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日本的雅文化
1.  樱花雅韵
日本的樱花树品种多达几百种,包括染井吉野樱、大岛樱、河津樱、枝垂樱、八重樱和江户彼岸樱等,因而日本是世界闻名的“樱花之国”。
日本常见的樱花是染井吉野樱,每朵有五个花瓣,它约占樱花树总数的80%,“樱花前线”就是以这种樱花作为指示树的。大岛樱是野生樱花的代表,俗称“山樱”,许多园艺品种来源于它,它的叶子还能被加工成传统的风味食品。河津樱是日本列岛上早盛放的樱花,3月上旬就能看到它那深粉色的花瓣,有一种光鲜艳丽的感觉。河津樱的发源地是在伊豆半岛的河津町,每年人们都会在樱花林荫道上举办“河津樱花祭”。很多人认为日本漂亮的樱花是枝垂樱,因花儿开在垂向地面的枝条上,所以又叫“瀑布樱花”,这种樱花远远看过去像是粉红色的瀑布从枝条上直挂而下,极具诗情画意。这种樱花的树龄很长,高度可达20米,观赏价值很高。八重樱又名“丹樱”,开放时花瓣是层层叠叠的,呈现出花团锦簇的华丽之美。江户彼岸樱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四国、九州等地,花瓣较小,大多为淡粉色。
日本著名的俳句家松尾芭蕉曾写过不少赞美樱花的俳句:“樱花凋谢后,园城寺里又寂静”,“鹳巢高,山风外樱花闹”,“年年樱瓣飞,花屑化作肥”;大岛蓼太的俳句“不见方三日,世上满樱花”,“世间若无樱花艳,春心何处得长闲”等描述了人们与樱花之间的情感,唯美动人。
2.  和服之美
和服是日本独有的民族服饰,与它相对应的是“洋服”,即西方风格的服装。在日本江户时代之前,和服是被称为“吴服”或“唐服”的(见《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因为中国的三国时代和唐代,是与日本进行商贸、文化交流多的两个朝代,当时日本的服饰也因此深受影响,有了许多变化。如今多数日本人在节日庆典上穿的和服是一般意义上的吴服,而日本皇族所穿的礼服则更多地被称为唐服,其中华丽的是“十二单”和服。
十二单和服又被称作“女房装束”、“五衣唐衣”,是日本贵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中为正式的一种。它的布料是采用豪华的织物编织而成的,绣在唐衣上的龟甲、凤凰、团菊、牡丹等纹样,与底色一同形成了艳丽的视觉效果。早年在颜色方面,赤、紫、青是禁用色,只有得到敕许的人才能穿戴。作为一种礼仪性的服饰,十二单和服是身份的象征,现在日本除了在旅游景点和戏剧表演里,已经很少看到十二单和服了,日本皇室与贵族也只在举行重要仪式时才会穿这种和服。
和服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是一种以直线来创造美感的服饰。如果将它拆开,大家可以看到那幅面料就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较为宽松,袖口、衣襟和衣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通气性特别好,很适宜日本的风土气候。
和服的种类繁多,千百年来花色、质地和式样始终都在发生变化。而且,成人和服、婚礼和服、晚宴和服等都有各自的特点,人们会依据不同的场合与时间,穿着不同的和服。
3.  唐纸艺术
公元4-5世纪的日本工匠别出心裁,在日本和纸上采用木制雕版的方式,以独特的工艺,手工印制出了装饰性很强的纸张——唐纸。唐纸大多是单色的,双色或多色的较为少见。图案种类丰富,包括花、草、松、鹤等,以单个图纹进行重复堆叠。
唐纸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颜料。主料是贝壳粉与矿物石,点睛之笔则是其中的配料——云母粉。混合了云母粉制成的唐纸会随着光线的细微变化而散发出不同的光泽,实在是妙不可言。
