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错位竞争,换个角度看世界

有位网友在我公众号提问:“陈轩老师,我觉得身边每个人都特别优秀,那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曾经雄心万丈,现在我只有彻底的无力感!”
对于这个问题,我感触很深,也很愿意挤出时间说说心里话。
一、错位竞争
上大学时,别人的父母都是开奥迪送孩子上大学。我老爹背了半袋山西老家的绿豆来北京,还觉得是好东西,准备给老师。
我是文科出身,学的又是经济学专业,每天被高数折磨得死去活来。在图书馆苦战了一天,就算出来8道题,还错了4道。之后是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接下去是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然后是金融经济学。完全就是数学系嘛!当时感觉这里简直是人间地狱,万念俱灰。而身边人呢?白天打游戏晚上打牌,轻轻松松得高分。
毕业后,做销售管理,不会抽烟不爱喝酒不懂人情世故。怎么办?除了死磕还能怎么办?
30岁时,从零开始学法语。一起学的“90后”小妹妹一转眼考了C1去加拿大了,而我呢?单词记了80遍了,还是记不住。和人家比,要不要跳西海自杀?
你不能和“90后”比记性,你不能和混子比手腕,你不能和理科生比数学,你不能和富二代比资产。
和“90后”,我们比比技巧如何?和混子,我们比比技能如何?和理科生,我们比比文学常识如何?和富二代,我们比比自制力如何?
我也和团队聊过一个问题:“小和尚为啥斗得过老妖怪?”因为“小和尚有戒律” !戒律就是让你“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翻译成白话,叫“错位竞争”。挫折给了我们技巧,岁月让我们更加坚韧,小小的追求能让我们充满自制,谁说“厚道”不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呢?
二、找到合适的定位
人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我们要找到成为蜜糖的地方。我们要找到需要自己的战场。这就是“定位”。我做过大企业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员工,很痛苦。你能感受到系统对个体的弱化和同化吗?这时候需要你咬牙跺脚地逃离。脱离团队,成就自我,去真正的市场中厮杀觅食。
多年后,我记得那个香港老板的鳄鱼T恤的logo,却已经忘记了她的脸。记得她笑着对我说:“陈轩,我这里能帮你解决户口,每年还有去美国培训的机会,高薪水,又是世界500强,你还要怎样?你坐的位置是清华北大学生挤破脑袋都想要的呀。”
我很老实地回答:“感谢您的栽培,但我确实不适合这里。”
拎包回家后,女朋友当然不理解,认为我有病,免不了争吵。后来反思,毕业前几年,其实就是个体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和独立意志逐渐觉醒的过程。既然是磨合,过程当然纠结痛苦。这时候,需要你有眼光和自信。尤其要注意,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你要相信你的直觉。我也经常跟同事们聊,人过了30岁,都已经“成精”了。这时候除了要对别人诚实,更要对自己诚实。就像韦尔奇说过的,“谁都没错,地方错了”。坚信自己的直觉,坚定地对自己抱有的期望,就是的自我善待。
后来做营销策划,见了无数位亿万富翁,发现果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相信我,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后,你不见得真的想成为他们。
这个大时代,每个人都有远大的前程,只要你有戒律,只要你奋发努力,只要你乐观积极。有一次有朋友问我:“陈轩,你的优势是什么呢?”当然,换一种更哲学点的问题就是:“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说:“我比销售人懂营销,我比营销人懂品牌,我比品牌人懂传播,我比传播人懂管理,我比管理人懂产品,我比产品人懂营销……更关键的是:我这个人比较简单和据说相对厚道。这就是我的优势和存在的意义。”
谁的青春不迷茫?多琢磨琢磨如何错位竞争,比长得帅的人更聪明,比聪明的人家境好,比家境好的人身体棒,比身体棒的人学历高……相信我,你一定有超越他人的地方,这就是你的竞争优势,这就是适合你的平台和战场。Tobe different,越早想通这一点,越早不纠结不受罪,越早不后悔。

长大了就自然能成熟?搞笑吧!

