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探寻西西里岛“教父”小镇

西西里岛很美丽,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交相辉映,但中国人去的并不多。去意大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通常要深度游的人才会去西西里岛。另外一个不去西西里岛的原因,是大家觉得那里是黑手党的老巢,怕出现安全问题。

说起黑手党,大家就会想起电影《教父》。电影中的几个家族为了利益和控制权互相仇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在美国的黑手党,大部分都是从西西里岛过去的。西西里岛人去美国的特别多,所以这么个小岛每天都有直飞纽约的航班。黑手党曾在西西里岛几乎占据统治地位,那时,从老百姓到政府官员,只要有损他们利益的,他们一个都不放过。

今天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机场名称叫Aeroporto di Palermo“Falcone e Borsellino”(巴勒莫机场-法尔科内和博尔塞利诺),就是用两个法官的名字命名的。Falcone 和Borsellino是两个被黑手党暗杀的法官。Giovanni Falcone,汉译乔瓦尼•法尔科内,意大利大法官,前司法部刑法司长,反对黑手党的旗帜人物,1992 年5 月23日于返家途中被遥控炸弹暗杀。Paolo Borsellino,汉译保罗•博尔塞利诺,另一个反对黑手党的领导人物,法尔科内的好友兼战友,于同年7 月19日死于汽车炸弹。

今天的西西里岛,尽管黑手党欺负老百姓的事情还存在,但已经比较少见,控制政府更是基本不可能了。黑手党也明白,做低级生意,和政府对着干,既不“高大上”,也没好结果,所以开始转向了做“高大上”的生意,以合法的方式进入金融、地产、能源等行业。说起来有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由于很长一段时间要和黑手党较量,意大利拥有了一支强有力的警察队伍,这支警察队伍在当今的反恐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有意思的是,在反恐这件事情上,黑手党和警察居然成了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据说黑手党老大曾经找到恐怖分子的负责人,告诉他们如果在意大利发生恐怖袭击,黑手党会把相关人员斩尽杀绝。

黑手党的态度,加上警察力量,使意大利较少遭受严重的恐怖袭击。

《教父》系列电影,尤其是部,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影片。1972年公映,1973年这部电影获得了第45届奥斯卡奖电影、男主角、改编剧本等多项大奖;此外还获得了第30届美国金球奖电影、导演等奖项。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百年百佳影片”,《教父》排名第二。马龙•白兰度和阿尔•帕西诺的出色演出,直到今天看来仍然充满魅力。因为要去西西里,电影中有西西里的场景(迈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里娶了美丽的阿波萝妮亚为妻,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但后被保镖出卖,阿波萝妮亚被炸死),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教父》。次看是20 世纪80 年代了,时光飞逝啊。

一场电影、一本小说或者一首歌,常常能让一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变成一个旅游胜地。萨沃卡就是这样一个小镇。在电影《教父》之前,萨沃卡只是一个处在半山腰的意大利普通小镇,总共也就几十户人家,这样的小镇在西西里岛到处都是。但《教父》这部电影让这个离历史名城陶尔米纳不远的小镇变成了很多旅行者朝圣的地方。因为就在这个地方,迈克遇见了美丽的阿波萝妮亚并一见钟情,电影中大家熟悉的旋律Speak Softly Love(《柔声轻诉》)就在这个时候响起。

几十年来,这一旋律一直经久不衰,到今天依然感动着一代代人。我们在大学学的首英文歌曲就是这首歌:

Speak softly, love and hold me warm against your heartI feel your words, the tender trembling moments startWe’re in a world, our very ownSharing a love that only few have ever knownWine-colored days warmed by the sunDeep velvet nights when we are oneSpeak softly, love so no one hears us but the skyThe vows of love we make will live until we dieMy life is yours and all becauseYou came into my world with love so softly love娓娓情声爱语,拥我入怀,于你温馨的心上。

