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民之父母
  説明
  本篇共十四简,总三百九十七字,其中重文三,合文六。内容基本完整,现状良好。由於十四枝竹简从出土、流传到实验室剥离前,一直被保存在原始出土的泥方中,尽管泥方上部及外周在流散过程中有损,造成简首略有残损,以及有二枝简残去半段,但这十四枝简是完全可以连续编联的,且所残文字可以通过今本得以补出。竹书三道编綫,第五简爲完简,每简书写三十四字左右,根据完简现状,可知本篇上下留有天头、地脚。编綫上留白二•二厘米,第三编綫下留白二•五厘米。编綫与第二编綫间距约二十•六厘米,第二编綫与第三编綫间距约二十•九厘米。篇尾有墨鈎,墨鈎下全部留白。整篇竹简正、反排列规范,竹黄面书写文字,竹青面留白,无文字。书写端正,运笔颇具特色,横多露锋,竖、撇、曲笔则顿笔後应势提运,与传统篆体均匀运笔法不同。
  本篇无篇题。内容见於今本《礼记•孔子闲居》及《孔子家语•论礼》。今本《礼记•孔子闲居》以篇首‘孔子闲居’句爲篇题,《孔子家语•论礼》篇包含《礼记》中《仲尼燕居》与《孔子闲居》的内容,并以首句‘孔子闲居,子张、子贡、言游侍,论及於礼’中的‘论礼’两字爲篇题。本篇竹书既无‘孔子闲居’句,也无《仲尼燕居》篇,故不宜借用两者篇题,而是根据本篇主题,命名爲《民之父母》。
  本篇记载了子夏向孔子请教的五个问题,内容环扣‘民之父母’。首问:子夏开门见山,引《诗•大雅•泂酌》‘几(凯)俤君子,民之父母’句,向孔子请教怎样能称‘民之父母’。此爲本文的中心,以後数问皆围绕孔子所答而发生。第二、三问:子夏要求孔子解释什麽叫‘五至’‘三无’。第四问:子夏好文学,对诗颇感兴趣,又问了哪首诗与‘三无’的含意接近。四问之後,子夏未能满足,希望能再有所阐发,是有五问。
  孔子的回答充满哲理,五答严密有序。首先,对‘民之父母’提出了四条原则:一、 达礼乐之原;二、 致五至;三、 行三无;四、 横於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五至’‘三无’是本篇的核心概念,孔子对之作了进一步的説明,并引《诗•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句补充,後,详‘五起’之説,结束全文。
  ‘五至’,是孔子提倡的完美人生理论。所谓的‘五至’即‘志至’‘诗至’‘礼至’‘乐至’‘哀至’,君子必须以此爲正。於心立志,颂德以诗;扬善达理,兴诗明礼;有则有序,贵乐和易;替人造福,爲民除害,乐民之生,哀民之死;君民相依,哀乐相生。此亦爲孔子理想的人类道德观。
  ‘无’,有特殊的哲理引申概念。所谓的‘无’,是由外向内的转化,无见於外的形式,却见内心深处的‘有’,父母之爱充满天下,塞於四海。孔子所谓的‘三亡(无)’,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形声俱泯,影响自存,礼乐之至;《列子•仲尼》:‘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亡(无)圣(声)之乐’,则明真正的声音已入化,非耳得之,而在用心入意,行之在胸,乐於心中;‘亡(无)簖(体)之豊(礼)’,礼达到了境界,非体现之,能同乎天地,应变而变,且无定体,礼入人心;‘亡(无)备(服)之粊(丧)’,非服致之,至诚恻怛,心心相印。‘三亡(无)’提倡的是外表与内在的统一,人爱的永恒,世道的和平。孔子希望有一个‘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得衆理,浩气充满於人间的理想社会。
  竹书《民之父母》篇,多押韵。五至三处皆叶。又如‘五起’:一、 所叶违、迟、悲,与《诗•小雅•四牡》《诗•小雅•采薇》同。二、 所叶方、将、明,与《诗•小雅•北山》《诗•周颂•执竞》《楚辞•九辩》所叶同。三、 所叶子、海、母,与《诗•小雅•沔水》所叶同。四、 所叶得、翼、国,与《诗•魏风•硕鼠》《诗•大雅•常武》所叶同。五、 所叶从、同、邦,与《诗•小雅•采菽》《诗•鲁颂•閟宫》所叶同。
  比较竹书与今本《礼记•孔子闲居》《孔子家语•论礼》,有如下几方面不同:
  一、 竹书内容与今本简繁不同。竹书《民之父母》单独成篇。《礼记•孔子闲居》合‘民之父母’与‘三王之德’(三无私)两文爲一,两文都是子夏与孔子的问答。《孔子家语•论礼》包含着《礼记》中的《仲尼燕居》孔子与子张、子贡、言游论礼,及《孔子闲居》孔子与子夏论‘民之父母’和‘三无私’的内容,且所论简略。
  二、 竹书与《礼记•孔子闲居》‘五起’次序不同。竹书与《礼记•孔子闲居》的‘五起’内容基本相同,但是,所序有异(参见本篇《附録》)。竹书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秦‘焚书’之前孔子説‘五起’的原序。其明显的是後一句,所序原则是由内(族内)至外(族外),范围由小至大,‘内粯(恕)粭(孔)悲’‘屯(纯)颤(德)同(孔)明’‘爲民父母’‘施及四国’‘以畜万邦’相继,由‘近亲’至‘外族’至‘民父母’,由‘四国’至‘万邦’,德业逐渐发扬,恩泽日益扩展,叙述有条不紊。但是,《礼记•孔子闲居》已失其次,有乱孔子原序的严密逻辑,不见循序渐进之意。
  三、 竹书与《孔子家语•论礼》所记载的‘五起’内容不同。《孔子家语•论礼》作‘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和‘无声之乐,所愿必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施及万邦’及‘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这与《礼记•孔子闲居》也有异。
  四、 用字、用词不同。
  (一) 用字不一。如:
  竹书:粋几俤丌粌簖奚见颤既亡粍又逑相败聿同异粎禾迡
  今本:夏凯弟(恺悌)此哀体倾视得气无其(基)宥就将美尽孔翼气和近
  等等。
  (二) 用词不一。如:
  竹书:四海遳=塞于它酇孙=塞於四簉爲民父母以畜
  今本:天地逮逮日闻气志既起施及四海施於孙子施及
  等等。
  此外,竹书本身也有同字异读的现象,如:‘子粋(夏)曰:五至既粏(闻)之矣,敢粏(问)可(何)胃(谓)三亡(无)?’上‘粏’读爲‘闻’,下‘粏’读爲‘问’;‘不可颤(得)而见也’‘屯(纯)颤(德)同(孔)明’,上‘颤’作‘得’,下‘颤’读爲‘德’,等等。或有写错之处,如第十一简:‘亡服’错写成‘亡簖(体)’。
  五、 有些重要的句子,爲今本所无。如:‘君子以正’‘君子以此皇於天下’‘善才(哉),商也,轱(将)可簃(教)时(诗)矣,城(成)王不敢康’等。其他如个别字、词也或有损益。
  竹书《民之父母》的发现,爲我们认识历史传本及其流变情况,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实例。《礼记》卷数聚讼纷纭的原因,与後人归并整理、合卷有着密切的关联。竹书所存而今本佚失的孔子语段,对我们正确理解文意,全面地了解孔子思想与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竹书用字、用词与今本的不同,爲我们今後考释楚文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