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对《三国演义》中的每个人物进行评价,你能做到吗?可能并不难。例如诸葛亮,一般人喜欢用智慧的化身来概括他,鲁迅先生则评说《三国演义》把他写得多智而近妖,可见多智是肯定的了,而陈寿在《三国志》中则评价诸葛亮行政一流,军事稍逊。除此之外,对他的评价还有很多,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一生唯谨慎等。再说曹操,时人谓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也是非常生动传神的概括。

随便翻开哪本史书,都不难从中找到对历史人物类似的贴切评价。自古中国就有一个说法为盖棺论定,然后更进一步演化出皇帝大臣死后的法,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褒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给一个人贴一张标签,更方便我们对这个人的评价与分析。

现在,请用一句话来进行自我评价,难不难?如果你平时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那么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让我们换一个场景,假设今天你去应聘,主考官说:给你30秒钟,请你做一下自我介绍。你该如何表述呢?

一般的简历上都有自我评价一栏,内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具有团队精神、主动积极、勤奋肯干、沟通能力强等。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某次听到的一个自我介绍:我叫某某,我的特点是沟通能力强,完了。呵呵,这样介绍,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与沟通能力强一词联系到一起。那么简历上这些常用语有没有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如若不写这些,或许在轮简历筛选时就石沉大海了。

不过,这并不是我所谓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意思。

一句话定义你自己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实际上它有着非常复杂的内涵在里面。目的就是让你在主流的芸芸众生中显得与众不同,而且让这种与众不同为主流所认可、接受,甚至推崇。正如历史上的聪明人多得是,为何单单诸葛亮能得美名智慧的化身呢?又如历史上昏庸暴君无数,为何商纣王却独得大名呢?因为他们都被主流社会贴上了一句话定义,不管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反正一句话定义被千万人重复千万遍,便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一个想在职场和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就一定要学会发挥这种一句话定义的力量。

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力量何在呢?就在于它的简洁明了。越简单明了的东西,越容易被人记住,也越容易被人传播,杀伤力也就越大。所以,在完成自我分析和定位后,一定要想出一句话,使你的形象栩栩如生。

但是,你的一句话定义一定要适合你的状况。就好比判定一双鞋的好坏,首先是要看它是否合脚。一样的道理,一个与你的实际情况偏差太大的定义,不仅不会被公众(老板、同事、朋友等)所认同,还会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

有个人跑去应聘总经理助理的职务,面试时,面试官请他用一句话评价自己。他回答说:我从小志向高远,一直以征服天下为己任。这个一句话定义真是让人记忆深刻,只是与他的实际情况和职位要求相差太远。

面试官笑笑,说:你真的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潜台词自然就是:我这座庙太小,供不起你这尊大佛。如果抱着这种以征服天下为己任一句话定义去打工,我不知道他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去与上下级和同事相处。再说这句话毛病太大,听到的人不禁会想,他到底是想从政还是从商?想在哪个领域去征服天下?

这样的定义,只会给别人留下一个负面印象,很可能瞬间,他人心中已经给他下了相反的定义:一个从小志大才疏目中无人爱吹牛的人。而这样的负面定义一旦被人公认,试想,他在这家企业还有什么职业前途可言?

一个好的一句话定义,无论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还是来自于别人的总结,首先都应该被自己所认可,并愿意为了维护这个定义去工作、去表现自己,只有这样,你才是掌握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而一句话定义的重要性就在于,当你不为自己下定义时,别人就会给你下定义,须知这就是人的本性。就像我们出去郊游,看见不认识的花花草草,一定会随口问旁人:那是什么植物?其实想想看,知道它的名字并不代表你就了解这种花草的特性,但人性就是这样,觉得知道花草的名字就是了解它了。奇怪吗?是有点儿奇怪,但事实就是这样。职场有如郊游,你就是这样一株不知名的花草,如果你不为自己起个名字,并把名字告诉别人,那别人只有按自己的理解来给你起名字了。糟糕的是,对别人给自己下的定义大部分人都不满意,后果就是感觉自己被别人误解了,却又无从辩解。