感触你的心语,柔情的颤抖,阵阵涌起。

我们处在一个世界,一个没有他人的世界,享受着爱,无人知晓。

太阳烘暖红彤彤天,夜晚我们融合为一,天鹅绒中深深沉湎。

娓娓情声爱语,爱意浓浓,无人耳闻,唯苍天聆听。

相敬相爱的誓言,爱到生命的极限。

你中有我,一切因为,你怀着缠绵的爱踏入了我的世界。

在这个小镇上,大家主要看两个地方,一个是迈克喝酒以及和女孩父亲见面的Bar Vitelli酒吧,一个就是迈克和阿波萝妮亚结婚的小教堂。旅游者很多,但小镇很安静。小镇的风貌已经和电影中不大一样,但酒吧和教堂还在,大家漫步其间,更多的是来体会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怀旧?感伤?追忆似水年华?每个人也许都曾经有过纯真的爱情,而那爱情也终将离去,后化成心中一缕不能释怀的云烟,忽隐忽现地飘浮在生命的旅途上。

 

开在埃特纳火山灰上的花

只要到过西西里岛的旅游者一般都会去埃特纳火山。中国人对于埃特纳火山知道得不多,但在欧洲几乎无人不知,因为这是欧洲的活火山。

埃特纳火山位于西西里岛东岸,海拔3300多米。因为是活火山,高度处在不断变化中,低谷的地方只要有一次喷发,就有可能变成,和一般火山不同,埃特纳火山有几十个喷发口。

作为世界上活跃的火山之一,有记录之后埃特纳火山已经喷发了几百次(公元前1500年就有了喷发记录),也因此死伤了很多人,但人们还是比较密集地居住在火山周围,形成了很多村庄城镇。原因之一是火山灰覆盖的土地特别肥沃,几乎种什么都丰收。民以食为天,待在这里总比到别的地方挨饿强一些(尤其是古代农业社会)。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尽管埃特纳火山喷发了几百次,但破坏特别严重的并不多,所以人们不是很担心火山喷发会一下引发灭顶之灾。和对岸意大利本土的维苏威火山相比,这里显得更安全。

维苏威火山不如埃特纳火山活跃,两千多年只喷发了十几次,但大多数时候喷发都会带来严重后果,比如公元79年的喷发,把整个庞贝城连同几万人都埋在了火山灰里。这就像人的脾气一样,有脾气时时发出的人不太会有毁灭性行为,而平时一直把脾气闷着的人很容易做出不可挽回的行为来。

我们上埃特纳火山的时候运气不好,云雾缭绕,结果除了若隐若现的各个火山口和脚下黑色的火山熔渣,什么也没有看到,还得担心一不小心掉到火山口里去。如果运气好,天气晴朗,可以在火山口看里面红色的岩浆翻滚。这次我们只能感受到脚下的热气蒸腾而出,想象着脚下如果爆炸,自己会不会被冲上几百米的高空,然后连骨头渣都找不到,顿生出自我渺小到无形的恐惧感。

火山上一开始寸草不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就会不请自来。

几年前曾经滚烫的岩浆扫荡一切植物和房屋,后留下一片黑色岩浆,犹如火星表面,但现在已经星星点点长出了野草和野花。可以预料再过几十年,这黑色的表面一定也会被绿草和野花覆盖。

这就是生命力!只要是生命,就会声张自己的存在,不知不觉,不急不慢,用一棵草一朵花,来告诉你生命无处不在。生命就这样轻轻地来了,但不会轻易地走。

卑微如草花,依然能够如此生存,并且开花、播种。人没有理由不更好地活着,即使处于卑微之中,也当开花、播种,为天地留下一点美丽。就如火山灰上开出的小黄花,依然拼尽自己的力量,孤独而辉煌地绽放。

 

五渔村:安静美好的“世外桃源”

意大利有个著名的景点,叫Cinque Terre,翻译成中文叫“五渔村”。Cinque是“五”的意思,但Terre不是“渔村”的意思,而是“土地、台地”的意思,指的是四周有陡崖的、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基本平坦似台状的地貌。这五个村庄坐落在地中海边的山崖上或海湾里,在古代与世隔绝,山上没路进不去,海上想要上岸也不容易,要爬上几十米高的悬崖,一条路径,道路一封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一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风景绝佳,充满了浪漫色彩和迷人的地中海韵味。风景我就不具体描述了,大家只需上网看看照片就行,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五个村庄连成一串,互相间隔一到两公里,原来只有海上船只能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村庄之间有了小径相连(现在在小径徒步依然很时髦)。19世纪这里通了铁路,名声外传,结果欧洲人蜂拥而至,这里成了大家的旅游和休闲之地,著名诗人雪莱也来过这里。现在铁路、公路都相通,村庄上的老百姓家家都经营着和旅游相关的产业,饭店、酒吧、服装店、纪念品商店等鳞次栉比。

