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品茶六要
古往今来,对于品茶的方法,众说纷纭,然而,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因为每个人的诉求不同,很难说哪一种正确。
这里我们暂时把每一个人个性的东西放在一边,看看在品茶过程中具有共性的是哪些,把这些共性梳理出来,以期能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愉悦。对于茶的品饮,综合起来讲,不外乎从茶叶外形,冲泡时的感受,嗅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等几方面进行品鉴。高深一点的,还有对“茶气”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点:

眼观茶色
即观察干茶的色泽及冲泡后茶汤、叶底的色泽。茶色往往体现着该茶的原料、制作等重要信息,因此,眼观茶色是对茶叶基本品味的评判,而好茶的外形、叶底和汤色都值得细细品赏、玩味。
中国的茶叶,无论是黑茶还是绿茶、红茶、乌龙茶,每种茶都有独特的外形特征,有的像满披白毫的银针,有的像翠绿的瓜子,有的像龙须,有的则像雀舌,有的叶片松泡卷曲,有的叶片紧结如铁。把茶叶拿在手里,粗看仿佛没什么,但是多端详一会儿,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寻常人眼中也许会显得乱糟糟的碧螺春,细看却是“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不由得令人惊讶这样的细嫩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优等红茶被披金色毫毛,也有名为“金丝猴”者,初见此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可是把玩茶荷中的茶叶,看到披带金色毫毛的茶叶条索在茶荷中高高翘起,真如一只顽皮的金丝猴翘着尾巴把头扎入茶叶中寻找食物。
提到中国茶的颜色,又有另外一番可以把玩之处了。绿茶充满着春天的气息,绿色的茶叶,淡淡的黄绿色的茶汤,不仅让人体验生命的向上,还可以让人陷入冥想;红茶乌黑油润,或者带着金色毫毛,红亮的汤色外圈是金黄圈,这些都满载着充实、温暖的欣喜;乌龙茶成熟的青色和橙黄的茶汤,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一种饱满、富足的快意。
而黑茶,因为工艺的差别,从外形到色泽都大别于其他茶类。黑茶的外形带着历史的印迹,大宗的产制、长途的运输、饮用人群的性格,使得黑茶形制厚重淳朴、大气浑成。黑茶的茶汤亦是十分迷人,沉稳而通透,从琥珀色到玛瑙红,给人一种经过了岁月历练的感觉。

耳听茶涛
茶经九难,遇水而生,因此说“水为茶之母”。
泡茶的技艺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水的掌握和运用,但是水和茶的交汇并非仅此而已。“水”带给人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从择水开始,贯穿茶事活动的始终。“耳听茶涛”说的就是在泡茶之煮水环节时,人的心灵状态。
陆羽《茶经》中说:“水沸之程度,如鱼目而微有声,此一沸也。复之边缘,泉涌如连珠,水泡上升,此二沸也。如腾波鼓浪,煮至翻滚,此三沸也。过此以上,是以不可饮。”描述的是煎茶时重要的步骤,煮水。这个过程中水沸有声,耳听声音和眼睛观察腾起气泡的变化,可以辨别水是否煮好了。煮水对泡茶而言是如此重要,苏东坡《和子瞻煎茶》中写道:“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认为煎茶就是煎水。
那么,在这么重要的等候沸水(古人称其为“候汤”)的过程中,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尤其是现代科技发达,煮水候汤已经简单成把电源开关打开,听到提示音就可以泡茶的程度,在这段等待间隙中,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倾听水的声音吧。手头上做一些准备活动也无妨,只要心在倾听,手上动作井井有条,而内心却又同时保持在如如不动的状态,一切的声音,乃至现场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了然分明,却又处置得恰到好处,这也就是动中之静。
