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颠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尽管事实上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尽管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措施总是有意无意地妨碍因材施教(比如一刀切),但至少在理论上和口头上,教育者都对因材施教不持异议,都承认因材施教是教育的高标准。然而细想起来,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出发点和立脚点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先是分析学生情况,了解其个性特点,辨识其才,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其施之以恰当的教育。《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对“因材施教”一词的解释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的动作由教师主动发出,学生是接受者,这很清楚。

可是我们在美国的教育中,似乎看到了另一种思路。请感兴趣的老师仔细研究一下下面的文字。

 

有人曾问过我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美国人不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提出夯实基础的要求?二是美国学生的基础那么差,到了高中,学校提出的要求那么高,他们怎么学得会?

美国学生的学术基础差,尤其是数学基础差,是由美国的教育制度决定的。因为美国的小学是没有分科老师的,一个老师教一个班的所有科目,全天都在一个教室里面对着一个班的学生。因为教师的工资不高,天底下也很少有文理科都十分优秀的全能人才(真有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去教小学),所以,小学教师很难把全班学生每一科都教得很出色。绝大部分美国小学教师是读文科出身的,对于数学和科学并不擅长。所以,美国学生里上初中时连分数加减都不会的,比比皆是……

 

你会发现美国的教师显得很“被动”,他们也努力,但努力的方向与我们不同。中国的家长和教师普遍喜欢把劲儿朝孩子使,激励孩子,督促孩子,甚至逼迫孩子达到成年人的期望。即使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其目标也首先是家长和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而美国的教师把劲儿朝自己使,他们不侧重因材施教,努力办的重要的事情是“提供更多样的教育产品”(课程),剩下的事情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了,有点像是注重“供给侧”。我说过美国学校像超市,商品琳琅满目,你自己挑选,自己负责,很有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味道。就是说,把因材施教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本人。你不要等待老师因你的才对你施教,这里给你提供了很多可能,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了,学着学着,你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材料了。我想,这种崇尚学生自发性的教育方式比起迷信教师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可能更有利于“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美国教育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地方。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事情还有另一面。美国教育限度地减少了强制,我觉得过火了。美国的教育有放任的问题。高中生用积木做十以内加减法,又不是特殊教育学校,这不正常,只能说这些高中生是被惯坏了。这实际就是变相的放弃。这样的教育体制没有办法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作者说“美国高中和初中以下教育之间的巨大鸿沟,是通过提供同一科目不同要求的课程以及多元化的选修课来填平的”。我看这并不是“填平”,只不过是绕过去了,鸿沟照样存在,于是你就明白美国学生在世界各种学科竞赛中为什么成绩不佳了。中国人注重夯实基础,美国人似乎不管什么基础不基础,愚以为如此放任对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倾向于不管孩子条件如何,都铆着劲儿把他们尽可能培养成尖子生,美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等尖子自己露出来,把尖子送进天才儿童班,其他人照顾你原有水平就行了。美国学生压力小,好处是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坏处是容易放纵自我,助长懒惰。“人无压力轻飘飘”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