这些村民的先民们搬到这里时,不是为了看风景。他们其实是逃难来到这里的—为久远的时候是躲避战乱和游牧民族的杀戮,后来是为了躲避海盗的袭击,所以选择这样四面都是绝地的场所。敌人从山上过来不容易,从海里过来也要费尽周折。先民们迁移到这里后,以入海打鱼为生,同时开山辟地,在村庄周围建起一层层的梯田。

据说所有梯田的石墙加起来的长度近7000公里,真是一项浩大工程,是上千年祖祖辈辈不断努力的结晶。这也是Cinque Terre的由来,就是五块土地的意思。村民在梯田上种植橄榄、葡萄、柠檬和蔬菜等,也酿出了很有地方特色的葡萄酒。这些水果、时蔬和鱼结合起来,构成了当地居民营养平衡的餐饮。由于这地方易守难攻,真成了像中国传说中的桃花源一样的地方。

这些先民们为了生存,艰苦卓绝开辟这么一个地方,可能连做梦都没有想过,会为今天的子孙留下如此一块福地,被全世界瞩目,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现在做任何事情都想得很大,好像只有涉及全人类福祉的大事情才值得做。其实我们只要像这些先民一样,实实在在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就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很好的福祉和余荫,至于其他的一切,就让老天决定和安排好了。

五渔村怎么去?自己到网上去查吧,我也是这样走到五渔村的,很是舍不得离去。尽管这里的村民没有和我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世界上这样安静美好的地方不多,真怕一旦出去,会“不复得路”。

 

红叶相逢瞬间的诗意与暖意

这两天重读大冰的《乖,摸摸头》,也重新翻阅了一下他的另外两本书,《他们幸福》和《阿弥陀佛么么哒》。在读他的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大冰,他主持的节目我没有看过,他流浪歌手的民谣我没有听过。大概是在2013年底的时候,我在机场偶然看到《他们幸福》,随便翻翻,被故事吸引,一路读过就难以放下,从此记住了大冰。然后上网搜他自己作词谱曲弹唱的民谣,听《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

“谁说做个男人注定要蹉跎,谁说你的心里荒凉而曲折,谁说流浪歌手注定要漂泊,谁说可可西里没有海。”听《如果我老了》:“如果我老了,山都不能爬,你还会搀扶我吗?如果我老了,掉光了头发,你还会觉得我帅吗?陪我到卡瓦格博去晒晒太阳,一起跪下磕个长头吧。

数你的皱纹,数我的白发,一生一世这样过去啦!”听得心一揪一揪的,同时又感到很温暖,某种孤独漂泊中的温暖。

2014年看到他又写出了《乖,摸摸头》,依然是写自己身边朋友的故事,依然是在平凡的人生中写出温暖,文字比上一本书更圆润了些,更深入到人的内心了。2015年他又写出《阿弥陀佛么么哒》,继续写自己身边的朋友,有前两本书里朋友故事的续集,也有新朋友的故事。

我读了不少写人的书,能够把自己周围的朋友写得这么动人的,只有大冰一个。故事流畅、情感鲜活、语言简洁煽情,讲真人故事犹如写短篇小说,似短篇小说却是真人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用大冰自己的话来总结:“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其实是可以回去的。也许人没有办法再回去体验一次自己走过的路,就算走在过去的路上,心路历程也已然不同。但心确实可以回去,不光自己和当事人可以回去,通过故事的叙述,也可以把别人的心一起带回去。读过大冰书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被勾起对自己生命的回味和怅然。

2015年秋天,野夫邀请我去《1980年代的爱情》的电影首映式,电影是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在被邀请的嘉宾名单中,我看到了大冰的名字,结果那天大冰没有到。我一直想认识一下大冰,就向野夫要了大冰的微信。互相联系后,没想到他也想和我见面,因为他看到我在某个场合推荐过他的书(我自己都忘了是在微博还是在演讲中),而且也知道我很能喝酒。他的三本书中,描写多的场景就是朋友们喝酒唱歌,侠肝义胆,浪迹天涯。