耳听茶涛,其重要的是可以把我们散逸的思维收摄到当下的每一个动作中来,从而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人和事。而水流之声也更容易让人趋于安静。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70%的地方被水覆盖着,人的身体水分亦占70%左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体就是一个小地球,亦是一个小宇宙。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无论茶,无论水,无论人,品饮过程即是完成自身与外界的交融,也就是在这种交融中完成无我、无别的禅境。听水之音即是把自己的世界打开一扇窗子,倾听来自于另外一个世界的声音。耳听茶涛,亦是由水渐沸腾的涛声中凝神达到入静。
仔细听,水沸的声音是有层次的。
初沸时声如“砌虫唧唧万蝉催”(初沸水声如阶下虫鸣又如远处蝉噪),二沸时水声“忽有千车捆载来”(二沸时水声如满载而来吱呀乱响的车队),三沸时水声“听得松风并涧水”(三沸时水声如松涛汹涌,溪涧喧腾)。
苏东坡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在这些天籁鸣响的声音中,让我们收摄心神,清静思绪,感觉宁静而自在,那么举手间所泡之茶,必定合乎“茶道”,此汤必是佳味。

鼻闻茶香
鼻子是人体的一个非常精妙的器官,生理学家们研究之后发现,嗅觉比味觉要灵敏一万倍左右,气味比味道丰富得多。在人的感觉器官中,这两种感觉是密切相关的,一旦嗅觉失灵(如患感冒的时候),舌头品味的能力会降低很多。这也许就是为何在品茶时,大家常说“色香味形”,香气排在味道之前的原因吧。虽然这也许仅仅是发音顺畅的偶合,却也说明了香气在品茶时的重要性。
根据对茶叶的研究,茶叶中目前可以分离出来的香气多达五百多种,而人们目前可以通过鼻子辨别出来的有几十种。当然,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几十种香气足够我们来判断和品评一款好茶了。
每一种茶都有各自特有的香气,愉悦着不同的人群,给各种人带去这样那样的美好回忆。然而,每一种茶的香气有优有劣,其基本规律还是不可以违背的,也就是所有的能带来愉悦感受的应该都是好的香气。对于追求茶香的人来说就是一款很好的茶了。
在茶叶中,我们偏重的是兰花香。比如,一款龙井能在栗香和豆香等之外还有兰花香呈现,那简直可以说是了。这些年来,兰花香气的龙井我也就经历了那么一两回。
美好的铁观音,也是以兰花香见长。这可能也和中国自古以来重君子之风的原因有关吧。兰花自是花中之谦谦君子,其香自然也是历来被人们所推崇的。
中国素来把闻香、挂画、插花、品茶当作四件雅事,也是四件闲事。
而对我来说,插花、挂画、品香都只能成为品茶的一个陪衬。而所品之香也是高雅纯洁的,有而不夺茶之香。就如两个至为亲密之人,无论轻重把握都是恰恰合适的。
茶香的变化因之茶类的不同、老嫩的不同、水温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不同。所以,当我们真正地把茶香充分利用起来,我们也可以在品茶时同时享受香薰,岂不是一举两得?在品茶香时,我们有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在闻香时显得仓促。当我们沉静下来,茶的杯香也有前段、中段、尾段,而且变化多端,颇为值得把玩。
红茶、乌龙、白茶、黑茶、黄茶、绿茶、花茶,其香气的呈现各不相同。一些年代久远的茶所带来的变化更是出乎意料。在一些有年份的黑茶中,这些香气也让人特别迷恋。
目前稍有年份的黑茶已不多见。在边疆少数民族中,黑茶是生活必需品,不是奢侈品,在那些年代,并没有越陈越香的概念。所以目前能留存下来的,完全是因为历史的疏忽,是时间长河里不小心遗漏下来的金子。其实,现在一些年代久远的黑茶,已经和黄金等价或者超过了黄金的市值。我国有一句俗话:慢工出细活。意思就是说,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得慢慢来,急是不行的。欲速则不达,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两句话放之四海皆准。经过漫长岁月的陈化,所有的老茶都变得异常的沉稳和平和。如果说茶能静心,那么老茶呢?这些经过了岁月沉淀的老茶,于有意无意中把体会的、经历的缓缓地融入你的味觉中。这不是通过其他方法可以达到的。在时间面前,人类的任何技术和工艺都黯然失色,甚至是可笑的。

口赏茶味
