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从阅读到写作,将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的工具
当AB宝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强调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为什么与世界上一些考试成绩不如我们的地区相比,台湾的孩子即使考上了一流高中、名牌大学,在“两力”上的表现也还是相对较弱?
这时,我已经陪着AB宝自由自在玩了快十年,孩子学多学少不是问题,因为学习是快乐的。她们出外是放胆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野小孩,也会扯铃、骑独轮车,在家既能弹琴,又是小小书虫,每天都过得很快乐,但我一直没有具体去思考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件事。
这“两力”为何如此重要?当知识都转成数据储存在计算机上,取得的成本为零。如何把碎片似的数据组合成有意义的信息,发出力量,凭借的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一颗主动进取的心。

创造力和想象力,必须从面对生命的态度开始。
我决定要好好培养AB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不是送到补习班。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某个特定科目的技能培养如果有这种补习班的话,想必老师会以各种科学实验进行之,但事情不是这样的。
我深深觉得,它们是一种面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一种素养,必须经由每天的生活习惯缓慢养成。
既然这样,我要找到一个核心概念,既可以持续操作,又能够陪伴孩子。为此,我读了很多资料,也搜寻国外案例,终于让我发现一个培养“两力”的秘密让孩子敢于发问,并且能问出好问题。这需要回头追索过去人生的所有经验,因此不适用于低年级孩子。
发现这个秘密,并有了具体目标后,我开始大量看探讨各种人生面向的影片。
其实一开始是我们一起看电影,类型涵盖艺术、科幻、音乐、惊悚、动物……通过问问题我可以知道孩子看懂多少,能不能理解角色之间的对应。如果看完电影没有讨论,没有让她们发问,这电影就白看了。
但这碰到了一个状况:电影两小时,看完之后再讨论个一二十分钟,AB宝还不习惯问问题,因此觉得不耐烦,一个找借口说我要去运动,一个说我要去写功课,全都溜掉了。看电影也许很快乐,但思索是困难的,实在很难强迫她们问问题。
于是我改弦易辙,号召十几个有同年龄小孩的家庭,像办读书会一样办电影欣赏会,电影由我挑选,像《鲸骑士》或《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群人看完电影后,举办分组比赛,三五个小朋友一组,家长一组,提多问题的一组获胜。基于团队竞争和荣誉感,孩子大多会奋勇发问,这也是强迫他们思考的机会。如此操作二十几次下来,我发现这方法跨年龄、跨阶级、跨领域,不论对象为何,全都有效。
很多家长十分感动,他们惊讶于自己的孩子竟然能够问出这么好的问题。而AB宝经过三四次训练,已经敢于发问,而且越来越会问。不过老问题还是存在,不比赛时,她们看完电影后,还是不理我,不想问问题,我也没辙。还好,后来我发现了日剧。

分集的日剧是终极法宝,孩子想看就得问!
日剧?这好像是天外飞来一笔,其实不然。老实说,我是日剧白痴(现在是日剧达人)。我们家不看电视,但有上万本书和五六千部影片,一直到有人推荐我看《交响情人梦》DVD,这是我的部日剧。怎么会这么好看,又让人看得这么快乐呢?即使已经看过上万本书和几千部电影,我仍然无法抗拒野田惠和千秋的魔力。此后,我对日剧狂热了起来,累积到一百多部的雄厚实力。此时,我知道我有能力为女儿挑片了。
我家现在有大约四百部日剧。因为没有版权代理的关系,日剧不贵,新片三部五百块(台币),旧片更便宜。不过价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要花时间挑出适合孩子看的片子,全台湾地区用日剧来娱乐、教育小孩的爸爸,我应该是个吧!
电影看完就结束了,但日剧一般都是十二集,没办法,我大权在握,她们只好乖乖挤出两个问题,非问不可。她们不问,我就问,她们答。
抽不出时间?日剧一集不到五十分钟,周六周日各看个两三集,快则两星期就看完一部。做不到的话,表示你的孩子太忙,或者不会利用时间。?两年观赏下来,AB宝心目中的名是《司法研习八人组》。当时,小学高年级的社会科正好进入法律单元,我为了跟她们解释何谓检察司法官,所以特别挑了这部日剧。日本司法官没有条件限制,任何学历、任何行业的人都可以报考。《司法研习八人组》里有八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司法研习人员,这群天兵的作业天天被K,因此随后他们便组成一个团队在课后讨论,每一集讨论一到两个案件。因为背景不同,看事情角度各异,讨论总能擦出精彩的火花。AB宝对它如此热爱令我相当讶异,后来一想,她们的身份是学生,司法研习人员也是学生,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及虽然意见不合却彼此相挺的情义,应该是这种相似的情境让她们深深认同吧!
《Code Blue救护直升机医生》排名第二,女儿看过之后,决定长大后要当救人的医生。她们也喜欢《幸福小厨师》一个总要先和客人聊五分钟再决定为他做什么料理的厨师。
医生、护士、律师、警察、侦探、美发师、厨师、老师、科学家、业务员、企划、家庭主妇……从另一个角度看,日剧又是职业众生相的呈现,认真地看,等于上了一堂堂的职前体验课。