比如上面那位朋友,如果他本着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自我定义去工作,在这个定义并未被公众所认识到之前,那么领导可能会从他的角度给他下定义这是一个没有上进心得过且过的人,相差何止千里!背上这样的负面定义,再想纠正舆论偏差,就得付出好几倍的心血。

适合的一句话定义,是与你的自我定位、实际情况、工作职责要求、企业文化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大部分人写简历,看见别人都写具有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强、领导能力强等,就照葫芦画瓢照搬过来。我想个这样去形容自己的人肯定是高手,但时至今日,已经不知几千几万的人都在这样形容自己,那么这种原本让人有视觉美感的语言此时便显得苍白空洞,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实际意义,可能只对机械筛选有点儿作用。在设计一句话定义上,一定得有某种程度的创新,更确切地说,是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

一句话定义是什么样子呢?就应该像《幸运52》中的猜词那样,如果我说:猜一个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八成会答诸葛亮(或许有人会说周恩来,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哪天你能达到仅用一句正面意义的虚词描述你自己,只要说出这个词,你的老板,你的同事就知道是你,那这个一句话定义就算大功告成。

达不到别的,退而求其次,就要在一句话中必须用上实词,而不能光用形容词和副词这些虚词来描述自己。比如我说:猜一个人,他辅佐刘备三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一定会答诸葛亮(还说是周恩来那就一定是猪头了,呵呵)。为什么这次很清楚了?因为虚实结合地描述一个人,效果就会完全不同。同时,这个描述中把诸葛亮的功劳(业绩)也概括进去了,如果孔明应聘,光这一句话便可过关。

 

 

求职需理清的矛盾

求职,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选择,就面临着各种各种的矛盾。你必须理清这些矛盾,才能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份工作。

一、一步到位与循序渐进的矛盾

现在社会提倡,先就业后择业,先稳定后发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别总以为自己有多少能耐,自己的工作就应该高薪,多假期、体面、轻松,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像二十世纪中那么吃香了,别想着一下子就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还是那句话先就业后择业,解决温饱才是关键,别搞得毕业了还让家人养着,做事情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这才是登上成功之路的捷径。

二、理想职业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兴趣是好的老师,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往往太过注重对于热门行业的追求,以至于和好的工作失之交臂。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经济产业、网络企业和IT产业成为求职者的热门职业,往往是蜂拥而上。但是,事物是相对的,这些行业的门槛也是较高的。它对于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同时有些行业还要求拥有各种各样的附加能力,如市场开发能力、营销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纵观往昔,我们发现真正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就者,大多是经验丰富的人,并且还是一些在传统行业有所成就的。所以,如果你在求职过程中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且又热门的工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可以退而求其次,改变方向,寻求一份与之相关的工作,等到市场门槛降低,并且自己拥有足够多的经验时,再重新涉足自己原先感兴趣的领域,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三、工作性质与收入之间的反差

大学生因为其自身的优越感,往往在求职过程中,受其主观意识的影响与可能会有好的发展的工作失之交臂。到人才市场走一圈,尽管有些职位的工资并不高,但是你还是会发现像文秘、文员、行政等方面的职位,与求职者数量有着强烈的反差。而高收益的营销专业的人数需求往往是文员的两至三倍,但应聘者却寥寥无几,少得可怜。差别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许多大学生在工作性质与收入之间往往更看重前者,主观地认为干营销需要长年在外奔波,比较辛苦,而做文员之类的工作则待在办公室里,更有可能发展成白领。但是,事实真的会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纯粹吗?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而营销工作固然辛苦,但更能锻炼人,个人成长空间更大,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将会更加有利。而且营销人员的报酬直接与业绩挂钩,数年后他们的报酬会令文职人员自愧不如。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应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工作不分贵贱,人品才见高低,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能唯工作性质论。