品茶,即是品该茶的色香味形,而味才是这其中主要的。在品茶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身体的全部机能都调动起来,全身心体会茶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
唐代卢仝的诗中云: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从这首诗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品茶的几个方面。
“一碗喉吻润”,是指茶的基本饮料功能,满足身体对水的需求。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则上升到“品”的层面。
“四碗发轻汗”,充分体现了茶的保健功能;“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一句,则直接从身体的愉快感受转化到了对精神的解脱和发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七碗茶之后,身心完全放松,已然达到可以通仙灵的境界。虽然这些话里有很多文学艺术的创造、提升和夸张成分,但对善于品茶亦乐在其中的人来说,一杯好茶带来的美好感受也确实如此。
不同茶类的品饮过程不同,绿茶少有能喝到七杯者,而黑茶好的通常都可以冲泡十次以上。好茶的成因有很多种,产地好,原料好,制作好,冲泡好,但遇到善品者,茶才算完成了它“好”的一生。千茶千味,树种、天气、环境、制工技艺、泡者的手段等,使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茶不同。很多茶味仅存于回忆之中,不可再追寻,好茶仅此一泡,因为每年的茶树生长状态都不一样,天下从来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茶叶还经过了那么多加工程序呢。
对于品茶的具体程序,是有步骤可依的。
茶出汤后不能立刻品饮。此时茶汤太烫,入口后味觉细胞会因受到强烈刺激而麻木,不利于品尝滋味。可以按照如下程序进行,等到闻香和观色步骤之后,茶汤温度已经降低,可以开始品尝了。
端杯闻香。
端起品茗杯闻香。闻香是要从茶汤温开始的,香气会随着温度的降低有所变化,不要错过每一种香气的展现。嗅觉神经是所有感觉神经中容易疲乏的,因此闻香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让嗅觉细胞休息,闻上几秒就把杯子移开几秒,让嗅觉细胞接触到新鲜空气,然后再闻。
也可以嗅闻泡茶器皿盖子上的香气。出汤后拿起紫砂壶或盖碗的盖子,凑近鼻子深吸闻香;或半掩盖子,端起泡茶器嗅闻缝隙中的香气。
闻香时,先用鼻子搜寻该茶类应有的标志性气味,再闻此茶的特殊香气,闻其香高和持久。随着茶汤温度降低,一种香气呈现之后会由浓转淡,然后出现另一种香气,亦有浓淡的变化。从这些香味中可以辨得茶叶种类及制法。辨完香气后开始找异味,如草青味、霉味或杂味。
观察汤色。
闻香之后要观察茶汤的颜色,品鉴此茶的特点,看茶汤明亮、清澈程度。
吮入一小口茶汤。
闻香、观色之后,茶汤温度已经降低,可以开始品饮。此时吸入一口茶汤,以少为益,多了满嘴都是,难于在口中回旋辨别。吮茶汤的速度要自然,不要过快,否则易使口腔内增加异味感。
舌品。
茶汤入口后,用舌尖顶住上层门齿,嘴唇微张,舌稍向上抬,使汤摊在舌的中部,再用口慢慢吸入空气,令茶汤在舌上滚动。连吸两次气后,辨出滋味,即闭上嘴,由鼻排出气息,咽下茶汤。每小口的整个尝味过程以三至四秒为宜。
此过程可以品得该茶特点,滋味浓淡,茶性强弱,口感鲜爽,醇度如何,是否有涩滞感,有否杂味等。
体验余韵。
茶汤下肚后,体验口中的回甘,感觉两颊生津情况;稍做深呼吸后闭嘴,体验喉咙处产生的回甘;体会鼻腔和口腔中的余味、余香,是谓体验余韵。
可以拿起杯子嗅闻,看看喝完的杯子里是否还有香气。所谓“杯底留香”,说的是当茶汤的温度降低到和室温相同时,杯子里还有香气,这就是所谓的冷香。
韵味的鉴赏,属于个性化体验,结果因人而异,并无标准可言。但所谓“品”,必有境界,“我先陶然,然后与茶共陶然。”则“品”矣。

手抚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古人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经验)也一再验证是对的。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这是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什么是有力量的?大自然之力还是人工之力?