快入冬的时候,好像场雪之后,大冰刚好来北京,就约了我一起见面喝酒。本来我想订一个地方请他,结果是他订了一个地方请我。在见大冰之前,我想他一定是个饱经风霜、张牙舞爪的人,见面后才发现他其实外表很文气,面容清秀,讲话甚至还带有一点腼腆。

他带来另外一个朋友,就是《阿弥陀佛么么哒》中讲到的王继阳,一个在苦涩中长大却总是笑眯眯的孩子。那天就我们仨喝酒,我很开心,就多喝了点。他们也开心,就拿起吉他唱歌,王继阳弹着吉他唱,大冰打着手鼓唱。具体唱的哪些歌我忘了,一首接着一首,我心里就那么被感动着,差点哭出来,但脸上却挂着笑容。

我和歌手打交道不多,此前被弄哭过两次。一次是很多年前和王强在橘子洲头喝酒,来了一个12岁的小姑娘,要给我们唱歌,问了一下是安徽流浪过来的,于是就让她唱,结果把我和王强唱哭了。另外一次是在江西吉安,我带着一帮朋友吃夜宵,一对父女来唱歌,也把我唱得一边大口喝酒一边流泪不止。

那天结束的时候,大冰送给我一个手鼓。大冰在登山时手严重受伤,所以不能弹吉他,只能打手鼓。可我怎么也敲不出他轻易就能够打击出的美妙节奏来。现在这个手鼓就挂在我书房,本来能够发出优美节奏的鼓只能委屈着,像哑巴一样陪着我。今天重新翻阅《阿弥陀佛么么哒》,书中突然掉出两片红叶,才想起来去年读这本书的时候,枫叶正红,随手捡起两片夹在了书里。本来是两片各自飘零的树叶,现在被收藏在了同一本书里,也许正寓意着两个各自天涯的人在某一时刻相遇,缘聚缘散,哪怕只有一瞬间,也能留下一点诗意和暖意。

大冰是一个给世界留下暖意的人。

 

生命的路过

人生的路过挤药膏的启示

有一次挤药膏,由于前面的口子开得太小,所以我就拼命挤,结果在挤压之下药膏没有从口子处出来,却从屁股后面一下子喷了出来。由此联想到,所有的东西如果不让从正道出来,内部压力越来越大,就一定会从歪门邪道跑出来。在一个社会或机构中,如果封住别人的嘴巴,不让人正常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们把意见放在肚子里,就会找别的渠道发泄。不让人堂堂正正讲话,人们就会想办法说“屁话”。一个健康的社会是敢于让人们说任何话的社会,一个健康的企业是敢于让员工发表任何意见的企业,一个健康的领导是敢于让人们提出任何批评的领导,一个健康的人是敢于说任何话也能够心平气和听任何话的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不论在哪个地方,人们肚子里的牢骚有正常的发泄渠道,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简单明了。也可以倒过来说,在一个人际关系乌烟瘴气的地方,人们的意见一定没有正常发泄的渠道。

汽车的启示

一辆汽车是不是高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它是否比别的汽车跑得快上,还在于不管跑得多快是否能够刹住车。只有不管什么速度都能在该刹车时稳稳当当刹住车的汽车才是一辆真正的好汽车。

做人的道理也一样,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能够把事情做到多大上,而是体现在不管事情做多大,该停止时就能停止,该放弃时就能放弃上。一个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人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跑得越快,危险越大。

很多人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刹车,所以栽得很惨。对于财富和名声的追求就像人身上的两部发动机,推动着人们不顾一切向前飞跑,但很少有人能够在飞跑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能否刹得住车,结果常常摔得粉身碎骨。

所以对于那些没有刹车系统的人,安全的办法就是宁可待在原地不动,远离名利的发动机,这样才能确保平安。

鞋带的故事

有一次我的鞋带松了,我看到了,但并没有弯下腰去把鞋带系紧了再赶路,而是匆匆忙忙继续往前走。结果走着走着,右脚踩到了左脚松开的鞋带上,把自己狠狠地摔了一跤,大腿和膝盖疼了半个月。

