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一章巴赫艺术的诸根源

    有主观的艺术家,也有客观的艺术家。前者的艺术源自他们的个性,他们的作品大多与他们生活的时代无关。他们的法则是,反抗时代的潮流,自创新的形式表达他们的理念。理查·瓦格纳便属于这种类型。
巴赫属于客观的艺术家之列。这类艺术家完全属于他们的时代,只用那个时代提供给他们的形式和理念创作。他们不会批判那些唾手可得的艺术表达媒介,也从未迫切地想要开拓全新的路径。然而,他们的艺术并非完全受外在经验的激发,因此我们无需从创作者的命运中追寻他们作品的众根源。他们在艺术上的个性有别于他们平日的个性,后者缘于那看似偶然的生活境遇之中。即使巴赫的命运完全改变轨道,他的作品恐怕还是风格依旧。或许我们有可能更全面地了解他的生活,或许我们能凑齐他曾写过的所有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他的作品的内在根源,我们能比现在知道得更多。
这位客观艺术家的艺术,与其说是无我的,不如说是超越小我的。他似乎只有一个冲动——去重新表达他身边现成的东西,所不同的只是,他以一种最精确完美的形式呈现。他并不活在时代精神中,反倒是时代的精神活在他之中。在他身上,云集了过往前辈们以及他自己在艺术上的一切努力、欲望、创造、抱负以及过失,并最终修成正果。
在这方面,也只有那些最伟大的德国哲人们,能与这位最伟大的德国音乐家比肩。康德的作品也同样有无我的特点。他的智慧使那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和论题开花结果。此外,康德毫无计较地使用他那个时代的学术范式和术语,正如巴赫无需考察,便将那个时代的音乐形式拿来就用。
事实上,巴赫的魅力明显不是来自其独特性,而是来自其整全性。他从三到四代家族前辈的音乐发展中得益。这个家族在德国的艺术生活中地位独特,当我们探寻其家族历史时,我们能感觉到,在这里发生的每件事最终都会在一个极其圆满的状态下达致顶点。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有一天,一个巴赫将会降临,所有逝去的巴赫们都会在他身上复活。散落在这个巴赫家族中的所有德国音乐碎片都将在他身上重新整合,拼成一幅完美画卷。借用康德的话来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符合这个历史的假想。
无论我们选择哪条路径来穿越中世纪的诗歌与音乐,最终都会被带到巴赫那里。
十二世纪到十八世纪之间的那些最崇高的众赞歌(chorale)作品,都被巴赫用来为他的康塔塔和宗教受难作品润色。这些众赞歌的曲调是一笔极为难得的财富,然而亨德尔和许多作曲家都没有使用,他们想从过去的氤氲中解放出来。巴赫则不这样认为,他视这些众赞歌为他作品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