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攻击他人——无目的性的情绪宣泄

    3至5岁是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多发阶段,这时的孩子会因为看到别人的玩具很漂亮,就产生内心想要得到的欲望,直接的就是伸手拿,如果别人不给,孩子就可能本能地去抢,甚至很自然地用暴力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而聪明委婉的孩子可能会直接说这个玩具多么不好,从而让对方难过,主动放弃玩具,自己就可以轻易获得了。因为孩子的逻辑很简单,所以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带有目的性的,他们只是想通过攻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间接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联合其他孩子用嘲笑等方式对某个孩子进行言语伤害,以此孤立这个孩子,这样的行为很明显是带有攻击性的,会不利于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所以,不要以为你的孩子会攻击人,就不会受欺负。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变为人格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

    幼儿园里,老师让大家在自己的区域内活动,超超看了一会儿《小猴浴室》,觉得无聊极了。于是他便把书往地上一扔,走到书架旁,使劲探头找着,可是找了好久,还是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反而将原本整齐的书架翻得乱七八糟。翻得累了,超超就坐在书架旁边无聊地看着大家玩。

    无意中,超超看见慧慧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企鹅的故事》,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走过去什么也没说,一把从慧慧手里抢过书来,嘴里还说着:这是我的。慧慧看得好好的,书就被超超抢走了,心里自然很不舒服。于是慧慧便试着跟超超抢,超超看到慧慧上来抢,更认定这是一本极好的书,于是便挥起拳头打向慧慧的后背。幼儿园老师看见了,赶紧把慧慧和超超分开了,真要是打起来,伤了谁都不好。

    后来,幼儿园老师给超超的妈妈打电话,说超超经常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欺负别的小朋友,已经不是次了。有一次,超超拿着呼啦圈一个人在一旁玩,看见别的小朋友坐着蹦蹦球正跳得开心,他竟然上前一把抢过人家的蹦蹦球,并用呼啦圈死死地拽着对方的脖子。超超的妈妈听了很是害怕,这万一要是伤了人家小孩,那可不得了啊!

    可是妈妈回家之后转念一想,反正受伤的又不是自己家的小孩,超超这样也是厉害的表现啊!自己工作挺忙的呢,哪有时间管孩子在幼儿园打了谁啊!再说了,哪有孩子不打架的呢!于是她并没有教育超超,想着小孩子怎么会下狠手打人呢,一定是幼儿园老师太过于夸张了。

 

    显然,超超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班里,他倚仗自己的优势,欺负比他弱小的同伴。而家长得知后也从不严厉批评他,而是不了了之,甚至有点维护自己的孩子的心理,更加纵容了超超的攻击性行为。其实,像超超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仅会给别的小朋友带来伤害,甚至还会发生危及别的小朋友生命的事件。何况谁也不愿意和这种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玩,就会让这种孩子更感到孤独,不利于身心发展。

    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了甜头,得到其所需物品或者受到家长的夸奖,他们就会认为人就应该使用这种攻击性行为,而一般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这样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而攻击性行为则会定型或加剧,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人格发展。而这就需要家长让孩子认识到攻击他人是一种很令人讨厌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嫌弃,使孩子一点点改掉这种行为习惯。

 

▲ 孩子需要分享、理解与疼爱,不需要说教、责骂与冷落

    《情感智商》的作者戈尔曼曾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而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期,更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的黄金时间。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自我认同感往往较差,他们由于比一般孩子更多地受到批评,故自卑抱怨心理较强,总认为他人对自己不理解,索性破罐子破摔。这些孩子常对他人进行有意伤害,也包括语言伤害。其实,这更是情感脆弱的一种表现。

    年纪小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的语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孩子说打死妈妈,也可能是反映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意。也有一种可能,孩子本来比较喜欢妈妈,但妈妈对小孩的管教太粗暴,做法跟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的攻击性行为是由其主观情感所影响的,但也必定与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因素密切联系。冷漠的家长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并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还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从而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孩子的攻击性其实是一面镜子,家长可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在幼儿期内,对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硬性管教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或者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理睬,都会酿成恶果,所以要把积极的情感教育作为儿童未来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来认真对待。