2016年年底,我接连认识了三位年轻的亿万富翁:两位1985年出生、一位1977年出生,全是白手起家。
我逐一介绍下他们:
1985年出生的H:福建人,2006年休学创业,曾经苦闷失眠数月,卖眼镜赚到桶金,接着做互联网又让财富翻了10倍,现在专心做天使投资,身价数亿。
1985年出生的X:江苏人,编程高手,创建过国内两个知名网站,胆子大技术牛,做事比较拼。
1977年出生的Z,15岁从山东去浙江闯荡,什么工作都干过,攒了亿万家产。宝马Z4买过好几辆,玩漂移、玩泡吧、练书法,读了名校EMBA。
这些都是我身边的真实例子,不是书上看到的,也不是网上瞎编的。再多举三位名人:雷军做卓越网时不到30岁,安踏老板丁世忠初中毕业闯西单,刚把美图送上市的蔡文胜29岁时用全部身家—30万元,赌盈科数码的股票必涨,赚到人生中个100万元。
狭路相逢勇者胜。能吃苦的人很多,但有勇气的人凤毛麟角。2008年,我帮东北创业者C做产品策划。C总是个文盲,自小修卡车修摩托车出身,后来转行做饮料,当年销售额300万元,到了2014年,一年销售额将近1亿元,已经开始和联想创投的高管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了,儿女外甥侄子一股脑儿都被他送去澳大利亚读书。掐指一算,C总从不名一文到财务自由,也就用了6年。2014年一起小聚,回忆当年,他只用了两个字总结:“胆大”。
为什么胆大?因为无牵挂。当你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房贷,你敢折腾吗?刚毕业时三个包子就是一顿饭,一卷凉席就是一张床;如今你父母年老多病,儿女嗷嗷待哺,每月房贷花掉你一半工资,学费养车都得哐哐往外扔钱,当年的远大理想,估计已经像黄花菜一样凉。
在有承受能力的时候冲出去,靠的是时机,敢不敢冲出去靠的是勇气。这都取决于观念。Z总是典型的山东大汉,在山东15年,在浙江生活了25年,现在他自认为是典型的南方人。他反复提到观念才是南方老板更容易成功的关键。
“我们(南方人),宁可当吃咸菜的老板,不当吃鲍鱼的打工仔;你们(北方人)只想着安安稳稳地打工。知道江浙老板怎样培养儿女吗?周六日开奔驰车把不到10岁的小孩拉到市中心,让孩子们卖报纸。烈日酷暑下孩子们起劲地吆喝叫卖,父母们则在奔驰车里打电话谈生意。啥时候报纸卖光了,啥时候拉小孩回家。”
看来,老板也要有“童子功”。Z总对我的启发和震撼还是比较大的。财商教育从小做起,长大了并不代表成熟。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不是岁月给的,而是在无数个特意为之的情景训练中打磨出来的。已经输在起跑线的我们,如果还喝着“缓慢成熟,财富自来”的鸡汤,那真是注定要做一辈子穷人了。
你还有名校情结吗?

关于名校,我先来讲两个小故事。
个故事说的是我之前的一位领导。四川人,从小极富主见。
上了大学,主动要求加入学生会,积累学生会工作经验。
毕业后,他进入某公司,凭借超高情商,三年时间,从职员做到了专门负责大客户的总经理,然后出来创业。创业当然没那么容易,于是转回头说服老东家,让其将自己的企业收购了,由此,赚到人生桶金。后面炒域名、炒论坛,一路折腾,如今在香港、深圳、北京、上海,还有新加坡,有房产无数。不到40岁,已经过上了“腐朽的资本家生活”。
这个故事,我认为有三个小结论:
,对于聪明人,做任何事情都很简单。
第二,名校的价值,某种意义上讲,对于寒门子弟甚至意味着重生。
第三,他的冷静、超级高执行力和情商,值得大家借鉴。
接下来聊第二个故事,我自己的故事。不好意思,是个反例。我初中毕业,家里条件艰苦,于是上了中专,毕业当了月薪200元的乡村老师,后来不甘心,出去闯社会,当过热电厂的保安,当过五星级酒店的小门童,差点儿被骗去西安做传销,还当了一年搬运工—搬地板砖。后来实在是无路可走,跟父亲赌咒发誓,低头进了当地高中,拼命读书。成绩越来越好,成为省重点高中全校第三,男生中的名,于是决定冲击北大,狠狠发誓:考不上北大,就从8楼跳下去。
后来,发挥失常,志愿填得失败,只上了个二本院校,痛苦得差点儿神经衰弱。有一个场景你感受下:我在校园打电话给老爹,说要退学要复读。老爹在电话那边骂:家里没钱再供你读书!我哭得坐在地上,旁边人流如织,奇怪地看着我。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有一天中午痛定思痛,将所有高中的书,亲手扔到宿舍垃圾堆。
从大二开始,我疯狂投简历做兼职。大二进海尔,大三进北大青鸟,大四进同仁堂。大学没毕业就拿到了5个offer(工作机会)。后来工作8年,工作的间隙,读了北师大的MBA。算是勉强圆了名校梦。
我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总结出三个小结论:
,我不聪明,也缺乏高人指点,同样面对高考,我走的是“扎硬寨、打呆仗”的艰辛曲折的红海之路,这其实是营销的大忌。
第二,高考是人生中个真正意义上的挑战,经历过高考和考研的人,其实什么都不用怕了。高考虽然不理想,毕竟让我有大学可上,让我从18线城市的农村进入大北京,让我拥有相濡以沫14年的妻子,让我毕业后手持5个offer进入社会,让我拥有之前不可想象的平台和条件。我现在很幸福,对高考也很感恩。当然,磕磕绊绊8年后,拿到北师大MBA学位,让自己无论是资历还是发展空间,又向前走了一步。