很多严重后果的产生并不是来自很起眼的大事情。记得有一架波音757飞机的坠毁,只是因为维修人员忘记把一张塑料纸从飞机的传感器上撕下来,结果导致晚上飞机飞上天空后传感不到高度,后掉到了海里,但飞机的仪表盘上还显示着几千米的高度。

我们生命中的很多严重事情和恶果也是如此,初的起因都是小到可以忽略的。就像鞋带松了并不影响你走路,也并不必然会使你摔跤,但要是不及时系上,早晚会被另外一只脚踩住,然后就会被绊倒,狠狠地摔上一跤。很多大贪官初的贪污,数额都小得微不足道,但他们放松了警惕,让道德像鞋带一样松弛了下来,后的结果往往是狠狠地摔上一跤。

小小的因通常会产生大大的果。就像一棵树的种子很小,但后可以长得很高很大。所以,种小的善因会得到大的善果,种小的恶因就会得到大的恶果,这就是为什么要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放心与不放心

在企业管理上,我们常常讨论到放心大胆、充分授权的问题。其实,你把一件事情放到别人手里之后,是不是放心让他做,主要还是取决于做事情的人的表现。如果他的行为和判断使你越来越放心,你就会放心大胆让他去做事情;如果他的行为让你放心不下,你就会越来越不放心,越不放心就会干涉越多。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当我坐上一辆出租汽车后,我就会观察司机的行为。当我发现司机开车沉着稳重,汽车行驶平稳,起步停车都让我感到舒适时,我就不再观察汽车前面的路况,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或读书,或听音乐,或用电脑写东西;但当我发现司机开车鲁莽,忽冲忽停,弄得你前后左右摇晃不停,我就会紧张地看着司机的一举一动,同时死盯着眼前的路况,嘴里还不时地念叨着师傅小心,而对方由于我不断的念叨变得更加心绪不宁,开车就更加恶劣。

所以是否能够放心大胆让别人去做事情,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是否找到了恰当的人做恰当的事;是否通过观察这个人的表现对他做出了合理的判断;如果不放心,是否果断采取措施替换上让你放心的人。

重要的是点,找恰当的人做恰当的事,这样从一开始就不用担心,就可以充分授权。但这件事并不容易做,需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对人类本性的了解。中国有句老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基本说出了用人者的无奈和被用者的委屈。当然,还有同样关键的一点,当你发现用的人不对头,做事情使你不放心时,你有没有勇气把他及时替换掉,免得产生严重后果。

在第二点上,我一直在争取做到,这也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情—用人容易辞人难,这是人力资源部门天天讨论难解决的问题。至少,我现在坐出租车时,当我发现司机开车让我严重不放心时,我不再无助地念叨着师傅小心,而是让师傅靠边我下车。我宁可步行,也不愿意把小命交到一个我不信赖的人的手里。

没有宗旨

小时候,我常听我妈说的一句话就是说人“没有宗旨”。

如果我不知道每天努力,只知道玩,我妈就会骂我没有宗旨。

如果我考试结束后成绩不及格,我妈也会骂我没有宗旨。

如果我做了一件事情半途而废,我妈还会骂我没有宗旨。

如果邻居家的媳妇没有把家里打理好,不会管教孩子,不懂得孝顺,不知道节约,我妈又会说她没有宗旨。

听多了,就有点开始明白“没有宗旨”是什么意思,凡是做事情不靠谱、没有规划、没有步骤,都可以说是“没有宗旨”。现在分析起来,没有宗旨就是没有头脑,没有思路,没有规划,没有长远打算,做事没有常识。一个没有宗旨的母亲培养不出好的孩子,一个没有宗旨的妻子或者丈夫不会持家,也不会让家庭持续安宁兴旺,一个没有宗旨的管理者会把事情越管越乱。

宗旨本来是指一个团队、组织、政党的目标和纲领,我妈不会懂得这个,所以从她嘴里出来一定是自古就是这样用的,可以说是民间古汉语。“没有宗旨”用在个人身上,指那些头脑混乱、胸中无块垒、做事没思路的人,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小事和大事