会发问=有思考基础,下一步就是写下来!
习惯发问之后,我顺水推舟训练AB宝写作文。
因为写作是整理一个人思绪的好方法。我们通常借由写作来思考,美国著名诗人佛罗斯特就曾经这么说:“我还没有开始写之前,我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
在这全球化快速变迁的时代,人与人的接触频繁而短暂,有能清楚表达自己想法的写作能力,也成为竞争力的关键。美国曾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发现写作成绩与在学校的整体学习表现相关性,因此从2005年起,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加考二十五分钟的短文写作。
写作的确非常重要,可是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每到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提笔有如千斤重呢?说故事、与人分享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天性吗?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老师或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享受写作的乐趣,人类乐于分享的天性被错误的方法与压力给抹杀掉了。
我训练AB宝写作,就是通过日剧,一开始先由我根据日剧内容提两个问题,她们用二三百字回答,这就是作文。不写呢?对不起,那就不能看下一集了。
从问的问题和写的文章,我可以察觉她们能不能捕捉到人与人互动之外的弦外之音,是否关心他人、理解别人,有没有同理心,等等。读出隐藏在言语和肢体之外的幽微真意,这种能力很难教,也不易培养,但通过电影或日剧的讨论就可以达成。
或许有人会问,看电影、日剧还要附带做这么多事,会不会失去娱乐的意义?电影和日剧本来就是娱乐啊!我认为一点也不会。孩子没有能力问的时候,当然要由大人引导他们,一步一步铺陈。当孩子问出好问题,或提出一个不错的观点,他们自己反而是兴的人,不要忽略了孩子也会期望进步和成长。
这两年下来,除了我自己变成日剧达人,更大的惊喜是,我已经不再需要跟孩子教导什么,念叨着要改进什么。
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每一两个星期到光华商场扫货,一部一部先行看过,再分门别类,挑出适合给孩子看的,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她们看。

上网=阅读?!
网络信息搜寻与阅读书本有什么不一样?
常常有家长跟我反映,家里读中学的孩子整天挂在网络上,劝他们多看点书不要沉迷于计算机,结果常常被孩子反驳:“我在网络上搜寻阅读的数据也像是书啊!甚至比书的信息更新、更实时呢!”
阅读网络上的数据与印刷出来的书到底一样不一样呢?
我想,首先得区分书的媒介,不管是用纸印刷、用竹简、用羊皮,或者是电子书,只要经过编辑处理过正式发行的书,都算是书,与网络搜寻的数据是不同的。
不管是用什么媒介,只要是经过处理的书,都有成本,除了作者殚精竭虑的写作之外,还经过层层的编辑筛选与讨论,修正校订然后才会出版发行,基本上是有构架、有层次、有想法与目标,即便是百科全书,
当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学问、一个新的领域,必须找到那门学问的几本经典书籍,仔仔细细地从头读到尾,在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轮廓,这种轮廓也可以称作知识的基本架构。有了这样整体的认识之后,后续找到的许多资料与琐碎的细节才能适当地安放在那个架构里,也才能形成有意义的了解与记忆。
许多在大学任教的朋友感慨,现在学生的报告内容似乎非常丰富,旁征博引找了许多数据,但是却抓不到重点,结论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业的问题到底是要他们回答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即便花了一大堆时间在网络上漫游,剪剪贴贴,但其实还是无法形成真正的收获与了解。
当然,网络搜寻还是有好处的!
的好处是当我们很明确地知道想找什么数据时,帮助,以前可能要耗费数周埋在图书馆与积满灰尘的古老文献或期刊中奋斗,现在可以舒舒服服且很省时间地通过各种网络的数据库找到答案。但是别忘了前提是我们知道要找什么,知道该提出什么问题。我们都知道,对一门知识没有彻底了解,很难提出有意义的好问题。
资深出版人詹宏志就曾比喻:“Internet就像是一本非常大又丰富的书,有一万页,但是没有编码又散落一地,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只会让人迷失。”真正要通过网络做学问,需要高阶的训练(与利用网络购物或查哪里有好吃的餐厅这种低阶的使用需求完全不同),这些训练必须从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来建立,没有快捷方式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