日本古老的唐纸屋是“唐长”,它创建于1624年,现存650块日本各个时代的木制印版,其印版数量之多、图案之丰富在日本是首屈一指的,其中年代久远的“九曜”纹样印版雕刻于1791年。据传,1864年京都发生兵变的时候,三万户民宅被毁坏,唐长的工匠们为了保护印版,在战火连天中死守唐纸屋,将那些木制印版浸泡在木桶里,并且不断地泼水,才使它们幸免于难。而这些工匠恪守的传统技艺至今仍未消亡,并且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唐长的第十二代传人使用古老的云纹图案装饰了一家咖啡店,从纹样到色彩与咖啡店的氛围十分贴合,证明了唐纸艺术的生命力是长盛不衰的。
4.  莳绘漆器
莳绘是日本独特的漆器工艺技法,早产生于奈良时代。它是把金银屑加入漆液之中涂于器物表面,待其干后进行推光处理,使漆器显现出金银色泽,再以螺钿、银丝嵌出花鸟草虫或寓意吉祥的图案,展现出一种华贵之美。莳绘漆器的特点就是美观和耐用,而且做工极其精细。一个莳绘作品通常需要制作几个月,一层层地涂漆,等漆干透后再涂,反反复复地描绘到细腻的程度为止。
莳绘主要包括研出莳绘、平莳绘、高莳绘、肉合莳绘等技法。研出莳绘是早的技法,先使用漆液描绘图案,再撒上金属粉及色粉,等干燥后于表面涂漆,然后以木炭打磨。平安时代的贵族非常喜爱此类作品,代表作有金刚峰寺收藏的泽千鸟莳绘唐柜。平莳绘出现在平安时代晚期,特点是在纸上描绘纹样后反贴在漆面之上,然后再撒金属粉,进行打磨,代表作品为三岛神社的梅莳绘手盒。高莳绘是镰仓时代出现的技法,工匠在隆起的漆面上进行描绘,使作品更具有立体感。肉合莳绘是室町时代发展而成的技法,制作时工匠要使隆起的漆面形成缓坡,其表现主题大多是山峦与浮云,视觉效果更为生动逼真。
江户时代是莳绘漆器辉煌的时期,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众多工匠中出色的非本阿弥光悦莫属。光悦是日本著名的艺术家,擅长书法、绘画、莳绘、茶道、造园、制瓷,还能够鉴定刀剑。他的莳绘作品大多采用锡、铅、青贝等材料,手法新颖而大气,整体看上去极富装饰性。东京国立博物馆就收藏了他设计的“舟桥莳绘砚盒”。
莳绘是日本自创的漆器工艺。日本人在热心接受和学习我国漆器工艺技术的同时,并未满足于单纯的模仿,而是有意地发展和创新,吸收了中国的描金、镶嵌、堆砌等工艺,融入了他们自身的民族审美意识,形成了精巧纤细、装饰豪华的莳绘工艺风格。
5.  传统能乐
能乐作为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主要包括两大项:“能剧”与“狂言”。能剧由散乐(雅乐)与田乐能(民间的插秧歌舞)发展而来,融入了歌曲、舞蹈、滑稽戏与杂技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日本古典的歌舞剧,也是世上现存古老的戏剧之一;狂言是兴起于民间的即兴表演喜剧,语言通俗滑稽,讽刺性强,幽默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能乐从平安时代中叶至江户时代一直被称为“猿乐”或“猿乐之能”,据说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的集大成者,题材相当丰富,包括祈神祭祖的仪式、赞美生产者的歌谣、英雄赞歌以及描写爱情生活的歌舞等等。到了明治时代,终于出现了“能乐”这一当时的有志之士仿照西洋乐剧而创造出来的典雅名词。此时,能乐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许多要素,着重于叙事和抒情,却不追求情节上过多的变化和发展。
能乐的角色有神、男、女、狂、鬼五种类型,通常一出戏里只有2-3个演员。能乐演员都是男的,如果需要扮演女性,就戴上假面具。伴奏乐器有笛、小鼓、大鼓、太鼓等,“吆喝声”作为伴奏的组成部分。能乐有固定的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