有的时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就会变成一件麻烦事,甚至一次不可挽救的严重事故。

前不久,我到美国出差,去拜访一个朋友,顺便住在他家里。没事一个人出去散步,回去的时候朋友刚好出门了。朋友出去的时候特意把后门给我留着,我就从他院子的侧门进去,这样可以进入后院再从后门进屋。北美的大部分人家,一般进了院子还有一道门,把前院和后院分开,后院相对私密一些。一般这道门不会上锁,供自己家里人在院子里来往。我进后院时由于手里拎着东西,所以就没有把这道门关上。

过会儿朋友回来了,随手就把家里的狗放到院子里,小狗刚好是爱玩的时候,看到院门开着就跑出去了。由于门在侧面,朋友并不知道院门开着,而我脑子里也没有闪过狗会出去的念头,等到半小时后再到院子里找狗,发现侧门洞开,狗早就不见了。于是全家出动到处找狗,我们开着汽车,把整个社区方圆五公里都找遍了,前后花了两个小时,但哪里还有狗的踪影?垂头丧气回到屋里,我觉得自己犯了大罪一样。朋友一家很爱狗,丢了狗就像丢了孩子一样,又不好对我大发脾气,但是心里的那种疙瘩一眼就能看出来。本来朋友间其乐融融的气氛变成了干瞪眼不知道再说什么好,我也在心里和自己闹别扭,骂自己笨蛋。

其实,我当时是起了关门的念头的,只是觉得不关也不会有大问题。关门和丢狗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但后就相关了。本来狗不会影响我和朋友的关系,但是现在就影响了。关门本来只是几秒钟的事情,后却花费我们好几个小时,而且影响了大家的心情甚至友谊。一件小事,由于没有及时处理,变成了一件大事。

所以当我们发现一件事情不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处理,否则真像我小时候常听到的一句话一样,在衣服破了的时候如果不补,那就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了。

幸亏第二天有人把狗给送了回来,要不然真的不知道如何向朋友交代。

 

希望也许是好的东西

昨晚睡不着,重新看了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二十多年前的电影,但也是一部历久弥新的电影。电影情节我不再赘述,在百度上就能够搜到,看过的人都被震撼过,没看过的人更应该去看一下。我只分享一下电影情节和台词给我的启示。

首先关于绝望。绝望似乎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状态,但实际上人是很容易接受绝望的。肖申克所在的监狱里,大部分罪犯都是终身监禁,在监狱里待几十年直到老死,一定是非常绝望的。但大部分罪犯后也就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年复一年过下去了,习惯被欺负,习惯事事汇报,习惯不动脑子。其实人在绝望中并不痛苦,只有在绝望中还总抱着希望才是真正的痛苦。我们大多数人是身在绝望中不自知的,并不比在监狱里好多少,因为我们不自知,所以也无所谓痛苦。

真正抱有希望的人,才会有巨大的痛苦和挣扎,但无谓的痛苦和挣扎对希望没有任何帮助。在电影中有关希望的台词不少,以下两句尤其说到了点子上,句是瑞德说的:“希望是危险的,希望让一个人发疯,在监狱里希望没有任何用处。”第二句话是主角安迪说的:“记住,瑞德,希望是好东西,也许是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是不会死的。”电影中安迪是主角,以行为来阐释了人生的困境和哲学,以及救赎的过程;瑞德是配角,用旁白来撬动人的思想,震醒僵死的人。

瑞德代表放弃了希望但依然想乐观接受现状的那类人,而安迪是决不放弃希望的典型。所以,整个监狱里,只有安迪一人为了希望奋斗,哪怕希望渺小如飘忽的豆油灯。为了给监狱图书馆增加图书,他写了几千封信,后终于改善了监狱的阅读环境,也让很多囚徒在阅读和音乐中振奋起来。为了获得宽松的条件,他不惜忍辱负重,为邪恶的监狱长和狱警队长服务十余年;但希望的象征—那把小铁锤,一直在他手里,每天晚上挖一点,二十年如一日,后终于挖通了逃生的隧道,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人生常常会出现无可回旋的时候,不管是因为体制、命运或者他人的原因使厄运降临到身上,还是因为自己的错误造成。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心灰意冷,甚至走上绝路。所以重要的是要心存希望,哪怕如飘忽油灯,只要一直亮着,也许就有云开日出的时候。