具体做法是:

    1.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日常生活中,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某些影视剧特别是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应让孩子尽量少接触这些,避免孩子模仿。

    2.积极引导孩子。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不要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是要以平和的方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

    3.实行短时间内的冷处理。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故意忽略,让他独自待在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也许会使孩子若有所悟。同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坐冷板凳,同时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

    4.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平时家长对待孩子要求严苛,或者对孩子不守信用,造成了孩子心里对家长的极度不满,从而在语言行为上表现出了父母的坏影响。所以,家长越是对那些有打人、咬人倾向的孩子,越是要避免使用暴力。

    5.奖惩得当。孩子做对了自然要奖励,而孩子做错了,自然要惩罚。可是打骂可能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让其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好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乱发脾气——孩子在表达心理需求

    雯雯是个固执的小孩,对自己认准的事情,不管对错都坚决不回头。雯雯妈妈说:雯雯要是脾气一上来,谁说都不听,怎么劝都不行。

    雯雯妈妈真是不知道怎么对付这小家伙了,于是就留心观察了雯雯的生活学习一阵子,结果发现雯雯一看到别人不耐烦,自己也就急了。即使别人不烦了,她还主动跟人家纠缠;人家都认输了,可她还是不依不饶的。

    后来,每次妈妈见到雯雯不耐烦,她就和颜悦色地拥着雯雯:雯雯能不能告诉妈妈你在难过些什么?又为什么难过呢?这样问了一阵儿,雯雯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妈妈刚刚都发脾气了啊,那就是代表不喜欢我了啊。雯雯斩钉截铁地说着。妈妈又说:发脾气就是不喜欢了?雯雯想了想,似乎有点触动,不那么凶了。妈妈继而向雯雯声明她爱雯雯了。于是雯雯便平静了许多,后来,雯雯渐渐变得平和,不那么容易就发脾气了。

    雯雯妈妈通过与雯雯的交流,才知道她发脾气是因为感觉妈妈忽视了自己,于是想要通过发脾气来引起妈妈的注意,让妈妈多在乎她点。而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让孩子知道在任何时候家人都是在关注着他的,而他的坏脾气只会让别人更难受,这样不会讨人喜欢。由于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弱,在不良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坏脾气,因此父母有必要弄清楚孩子的情绪类型,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形成好的习惯、好的脾气,把挑战转化为力量,帮助他成为众人眼中的乖孩子。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一旦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他还接着分析说:刚生下来的婴儿,不会控制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脾气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不错,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认识事物,也不可能对其进行理性分析,而是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他们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从而了解世界上哪些事物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才能在事情发生时做到平静。

    许多小孩由于自我调控情绪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常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特别是在父母苦口婆心劝说时,孩子会自己分析父母说的话,如果感到不够合理,就会马上冲动起来,大喊大叫。

    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这种有害的情绪状态,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不仅伤害个人健康,也会使师生、同学、家人关系紧张。过度的愤怒还会使孩子丧失理智,因此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十分重要。对于爱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纠正他:

    1.孩子生气时,大人们要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并尽可能找出原因,这就需要孩子讲出来。如果孩子说不出来,那么大人可以采用试探性的语言来诱导孩子回想自己生气的原因。

    2.愿望也需要说出来。孩子希望得到什么,可以直接讲,不能用拉长脸的方式向父母提要求,更不能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学会直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比撒娇、吵闹更容易被满足。

    3.榜样作用不可忽视。父母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愤怒的情绪,但尽量不要用脏话和脏字来宣泄,客观表达感受,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宣泄情绪。

    4.孩子发怒时,不要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不要让孩子认为发脾气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你可以走开,不理睬他,或者让他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或站到角落里。

    5.抢先一步改掉孩子的脾气。孩子在商店里或家里来客人时,都会比较容易发脾气,因为父母在这些场合往往态度温和、妥协,孩子就正好有可乘之机。所以,父母应在这样的场合态度坚决,语气强硬,不答应就是不答应。

6.成人的事情与孩子无关。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因缺失关爱而发脾气。这时家长就不要和孩子说自己的烦恼从而加剧孩子的紧张,而是应该陪孩子玩一会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