四、求稳心态与职业风险的矛盾

受中庸思想的长期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出于对工作稳定的考虑,至今还不愿意到国内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作,的目标仍然还是政府机关、外资、合资和国有企业等一些铁饭碗,成为一名公务员,为此他们不惜绞尽脑汁,哪怕托关系走后门,甚至花重金也在所不惜,表现出普遍的求稳心态。然而实际上,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给出的待遇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外资企业,但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这些企业体制不够健全,前途不明朗,职业风险大,所以不愿意选择。其实,对于刚走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进这种小单位还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它们正是用人之际,正因为它缺少人才所以老板才会重用你,至于工资待遇当然也好商量,你还可以在那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三国里的诸葛亮,他之所以投靠刘备不是因为刘备比曹操厉害,而是因为曹公手下谋士如云,自己去了也不会得到重用,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嘛!

五、职业经验与自信心的矛盾

在人才交流中心,我们往往看到,大多数的招聘单位都会标明:有经验者优先。社会中,对于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重要,但是,这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往往是缺乏的,无形中便将他们拒之门外。缺乏自信心的大学生看到这样的要求时,往往便会转身就走。但是有经验者优先也只是标明优先而已,并未说不可一试。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胜任,能很快上手的话,大可以前去一试,放手一搏。招聘单位对有勇气和自信的大学生都是很欣赏的,即使你未能成功,也不必太在意,结果并不重要,而重要的只是你在其中所获得的经验。或许,终你失败了,但这个结果也只能说明你暂时还不适合这份工作,并不表示你不够优秀。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一定可以胜任那份工作。

六、不同职位的矛盾

有些时候,找工作就像买东西一样,机会多了也常常感到难以选择。

比如说,你去商场买了一个东西,商家随即赠送你些礼品,虽然有很多的赠品,但是你只能选择一样时,你便会深思熟虑一番,细细地比较看看,哪些对你来说会更有好处。如果商家没有花样地只是给你一个赠品,那么你便不会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去思考,从而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当一个人可选择的职位多了,也可能将会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心理,越让你挑,你越不知道哪个好,很难果断地做出决定。

此时,你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相对冷静地思量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了,选择那个与你发展方向为接近的位子,选择前梳理好自己的思维脉络,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参考,多收集些相关的信息,但要切记,当断则断,好多机会都有稍纵即逝的特点,犹豫过后往往接踵而来的是懊悔。重要的一点是:永远不要回头。一旦做出了决定,就不要再去思量得与失,越是频繁地回头,越会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有误,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定势,在心理学上把它叫作自我的暗示。不要被这样的定势所左右,决断而认同结果,你才能一往而无前。送你一句良言: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对《三国演义》中的每个人物进行评价,你能做到吗?可能并不难。例如诸葛亮,一般人喜欢用智慧的化身来概括他,鲁迅先生则评说《三国演义》把他写得多智而近妖,可见多智是肯定的了,而陈寿在《三国志》中则评价诸葛亮行政一流,军事稍逊。除此之外,对他的评价还有很多,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一生唯谨慎等。再说曹操,时人谓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也是非常生动传神的概括。

随便翻开哪本史书,都不难从中找到对历史人物类似的贴切评价。自古中国就有一个说法为盖棺论定,然后更进一步演化出皇帝大臣死后的法,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褒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给一个人贴一张标签,更方便我们对这个人的评价与分析。

现在,请用一句话来进行自我评价,难不难?如果你平时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那么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让我们换一个场景,假设今天你去应聘,主考官说:给你30秒钟,请你做一下自我介绍。你该如何表述呢?

