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埃尔维·杜莱:重返童年时光 

文/索菲·范·德林登

 

       出版作品70 余部,所有作品都实现了文字、艺术和童心的完美融合,令人着迷的埃尔维·杜莱,已在全世界的儿童中间拥有了一批忠实粉丝。通过自己的工作坊,杜莱与读者们保持着特殊的联系,让人钦羡不已。

      无论他是在非洲的无名村庄面对一小群小学生,还是在日本知名的博物馆面对成百上千的参与者及其家人,杜莱的工作坊都有着同样的标志:在这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的严格指导下,参与者们非凡的创作能量得到释放。

      材料一经备齐,跃跃欲试的参与者们也已就位,你就会看见杜莱赤脚走上铺展在地上的大卷纸中间。他很放松,但又很专注,快速地思考着周围的一切,在感觉上他与参与者和场地空间都联系在一起。

      手持扩音器,杜莱大声发出指令,人们被他那充满磁性的嗓音以及有趣、迷人的指令所深深吸引。高大的身影在那些忙碌又兴奋不已的小小创作家中间十分显眼。一开始,换位置或者来回移动会让他们晕头转向,但是杜莱这种刻意为之的方法会制造出一种能量和紧张感,以此激发大家的热情,让游戏充满创意。

      杜莱担当起孩子们指挥官的角色:假装吓唬人,实际体贴又友善。既给予参与者们自由,同时还对他们提出明确要求,这种十分罕见的“组合”也说明了杜莱的艺术天赋。同样的结合方式在他的许多书中都有所体现,作品既创造力爆棚,又装帧精美。

      在杜莱的不断鼓励下,孩子们发觉自己沉浸其中、创意不断。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年轻的艺术家们开始加速创作,作品堆满了各个角落。对于那些痴迷画画、兴奋不已的参与者,杜莱会稍稍给出了一点提醒:“太棒了,就这样吧。”对于那些犹豫不定的孩子,他会描述或者提出一个想法来让他们参与进来。重要的是,他会保证活动的平稳进行,维持住参与者的创作能量,把每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视为一个创作的良机,包括如颜料洒漏这样的“事故”。他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总是能在参与者们的协作配合与作品***的和谐性之间维系平衡。这样做的时候,他还要确保把群体的创造性能量放在位,而自己对场面的掌控放在第二位。

      这个角色很不容易,需要很强的专注力。杜莱引用了爵士音乐家马尔斯·索拉尔的话来解释这种经历:“你感觉自己正在向下倒,但你永远不会真正倒下。”杜莱喜欢在工作坊中挑战一切,寻求刺激,因为他知道创新性的合作经历会让每一位参与者受益,还会创造出一件对于他们来讲具有特殊意义的原创艺术品。称之为原创,仅仅是因为,这些艺术品的创作并不依赖于已有的构图或者特殊的技法。

      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会冲击图画要“画得好看”的传统想法。杜莱认可污渍和潦草的笔迹,他挑战着“艺术创作需要特殊天赋”的陈旧观点。他向我们证明:创造力产生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每项练习都鼓励孩子们用崭新的目光去看待事物,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样就会摆脱对缺少艺术实践和技艺的担忧。通过以一种充满乐趣而不是辛苦不堪的方法帮助成千上万的孩子们发挥创造力,杜莱确实正在开展着一项伟大的公共事业。

      杜莱的作品邀请孩子们进入到一个游戏至上的地方。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设计师布鲁诺·穆纳里曾设想过这样的游戏,他在职业生涯临近结束时,致力于为孩子们创作有趣的互动图书。虽然受到与穆纳里相同的价值观的鼓舞,但杜莱走的却是一条与他相反的道路,他是从儿童插画家成为艺术家。杜莱完美地体现了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精妙的理论:“天才恰源于重回童年。”

      在活动的后,杜莱开始轻轻移走参与者们手中的画笔,他要将群体能量控制在一个平和的状态,既不要压抑参与者们的活力,还要让他们意识到何时该停下画笔,以免画面变得一片混乱。孩子们往后退了几步。他们凝视着画作——无论是一大片花田还是一幅美丽、生动的画像——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群体创作的能量让每一位参与者毫无例外地加入到美好作品的创作中来,真是不可思议。

      有的孩子可能害羞或者内敛,但是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深感自豪,他们为这段经历而欣喜若狂,因此打定主意要与工作坊的带领人当面道别。他们去跟他握手,或者用愉快而满足的声音在他耳边说声“谢谢”。这样轻声道谢的温馨时刻,充分说明了这位与众不同的艺术家对孩子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