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推荐序

打破家庭作业的虚假神话

 亮

 

  法国哲学家雅克·马里坦(Jacques Maritain)在《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中对教育的目的有清楚的描述,而且这种描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意志,是关乎人的情感和幸福的。这样的教育才是让人获得自由的教育。

  虽然我们也承认,他对教育的看法是直击问题核心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不自觉地偏向了对智力和技能的训练,繁重的家庭作业就是这种倾向的明证。

  我们以为拉紧这根“绳子”,孩子就会在我们预定的方向上获得“飞翔”的能力,而我们也就尽到了应尽的责任。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美国著名的“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参考了三百多种文献,写了一本薄而厚重的书,《波士顿环球报》用少有的郑重语气评价这本叫《家庭作业的迷思》的书—“它是这个国家的每位老师和校长都应该阅读的书”,因为它用实证的方式打破了家庭作业的虚假神话。科恩说,家庭作业不仅是孩子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而我们应该寻找更好的方式去教育我们深爱的孩子。

 

存在即合理:家庭作业背后的“神话” 

  恐怕不会有人否认,小孩子大量的课外时间被作业所占据。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家庭作业?人们会给出很多答案。问题是这些答案是道听途说的还是假设的。

  艾尔菲·科恩在书中详细论证了家庭作业存在的六个原因,在看似存在即合理的家庭作业的背后,有着很多荒谬的逻辑。例如,人们总是假设“写家庭作业”可以带来较高的学业成就以及提升诸如自律和责任感等美德;家庭作业可以让父母了解学校的想法、课程内容和方针;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改善学习技巧,做好时间管理;家庭作业是保持学生乃至学校竞争力的基础,放弃家庭作业会造成教师、学校和父母心中的恐慌,害怕孩子将落后于其他继续埋头苦干的学生等。

  作者在书中指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里斯·科珀(Harris Copper)在1989年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项研究,并用一句话为这些研究做了总结—“没有证据显示,任何家庭作业会提升小学生的学业表现”。科恩说“这句话应该通过电子邮件传送到美国每个父母、老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手中”,我想说越多的中国教师和父母看到这句话,就会有越多的小孩子们有可能享受到童年的阳光了。

  科恩系统审视了人们对家庭作业的通常辩解,比如提升成绩、巩固知识、训练学习技巧和责任感等,并明确指出:没有任何一项上述假设实际上通过了研究、逻辑及经验的检测。本书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及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不仅我们的孩子拥有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而且我们家庭的矛盾越来越多。科恩告诉我们,应该反思孩子在学校及放学后的时间安排,以拯救我们的家庭及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科恩通过缜密的研究发现,这些看似美好的理由都立足于假设之上,而研究的结论却不支持这些假设。我们之所以把家庭作业作为一根促进学生成绩提升的“救命稻草”,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和懒惰,我们不想负起作为教育者或者作为家长应尽的责任。我们想当然地把学习的责任留给了孩子,而不想去读懂我们的孩子,去激发他们的潜能。

 

繁重的家庭作业:放弃孩子的一种方式 

  台湾著名教师苏明进在《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中把如何让孩子热爱学习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他说,要懂你的孩子,要看到他们的优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很多人也在表达这样的观点,但事实上仍然在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在他们心里,使用这样的双重标准毫无愧疚之意。所以,许许多多的教师和家长把以巩固知识、训练技巧为主要目的的家庭作业作为爱孩子的方式。

  在他们看来,只有取得成绩上的胜利才是教育的胜利,孩子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在这种思路上“兢兢业业”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以孩子厌倦的方式爱孩子,实质上是在放弃孩子。

  《家庭作业的迷思》可以让你从这种“执着”中获得觉悟,如果你是一位肯倾听的教育者或者家长。这本书专讲作业这件事,作者以其犀利的观点、大量的数据来颠覆老师和家长们对于家庭作业的惯性思维,让读者重新思考家庭作业存在的意义。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没有推倒重来的机会和可能,我们是否可以用假设来安排孩子的人生?当我们用大量的假设来说服自己逼迫孩子完成大量家庭作业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或许正在扮演扼杀孩子童年的角色?假如老师和家长对于家庭作业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么在真心疼爱孩子、希望孩子有好的“前途”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在做着未来会悔之晚矣的蠢事?

  作者的一些观点或许会让一些老师和家长难堪。例如在书中第六章,“一个人越不明白教学如何运作,越不知道如何看出哪些学生遇到困难,他就越有可能认为测验分数很重要。我相信,对家庭作业的支持同样来自对认知科学、教育学和儿童发展的无知”。从这一点来看,留家庭作业或许是教师不合格的一种表现,或许是教师身处教育大环境中的随波逐流与无奈。

 

理智的家庭作业:应当给教育留白 

  把家庭作业作为促进甚至是挽救孩子学业的“救命稻草”的家长或者教师应该慢慢认识到这样的现实,那就是,你不放下这根紧握的“救命稻草”,你就无法获得新的教育途径。或许在放下它之前你要克服巨大的恐惧,但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值得去努力的。我们要从被动的无效的教育中脱离出来,走入主动的有效的教育中去。

  通过《家庭作业的迷思》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为了家庭作业而做家庭作业”不是中国的专利,美国存在同样的问题,英国也有类似状况。书中提到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有一所名叫卡基费尔德(Cargifield)的学校,该校校长约翰·埃尔德(John Elder)观察到家庭作业让学生痛苦而叛逆,于是在该校去除了强制性的作业,同时父母也不再被迫帮助孩子做连他们自己也难以理解的习题。埃尔德说,在实行这项政策一年之后,“学生参加高年级学校入学考试的表现有显著的差异。数学和科学的考试分数提高了20%之多”。

  或许有家长和老师会这样认为:孩子课余时间不写作业、不上辅导班,岂不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对于这个问题,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这样回复的:“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而台湾学者黄武雄教授在《学校在窗外》中也这样说,“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经验世界和发展抽象能力”。借助这个观点,其实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黄武雄教授接着说:“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对于给孩子“留白”,卢梭说道:“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以陶行知的观点来看,让孩子闷在屋子里写无穷无尽的作业恐怕不是很好的教育。

  科恩在本书后指出:“那些向来认为家庭作业是必要的人,可能不会接纳别人挑战他们的想法,至少在刚开始是如此。”然而,不论读者是否赞成,就如作者的后一句话:“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