一般的简历上都有自我评价一栏,内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具有团队精神、主动积极、勤奋肯干、沟通能力强等。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某次听到的一个自我介绍:我叫某某,我的特点是沟通能力强,完了。呵呵,这样介绍,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与沟通能力强一词联系到一起。那么简历上这些常用语有没有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如若不写这些,或许在轮简历筛选时就石沉大海了。

不过,这并不是我所谓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意思。

一句话定义你自己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实际上它有着非常复杂的内涵在里面。目的就是让你在主流的芸芸众生中显得与众不同,而且让这种与众不同为主流所认可、接受,甚至推崇。正如历史上的聪明人多得是,为何单单诸葛亮能得美名智慧的化身呢?又如历史上昏庸暴君无数,为何商纣王却独得大名呢?因为他们都被主流社会贴上了一句话定义,不管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反正一句话定义被千万人重复千万遍,便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一个想在职场和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就一定要学会发挥这种一句话定义的力量。

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力量何在呢?就在于它的简洁明了。越简单明了的东西,越容易被人记住,也越容易被人传播,杀伤力也就越大。所以,在完成自我分析和定位后,一定要想出一句话,使你的形象栩栩如生。

但是,你的一句话定义一定要适合你的状况。就好比判定一双鞋的好坏,首先是要看它是否合脚。一样的道理,一个与你的实际情况偏差太大的定义,不仅不会被公众(老板、同事、朋友等)所认同,还会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

有个人跑去应聘总经理助理的职务,面试时,面试官请他用一句话评价自己。他回答说:我从小志向高远,一直以征服天下为己任。这个一句话定义真是让人记忆深刻,只是与他的实际情况和职位要求相差太远。

面试官笑笑,说:你真的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潜台词自然就是:我这座庙太小,供不起你这尊大佛。如果抱着这种以征服天下为己任一句话定义去打工,我不知道他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去与上下级和同事相处。再说这句话毛病太大,听到的人不禁会想,他到底是想从政还是从商?想在哪个领域去征服天下?

这样的定义,只会给别人留下一个负面印象,很可能瞬间,他人心中已经给他下了相反的定义:一个从小志大才疏目中无人爱吹牛的人。而这样的负面定义一旦被人公认,试想,他在这家企业还有什么职业前途可言?

一个好的一句话定义,无论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还是来自于别人的总结,首先都应该被自己所认可,并愿意为了维护这个定义去工作、去表现自己,只有这样,你才是掌握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而一句话定义的重要性就在于,当你不为自己下定义时,别人就会给你下定义,须知这就是人的本性。就像我们出去郊游,看见不认识的花花草草,一定会随口问旁人:那是什么植物?其实想想看,知道它的名字并不代表你就了解这种花草的特性,但人性就是这样,觉得知道花草的名字就是了解它了。奇怪吗?是有点儿奇怪,但事实就是这样。职场有如郊游,你就是这样一株不知名的花草,如果你不为自己起个名字,并把名字告诉别人,那别人只有按自己的理解来给你起名字了。糟糕的是,对别人给自己下的定义大部分人都不满意,后果就是感觉自己被别人误解了,却又无从辩解。

比如上面那位朋友,如果他本着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自我定义去工作,在这个定义并未被公众所认识到之前,那么领导可能会从他的角度给他下定义这是一个没有上进心得过且过的人,相差何止千里!背上这样的负面定义,再想纠正舆论偏差,就得付出好几倍的心血。

适合的一句话定义,是与你的自我定位、实际情况、工作职责要求、企业文化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大部分人写简历,看见别人都写具有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强、领导能力强等,就照葫芦画瓢照搬过来。我想个这样去形容自己的人肯定是高手,但时至今日,已经不知几千几万的人都在这样形容自己,那么这种原本让人有视觉美感的语言此时便显得苍白空洞,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实际意义,可能只对机械筛选有点儿作用。在设计一句话定义上,一定得有某种程度的创新,更确切地说,是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

一句话定义是什么样子呢?就应该像《幸运52》中的猜词那样,如果我说:猜一个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八成会答诸葛亮(或许有人会说周恩来,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哪天你能达到仅用一句正面意义的虚词描述你自己,只要说出这个词,你的老板,你的同事就知道是你,那这个一句话定义就算大功告成。