记得在女儿八岁的时候,我问她这个问题,她说:“爸爸,是爱吗?”
爱是深藏在自己内心的,通过怎样的方法去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呢?那就是我们对所遇到的人、事、物的珍惜。
《说文解字》曰:“抚,安也!”
手抚茶器,更多的是一种对茶器的爱,在动作上是温柔而且是深情的。唯有通过手抚茶器这一行为可以让我们把自我的身心都收摄到当下来,从而完成一心为茶的目标,真正实现人和茶的平等、尊重。
抚,自此处呈现的是不多余,也无减损,恰恰好的一种状态。

体会茶意
茶是用来喝的,也唯有喝了之后才能体会到茶的美好。当一杯茶泡好之后,我们已经通过眼睛(视觉)欣赏了它的“色”之美,通过鼻子(嗅觉)欣赏了它的香之美,通过耳朵(听觉)感受了它的宁静之美,通过口(味觉)欣赏了它的味觉之美。
然而,仅仅是喝吗?
有的茶狂放,当我们喝下去之后,身心无比放松;而有的茶入喉之后,让人立即如沐春风,全身通泰;有的茶喝下去,却可以让人泪流满面。
品茶需要的不仅仅是相对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一种对生命,对美,对自然的赞叹和敬畏。同时也需要对自我审美进行一种深度建设,也唯有如此,才能感受到茶汤里传递出来的,在匆忙之中可能忽略的细节和美。
品——体会,是我们对一款茶的后告别,也是的敬意。
在依依惜别之后,看到我们对生命的尊重。
那么,究竟何为茶气?
炁,气也。气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古代传统中非常宝贵,同时更是独有的文化资产。精、气、神是中华文化总体之根源,诸如武艺、医学、文哲,乃至于算命卜运及饮食起居,无不受其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法以及表达方式,都是围绕着精、气、神发展,并都以其作为常道的核心,形成一贯薪火相传的文化历程。
茶有无气?这是很多喝茶、品茶、爱茶的人会经常遇到的。有时候我们在喝一泡茶的时候,会有人说,嗯,这个茶的茶气很强。可跟多人也许没有感觉到。茶气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对茶气有以下几种解释。
有的人会把一种比较厉的茶叫作茶气足。茶气在这儿表达的就是对感官上的刺激性,也就是说刺激性越大,所谓的茶气就越足。就像酒的度数一样,度数越高,酒气就越足。
也有人把又浓又苦又涩的茶说成茶气很足。这其实是个误区,因为很多茶在你泡得不好时,或者说置茶量很多的时候都会又苦又涩,有必要在此更正。
茶气还有一说,那就是我们通常在泡黑茶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会凝聚着一层飘渺的不断地聚聚散散的白色雾状物。这种茶气无法来品评强不强,不在此例。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当这款茶喝下去的时候,身体会有这样那样的反应,比如有的人会手心发热,有的人身心一下子就完全沉静下来,全身通泰。虽然不是像有些文章中所说的能打通经络(因为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证实),这种茶气,应该算是真正的茶气。虽然并非实体,然而其感受却如此真实。
关于茶气,在精神层面上来说,还是一种茶的天地自然之气,也就是茶之精神。它是简单、自然、优雅、中正之气。
手抚茶气,而非真的有可抚之实体,而是以手为心体会茶中之精神,体会茶所带来的对身体的抚慰。
其实,是不是能真正地分辨茶气,或者说可以把茶气具体地表现出来,反倒不是特别重要。茶之为品,此为一义也。
壹•以茶汤为作品的艺术创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