第三,看不透一定想不通,想不通一定做不到。看不透高考的价值,你不可能拼命努力去学习;想不通名校的意义,只能永远游离在圈子之外。职场也是同样的道理,看不透“职场就是一个冷酷残酷的价值交换体系”,升职或自我升值一定就跟你没什么关系。
永远不要听信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的话!我不是要鼓励大家去钻营,去投机,去变着法子进名校。我只是要强调一件事:永远不要轻视学历的力量,更不要否认和轻视名校学历的力量。这个法则适用于地球上任何国家。
当然,一个锅里能蒸出馒头,也能蒸出窝头。名校只是阶段性的经历和权威认证,而商场中只有赢家和输家,没有永恒的专家。名校更多的是入场券和催化剂,并不能保证商业和职场的终成功。
毕业后有幸认识了不少哈佛、斯坦福、宾夕法尼亚和麻省理工毕业的朋友。用一位哈佛美女的话来评价:“学历,也就那么回事!”
强大的人脉,其实就是你自己

一、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联想有一位之前做大客户销售的大V在微博上公然宣称:“男人之间的陌生交往,好是展示自己的资源和实力。因为男人之间是竞争加合作的关系,竞争决定了你问我的走心隐私问题,不但得不到回答,而且会对你产生敌意和轻视,合作决定了男人可以因为资源互补而快速产生信赖。”
这种坦诚和实在,我很欣赏。还有一位叫“风墟”的哥们儿,将社交的本质分为“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他认为“功利社交”指向的当然是赤裸裸的利益,要求的是直接、坦荡、高效率的利益交换,特点是价值交换必须建立在互相认同的前提下进行;而“共情社交”是心智未开、社会地位低、生活不如意,尤其是学生时代时,为了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和物质上的链接与支持,所以必须进行的情绪化的社交。当一个人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不需要其他人提供情感和物质上的援助时,他的共情社交就越少,而功利社交就越多。
这种解释,清晰有力。我和同事们聊的时候也经常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将“事”和“情”纠缠不清,搅和到一块,后事没办成,情分也伤了。这里的“事”其实就是“功利社交”,而“情”呢,就是“共情社交”。由此衍生出的“人脉管理”等一大堆貌似有理其实根本没用的鸡汤,都妄想着以“共情社交”入手,与大佬建立情感链接,然后再趁机提出“功利社交”的要求。哈哈,你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根本行不通。
事是事,情是情!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分工肯定也会越来越充分,未来大家能更专注地做事,而越来越没必要去琢磨人和应付低效的人际关系。当商业场合遇到“你跟他谈钱,他谈感情;你跟他谈感情,他谈钱”的人,大家应该时间离开。当“对事不对人”“只评价行为不妄论人格”“该谈利益,光明正大谈利益”成为人际共识时,你我幸甚。
二、凸显自己的交换价值
哲学家萨特说过,“生命,就是在着火的舞台上,惊慌失措”。其实,更像你在海边沙滩上垒城堡,身后,岁月之浪阵阵袭来,当精神独立之后,如何跟自己相处,抓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显得至关重要。
社会是冰冷残酷的价值交换体系,社交的本质都是交换,无论是共情社交的情感链接,还是功利社交的利益链接。功利社交做流量,情感社交做黏性。从这个逻辑出发,打造强大的自己,才是人脉经营的真正捷径。让自己的交换价值凸显出来,人脉自然会聚拢过来,别人愿意与你交换与你共赢。
从化学角度讲,人是低效的碳基生命。吃睡占掉一多半生命,生儿育女又占去三分之一,且不说周期性的感性烦恼,加上为维护可疑的人脉所付出的心力,真正用来做事的,没多少日子。人不仅低效,还低质。出几道稍微抽象点儿的高等数学题,估计一多半公知、网红,都做不出来。智者不应追寻虚幻不实之物,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交媒体是对真实世界里人际关系的追赶,目前看,追得不错。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且仅有三种:粉、黑、路。
粉—挺你的;
黑—踩你的;
路—无视你的。
人与人的关系无非三选一,三者之间的互相转化非常频繁:
之前是粉,因为利益,粉转黑 / 粉转路;
之前是黑,因为利益,黑转粉 / 黑转路;
之前是路,因为利益,路转粉 / 路转黑。
运动路径,无非六选一。
粉和黑,难以持久。长远讲:路人,才是人际常态。虽然有些悲哀,但这是现实。与其在可疑的人际关系上耗费心力,不如一心一意、低头练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记牢了!