达不到别的,退而求其次,就要在一句话中必须用上实词,而不能光用形容词和副词这些虚词来描述自己。比如我说:猜一个人,他辅佐刘备三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一定会答诸葛亮(还说是周恩来那就一定是猪头了,呵呵)。为什么这次很清楚了?因为虚实结合地描述一个人,效果就会完全不同。同时,这个描述中把诸葛亮的功劳(业绩)也概括进去了,如果孔明应聘,光这一句话便可过关。

 

 

求职需理清的矛盾

求职,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选择,就面临着各种各种的矛盾。你必须理清这些矛盾,才能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份工作。

一、一步到位与循序渐进的矛盾

现在社会提倡,先就业后择业,先稳定后发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别总以为自己有多少能耐,自己的工作就应该高薪,多假期、体面、轻松,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像二十世纪中那么吃香了,别想着一下子就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还是那句话先就业后择业,解决温饱才是关键,别搞得毕业了还让家人养着,做事情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这才是登上成功之路的捷径。

二、理想职业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兴趣是好的老师,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往往太过注重对于热门行业的追求,以至于和好的工作失之交臂。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经济产业、网络企业和IT产业成为求职者的热门职业,往往是蜂拥而上。但是,事物是相对的,这些行业的门槛也是较高的。它对于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同时有些行业还要求拥有各种各样的附加能力,如市场开发能力、营销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纵观往昔,我们发现真正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就者,大多是经验丰富的人,并且还是一些在传统行业有所成就的。所以,如果你在求职过程中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且又热门的工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可以退而求其次,改变方向,寻求一份与之相关的工作,等到市场门槛降低,并且自己拥有足够多的经验时,再重新涉足自己原先感兴趣的领域,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三、工作性质与收入之间的反差

大学生因为其自身的优越感,往往在求职过程中,受其主观意识的影响与可能会有好的发展的工作失之交臂。到人才市场走一圈,尽管有些职位的工资并不高,但是你还是会发现像文秘、文员、行政等方面的职位,与求职者数量有着强烈的反差。而高收益的营销专业的人数需求往往是文员的两至三倍,但应聘者却寥寥无几,少得可怜。差别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许多大学生在工作性质与收入之间往往更看重前者,主观地认为干营销需要长年在外奔波,比较辛苦,而做文员之类的工作则待在办公室里,更有可能发展成白领。但是,事实真的会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纯粹吗?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而营销工作固然辛苦,但更能锻炼人,个人成长空间更大,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将会更加有利。而且营销人员的报酬直接与业绩挂钩,数年后他们的报酬会令文职人员自愧不如。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应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工作不分贵贱,人品才见高低,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能唯工作性质论。

四、求稳心态与职业风险的矛盾

受中庸思想的长期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出于对工作稳定的考虑,至今还不愿意到国内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作,的目标仍然还是政府机关、外资、合资和国有企业等一些铁饭碗,成为一名公务员,为此他们不惜绞尽脑汁,哪怕托关系走后门,甚至花重金也在所不惜,表现出普遍的求稳心态。然而实际上,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给出的待遇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外资企业,但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这些企业体制不够健全,前途不明朗,职业风险大,所以不愿意选择。其实,对于刚走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进这种小单位还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它们正是用人之际,正因为它缺少人才所以老板才会重用你,至于工资待遇当然也好商量,你还可以在那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三国里的诸葛亮,他之所以投靠刘备不是因为刘备比曹操厉害,而是因为曹公手下谋士如云,自己去了也不会得到重用,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嘛!

