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内容片段试读
  试读片段一
  前两天我的同事在帮我重印名片的时候,把“博士”两个字漏掉了,我 要求重印,她说你怎么这么自恋啊。我说天秤座的孩子如果一点都不自恋的 话,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妈妈把他的生日给记错了。但今天我把这些 学位抖出来,却没有要显摆的意思,因为我今天能做的事,能做的梦,和这 些学历没太大关系。它们帮到我的,可能就是给了我多一些话语权,而既 然大家都来了,它们对我就真的没什么价值了。
  从我的履历大纲上可以看出,我在上海出生长大并读完中学,在北京花 了十几年的时间用北方的豪放大气去中和一个南方小男人的细腻敏感。记得 保送北大前几天我正好读到《萌芽》杂志上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在南方出生, 在北方长大,他的性格将趋向完美。都不记得是谁写的了,但我居然就相信了。 然后我又在美国花了九年的时间读书、工作、再读书,企图用这种西方教育 的亲身经验去启发自己,并平衡(Counterbalance) 我小时候在中国受到的 一些教育的伤害,又或者说是一种忘却(Undo, Unlearn)的过程。
  稍微有一点点小得意的是履历大纲上列出的这些我曾工作过的岗位,至少有一个小小的突破,就是我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研究生 教育串了起来。我管理过幼儿园,带过研究生,小的学生两岁半,的 六十多岁,这种经历让我能打破我们人为设置的校园间的界限,越过基础教 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看清校园和社会的脱节。我能够站到更高一点的 角度,回望并俯视教育这条河流在生命中如斯流淌。我今天特意摘掉我的领 带,摘下我的胸牌,暂时卸下我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的身份,希望尽量能够 以一个独立学者的姿态跟大家探讨一些关于教育的重要问题。
  如果真有什么东西要显摆一下,那么接下来这个东西我觉得可以。去年我在家里整理旧物的时候,找到这样一篇文章,是我在高二那年写的,题目 叫《也从教改说起》。我当时看到这篇文章以后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一个 十六七岁的少年,愿意探讨这样沉重的话题,也多少有点范仲淹的遗风了。 而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这二十多年,我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思 考和探索。
  因为我坚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试读片段二
  教育本质:父母的期待 VS 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