当瑞德提到监狱的高墙时,他说:“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所谓体制化,其实就是一个人被制度和现实同化,既不需要独立思考也不可能独立思考,后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依附于体制不能自拔。其中一个老年狱友布鲁克斯,在监狱里待了五十年,获释后不愿意出去,出去后无所适从后自杀,这就是很深刻的象征。实际上人类是很容易被体制化的,德国的希特勒曾让那么多人被体制化,无数人都变成了邪恶体制的帮凶,有些可能是被胁迫,但更多人是出于自愿。

对于人来说,要不就是忙于生存,要不就是赶着去死。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去赴死,而是如何更有希望地生存。尽管我们是普通人,羽毛也并不那么亮(电影里有句台词:“有些鸟儿注定是笼子关不住的,它们的每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但我们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来拯救自己。正如电影所说的那样:“强大的人拯救自己,伟大的人拯救他人。”

 

别让物质追求成为信仰

许知远《一个游荡者的世界》一书记录了作者过去几年游历世界的经历和思考。我读这本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本书记录的是许知远对于不同文化和现状的思考,由于其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显得弥足珍贵(我本人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在游历中体会和感悟的人);二是许知远算是我学弟,他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计算机系毕业的他对人性、文化、文明的冲突居然有如此透彻的理解,并且能够用清晰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再次证明了很多人进大学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一辈子干什么合适,人生价值在哪里。

只有进了大学,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灵魂像孤魂野鬼般的深度思考之后,才有可能心扉洞开,因此展现自己闪光的一面。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敏锐文化判断力的作家和新闻记者,许知远不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不是在名胜古迹照张相就心满意足的人,他着眼于探寻文明的变迁、政治结构的改变对人们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和国家在走向现代民主和自由的过程中经历的痛苦和觉悟。

在思辨的文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探索中国未来发展之路的良知。

作者的足迹遍布印度、不丹、俄罗斯和开罗、海德堡、耶路撒冷等地。每到一个地方,许知远都努力拜访当地的文化名人,一起讨论政治、民主、文学等话题,并把这些话题和中国走向现代和未来之路进行对照和思考。尽管对于有些问题他自己也没有得出结论,但却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探索。书里,许知远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激荡,对价值体系的过去和现在,对知识分子在时代大潮面前的随波逐流和特立独行,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思考和挖掘。

就像作者说的一样,“世界看似进入一个复杂的高度文明,却又丢失了基本的常识”。反观现在的中国,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民的幸福感反而江河日下,有钱人没钱人都充满怨怼,商业上变本加厉尔虞我诈,知识分子有独立风骨者寥寥无几。我们身处其中,切身之痛,痛彻心扉,而心里的家国情怀,一往情深,无处释放。每当深夜,“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如果中国现在大量的出国人群中多一些像许知远这样的“游荡者”,而不是到了一个地方就知道吃喝玩乐,然后照个相拍拍屁股就走人的旅游者,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互相理解和借鉴就会离得近一点,中国走向现代民主和自由的努力也许就会更容易一些。经济发展虽然重要,但绝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全部内容。如果老百姓都成为物质生活的信仰者,对于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

读书有的时候是一件同时充满喜悦和痛苦的事情,喜悦是因为新的信息和知识,还有美好的文字,会让人产生心领神会的愉悦;痛苦是因为我们总会碰触上严肃的政治、文化和人生哲学问题,我们自以为看到的真理和答案以及现实的残酷常常发生剧烈冲突,而且这些冲突也许一生都看不到解决的希望。人宝贵的就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毕竟人不是动物,只要给填饱肚子的食物就心满意足。但人一旦开启独立思考之门,脚步就会走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而这条道路总是充满荆棘的。所以后只有少部分人不畏艰辛,坚持走在这样的道路上;更少的人,也许能够成为人类走向光明的希望之光。

希望中国多一些像许知远这样的独立行走者和独立思考者。当中国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独立行走、独立思考的时候,中国的随波逐流者和“庸众”(许知远语)就会越来越少,中国就会步入一个有理性和懂常识的社会。真有这一天到来,乃中国人民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