五、职业经验与自信心的矛盾

在人才交流中心,我们往往看到,大多数的招聘单位都会标明:有经验者优先。社会中,对于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重要,但是,这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往往是缺乏的,无形中便将他们拒之门外。缺乏自信心的大学生看到这样的要求时,往往便会转身就走。但是有经验者优先也只是标明优先而已,并未说不可一试。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胜任,能很快上手的话,大可以前去一试,放手一搏。招聘单位对有勇气和自信的大学生都是很欣赏的,即使你未能成功,也不必太在意,结果并不重要,而重要的只是你在其中所获得的经验。或许,终你失败了,但这个结果也只能说明你暂时还不适合这份工作,并不表示你不够优秀。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一定可以胜任那份工作。

六、不同职位的矛盾

有些时候,找工作就像买东西一样,机会多了也常常感到难以选择。

比如说,你去商场买了一个东西,商家随即赠送你些礼品,虽然有很多的赠品,但是你只能选择一样时,你便会深思熟虑一番,细细地比较看看,哪些对你来说会更有好处。如果商家没有花样地只是给你一个赠品,那么你便不会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去思考,从而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当一个人可选择的职位多了,也可能将会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心理,越让你挑,你越不知道哪个好,很难果断地做出决定。

此时,你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相对冷静地思量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了,选择那个与你发展方向为接近的位子,选择前梳理好自己的思维脉络,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参考,多收集些相关的信息,但要切记,当断则断,好多机会都有稍纵即逝的特点,犹豫过后往往接踵而来的是懊悔。重要的一点是:永远不要回头。一旦做出了决定,就不要再去思量得与失,越是频繁地回头,越会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有误,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定势,在心理学上把它叫作自我的暗示。不要被这样的定势所左右,决断而认同结果,你才能一往而无前。送你一句良言: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对《三国演义》中的每个人物进行评价,你能做到吗?可能并不难。例如诸葛亮,一般人喜欢用智慧的化身来概括他,鲁迅先生则评说《三国演义》把他写得多智而近妖,可见多智是肯定的了,而陈寿在《三国志》中则评价诸葛亮行政一流,军事稍逊。除此之外,对他的评价还有很多,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一生唯谨慎等。再说曹操,时人谓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也是非常生动传神的概括。

随便翻开哪本史书,都不难从中找到对历史人物类似的贴切评价。自古中国就有一个说法为盖棺论定,然后更进一步演化出皇帝大臣死后的法,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褒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给一个人贴一张标签,更方便我们对这个人的评价与分析。

现在,请用一句话来进行自我评价,难不难?如果你平时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那么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让我们换一个场景,假设今天你去应聘,主考官说:给你30秒钟,请你做一下自我介绍。你该如何表述呢?

一般的简历上都有自我评价一栏,内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具有团队精神、主动积极、勤奋肯干、沟通能力强等。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某次听到的一个自我介绍:我叫某某,我的特点是沟通能力强,完了。呵呵,这样介绍,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与沟通能力强一词联系到一起。那么简历上这些常用语有没有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如若不写这些,或许在轮简历筛选时就石沉大海了。

不过,这并不是我所谓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意思。

一句话定义你自己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实际上它有着非常复杂的内涵在里面。目的就是让你在主流的芸芸众生中显得与众不同,而且让这种与众不同为主流所认可、接受,甚至推崇。正如历史上的聪明人多得是,为何单单诸葛亮能得美名智慧的化身呢?又如历史上昏庸暴君无数,为何商纣王却独得大名呢?因为他们都被主流社会贴上了一句话定义,不管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反正一句话定义被千万人重复千万遍,便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一个想在职场和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就一定要学会发挥这种一句话定义的力量。

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力量何在呢?就在于它的简洁明了。越简单明了的东西,越容易被人记住,也越容易被人传播,杀伤力也就越大。所以,在完成自我分析和定位后,一定要想出一句话,使你的形象栩栩如生。

但是,你的一句话定义一定要适合你的状况。就好比判定一双鞋的好坏,首先是要看它是否合脚。一样的道理,一个与你的实际情况偏差太大的定义,不仅不会被公众(老板、同事、朋友等)所认同,还会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

有个人跑去应聘总经理助理的职务,面试时,面试官请他用一句话评价自己。他回答说:我从小志向高远,一直以征服天下为己任。这个一句话定义真是让人记忆深刻,只是与他的实际情况和职位要求相差太远。

面试官笑笑,说:你真的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潜台词自然就是:我这座庙太小,供不起你这尊大佛。如果抱着这种以征服天下为己任一句话定义去打工,我不知道他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去与上下级和同事相处。再说这句话毛病太大,听到的人不禁会想,他到底是想从政还是从商?想在哪个领域去征服天下?