美国受欢迎的经济学家之一亨利•乔治曾经这样描述儿子出生当天的凄惨情景:“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而我却没有东西给老婆吃,被逼无奈的我走上街头,拦住了一个陌生人,我放下一切尊严告诉他,我需要5美元,我要确保我的老婆有生孩子的力气。如果他当时不给我那5美元,我想我可能会把他杀了。”
企业的生命线是现金流,人生也是!当现金流断了,只能拿命挡,此时的命就比纸还贱。
为了生存,牺牲掉健康、牺牲掉亲情、牺牲掉社交和休闲,甚至冒险吃一些可疑的食物、开没有气囊保护的低档车。不但退化为动物行为模式,而且一辈子陷入患得患失和低自尊的匮乏感中不能自拔。
日本NHK电视台曾做过调研,结论是:贫困家庭的小孩刚一出生,人生就结束了。该电视台追踪调查了两个真实的家庭:
A同学:小时候父母年收入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0多万元),他从小被父母精心培养—出国旅行、学才艺、补习;长大后进入流的名校学的技能,毕业后进入流的企业,年收入600万日元,婚姻美满。老了之后,有国民年金、一大堆积蓄,儿孙满堂,住高级养老院。
B同学:小时候父母年收入200万日元,能活下来已经很努力了,上学时还得打工养家,专业不喜欢或者没价值,毕业后进入三流企业,年收入200万日元,老了后成为独居老人。
据说人会长大三次。次,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 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终究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无论怎样长大,我认为个人真正地长大,是认识到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交换,客观评估自己所拥有的竞争资源,用有效的方式来配置自己的资源,并通过社会分工和交换获得的价值。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也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所以物质上暂时的匮乏不可怕,顶多在生活中的苦难面前失去抵抗力而已,心灵的贫瘠才真正致命!失去了想突围的心,成为浑浑噩噩的一条咸鱼、默默地吃差的食物、做损害健康的工作、忍受相互憎恨的配偶……这样虽生犹死的生存,有意思吗?
乔布斯说:“23 岁时,我有100万美元,24岁时,我有1000万美元,25岁时,我有超过1亿美元资产。但这些并不重要,我不是为钱做这些事情的。”乔布斯是钱揣兜里胆气壮,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让他三天别吃饭,再来谈情怀试试。还记得《蝙蝠侠》里小丑的话吗? “不是万不得已,谁不想正义凛然?”
