来,这无疑对其心理的发展和学习的成功有害无利。所以,父母不要以为孩子进了小学,可以松口气了,相反,一定要谨慎地处理好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种转型,配合学校,做好幼儿园到小学衔接工作,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