这样的定义,只会给别人留下一个负面印象,很可能瞬间,他人心中已经给他下了相反的定义:一个从小志大才疏目中无人爱吹牛的人。而这样的负面定义一旦被人公认,试想,他在这家企业还有什么职业前途可言?

一个好的一句话定义,无论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还是来自于别人的总结,首先都应该被自己所认可,并愿意为了维护这个定义去工作、去表现自己,只有这样,你才是掌握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而一句话定义的重要性就在于,当你不为自己下定义时,别人就会给你下定义,须知这就是人的本性。就像我们出去郊游,看见不认识的花花草草,一定会随口问旁人:那是什么植物?其实想想看,知道它的名字并不代表你就了解这种花草的特性,但人性就是这样,觉得知道花草的名字就是了解它了。奇怪吗?是有点儿奇怪,但事实就是这样。职场有如郊游,你就是这样一株不知名的花草,如果你不为自己起个名字,并把名字告诉别人,那别人只有按自己的理解来给你起名字了。糟糕的是,对别人给自己下的定义大部分人都不满意,后果就是感觉自己被别人误解了,却又无从辩解。

比如上面那位朋友,如果他本着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自我定义去工作,在这个定义并未被公众所认识到之前,那么领导可能会从他的角度给他下定义这是一个没有上进心得过且过的人,相差何止千里!背上这样的负面定义,再想纠正舆论偏差,就得付出好几倍的心血。

适合的一句话定义,是与你的自我定位、实际情况、工作职责要求、企业文化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大部分人写简历,看见别人都写具有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强、领导能力强等,就照葫芦画瓢照搬过来。我想个这样去形容自己的人肯定是高手,但时至今日,已经不知几千几万的人都在这样形容自己,那么这种原本让人有视觉美感的语言此时便显得苍白空洞,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实际意义,可能只对机械筛选有点儿作用。在设计一句话定义上,一定得有某种程度的创新,更确切地说,是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

一句话定义是什么样子呢?就应该像《幸运52》中的猜词那样,如果我说:猜一个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八成会答诸葛亮(或许有人会说周恩来,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哪天你能达到仅用一句正面意义的虚词描述你自己,只要说出这个词,你的老板,你的同事就知道是你,那这个一句话定义就算大功告成。

达不到别的,退而求其次,就要在一句话中必须用上实词,而不能光用形容词和副词这些虚词来描述自己。比如我说:猜一个人,他辅佐刘备三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一定会答诸葛亮(还说是周恩来那就一定是猪头了,呵呵)。为什么这次很清楚了?因为虚实结合地描述一个人,效果就会完全不同。同时,这个描述中把诸葛亮的功劳(业绩)也概括进去了,如果孔明应聘,光这一句话便可过关。

 

 

求职需理清的矛盾

求职,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选择,就面临着各种各种的矛盾。你必须理清这些矛盾,才能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份工作。

一、一步到位与循序渐进的矛盾

现在社会提倡,先就业后择业,先稳定后发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别总以为自己有多少能耐,自己的工作就应该高薪,多假期、体面、轻松,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像二十世纪中那么吃香了,别想着一下子就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还是那句话先就业后择业,解决温饱才是关键,别搞得毕业了还让家人养着,做事情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这才是登上成功之路的捷径。

二、理想职业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兴趣是好的老师,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往往太过注重对于热门行业的追求,以至于和好的工作失之交臂。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经济产业、网络企业和IT产业成为求职者的热门职业,往往是蜂拥而上。但是,事物是相对的,这些行业的门槛也是较高的。它对于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同时有些行业还要求拥有各种各样的附加能力,如市场开发能力、营销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纵观往昔,我们发现真正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就者,大多是经验丰富的人,并且还是一些在传统行业有所成就的。所以,如果你在求职过程中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且又热门的工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可以退而求其次,改变方向,寻求一份与之相关的工作,等到市场门槛降低,并且自己拥有足够多的经验时,再重新涉足自己原先感兴趣的领域,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三、工作性质与收入之间的反差