如何打好经济基础?我一个同学在法国旅行,微信上分享了一个故事:我们在巴黎寄宿的孟叔一家,老两口是 20 世纪 80 年代天津财经大学国际金融本科,分配到中国银行对外部,工作在众人眼中是“铁饭碗”,后到法国读硕士,又进当地的企业工作至退休,在西方社会较快达到中产,衣食无忧房车皆有,但更进一步的希望也只能寄托在儿女身上。
人们既厌恶颠簸漂泊,又厌恶一成不变。在互相羡慕中自身情感纠结模糊,迷障即在于此。任何圆满与满足,大多时候是暂时性状态。趁年轻竭尽全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给世间你珍惜的情感充足的物质保障,这是你我的责任。
有些人一辈子的高峰,只是上下班高峰

2006年我认识了Rock,一位“80后”,他本科毕业去了某央企,刚去的时候简直就是一枚愣头青,本着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的雷锋精神,自觉自愿地、意气风发地写了份《企业10年发展战略建议书》给领导。接下来一周,整个公司都开始孤立他。于是他一咬牙一跺脚创业去了。
先在双井租了别人办公室的一张桌子,住在地下室的上下铺;第二年就赚了钱搬到中关村某写字楼;第三年给老爹买了欧米茄,给老妈买了Mini Cooper;第四年稳当当赚了100万元且保持稳定;第五年,去美国斯坦福读MBA,公司留给合伙人。MBA毕业后去了高盛,我偶尔会翻看他与巴菲特的合影。
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几步,哲学中叫主要矛盾,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管理中叫抓大放小,它决定了团队的业绩;战略中叫不平均用力,它决定了资源的效果;营销中叫引爆点,它是品牌管理的秘密;推广中叫“一点切入,全面繁荣”,它是传播四两拨千斤的杠杆。
当然这一点也可以叫“勇气”。5%的勇气锁定了100%的未来。只有迈出个5%,才会拥有后来的100%。有些人,一辈子爬过的高峰,只是上下班高峰。认为自己不行,而不敢突破自己的人,是可怜而可悲的。英语中有句话说,你只能活一次,还有什么可怕的?人生每一步都是风景,老畏缩在山洞里,当真是辜负了大好人生。
 1997年4月,北京门头沟254医院,有位企业家和冯小刚聊天,提出“第四产业”的规划:搭建资本所有者和需求者的桥梁。如今来看,所谓第四产业岂不是如今火爆异常的互联网金融?这个企业家叫牟其中。老牟是个争议人物,但毫无疑问是位具有大勇的人。“食品换飞机”,“把喜马拉雅山炸个大口子”,还有“第四产业”,他的每个想法都令人惊叹。
什么是英雄?为什么我们本能地会用勇气去定义英雄?为什么“虽万人吾往矣”会让平凡的人津津乐道?有什么比“奋不顾身的爱情和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令人心驰神往?
大多数人的大部分人生,不是做漫无目的的布朗运动,就是做周而复始的简谐振动,无论振幅多大,总要回到平衡位置的。没有勇气,真是浪费了无限可能的人生。别小看5%的勇气,一旦错过时机,很难翻身。10年前老L哥做化妆品电商,当时犹豫了,于是没戏了;2012年Rose only卖花,两个创始人都穷,现在“高富帅”想杀入这行?没戏!2010年以后新人想在“起点中文网”晋升为月收入上万的大神?跟抽奖路上中头奖且回家路上笑死的概率差不多。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基本思想是:存在即时间。人活着就是短暂地活在生与死之间。这个时间有限,我们死时它就结束。若想理解本真的人生,应该朝着死亡谋划我们的生活,即向死而生,在有限中创造的意义。
2000年4月,30岁的福建青年蔡文胜,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一则新闻,business.com的域名卖了750万美元。第二天,蔡文胜就用两万元钱买了一台联想天禧电脑,开始了倒卖域名的生意。现在虽然早已不是主业,但他每年靠卖域名的收入就不少于7位数。蔡文胜总结自己的成功原因,特别强调:“我比较敢拼敢赌,经常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去赌一件事情。”
在个人财富暴涨中,除了眼光就是勇气。2009年,不善交流的草根站长李兴平将hao123卖给百度,换了1190万现金和4万股百度股票,转身将现金全部买了腾讯股票,百度股票长期持有,之后百度股票翻了20倍。李兴平靠两只股票,身价超过10亿。
生命是一场未知的探索,努力就是与篱笆的斗争,需要的是勇气。没有什么是安全的,安全的生活比死亡还糟糕;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悬而未决才是生活大美;自由的生命,是缤纷高贵和绚美庄严之所在。
高晓松2000年加盟搜狐,担任娱乐事业发展总监;2001年加盟新浪,担任文化事业战略顾问。他这么解释:“大家出来做事,终归是为自己做事,没人规定你非要对一个东家从一而终。”于是,在《晓说》红遍中国之前,他高高兴兴地、光明正大地至少换过5次不同的公司头衔。
没有人是天生的领袖,没有谁生下来什么都会做。高晓松出身背景很好,小时候家里谈笑皆名人,从不缺钱,且接受的是西化教育,但背景再好,如果不努力,没有勇气,照样成不了大事。高晓松也是凭借恣肆闯荡的勇气才摸到属于自己的财富之路的。
没有人是天生的勇者。所谓的勇气,是抵挡恐惧、把控恐惧,而不是没有恐惧。勇气其实是平凡人的一次选择。搞定貌似不可能搞定的事,就是人生的胜利。“低头爬山,到顶再说”,到了顶再回头看,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征服的。末了,送段歌词给读者吧: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