大学生因为其自身的优越感,往往在求职过程中,受其主观意识的影响与可能会有好的发展的工作失之交臂。到人才市场走一圈,尽管有些职位的工资并不高,但是你还是会发现像文秘、文员、行政等方面的职位,与求职者数量有着强烈的反差。而高收益的营销专业的人数需求往往是文员的两至三倍,但应聘者却寥寥无几,少得可怜。差别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许多大学生在工作性质与收入之间往往更看重前者,主观地认为干营销需要长年在外奔波,比较辛苦,而做文员之类的工作则待在办公室里,更有可能发展成白领。但是,事实真的会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纯粹吗?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而营销工作固然辛苦,但更能锻炼人,个人成长空间更大,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将会更加有利。而且营销人员的报酬直接与业绩挂钩,数年后他们的报酬会令文职人员自愧不如。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应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工作不分贵贱,人品才见高低,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能唯工作性质论。

四、求稳心态与职业风险的矛盾

受中庸思想的长期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出于对工作稳定的考虑,至今还不愿意到国内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作,的目标仍然还是政府机关、外资、合资和国有企业等一些铁饭碗,成为一名公务员,为此他们不惜绞尽脑汁,哪怕托关系走后门,甚至花重金也在所不惜,表现出普遍的求稳心态。然而实际上,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给出的待遇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外资企业,但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这些企业体制不够健全,前途不明朗,职业风险大,所以不愿意选择。其实,对于刚走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进这种小单位还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它们正是用人之际,正因为它缺少人才所以老板才会重用你,至于工资待遇当然也好商量,你还可以在那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三国里的诸葛亮,他之所以投靠刘备不是因为刘备比曹操厉害,而是因为曹公手下谋士如云,自己去了也不会得到重用,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嘛!

五、职业经验与自信心的矛盾

在人才交流中心,我们往往看到,大多数的招聘单位都会标明:有经验者优先。社会中,对于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重要,但是,这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往往是缺乏的,无形中便将他们拒之门外。缺乏自信心的大学生看到这样的要求时,往往便会转身就走。但是有经验者优先也只是标明优先而已,并未说不可一试。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胜任,能很快上手的话,大可以前去一试,放手一搏。招聘单位对有勇气和自信的大学生都是很欣赏的,即使你未能成功,也不必太在意,结果并不重要,而重要的只是你在其中所获得的经验。或许,终你失败了,但这个结果也只能说明你暂时还不适合这份工作,并不表示你不够优秀。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一定可以胜任那份工作。

六、不同职位的矛盾

有些时候,找工作就像买东西一样,机会多了也常常感到难以选择。

比如说,你去商场买了一个东西,商家随即赠送你些礼品,虽然有很多的赠品,但是你只能选择一样时,你便会深思熟虑一番,细细地比较看看,哪些对你来说会更有好处。如果商家没有花样地只是给你一个赠品,那么你便不会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去思考,从而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当一个人可选择的职位多了,也可能将会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心理,越让你挑,你越不知道哪个好,很难果断地做出决定。

此时,你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相对冷静地思量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了,选择那个与你发展方向为接近的位子,选择前梳理好自己的思维脉络,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参考,多收集些相关的信息,但要切记,当断则断,好多机会都有稍纵即逝的特点,犹豫过后往往接踵而来的是懊悔。重要的一点是:永远不要回头。一旦做出了决定,就不要再去思量得与失,越是频繁地回头,越会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有误,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定势,在心理学上把它叫作自我的暗示。不要被这样的定势所左右,决断而认同结果,你才能一往而无前。送你一句良言: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