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从本章起开始叙述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本章先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作为宏观部分  的一个引论,再说明宏观经济的几个主要指标,尤其是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系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前面有关微观经济学的各章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  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其后果,例如,消费者如何购买以实现效用,厂商如何生产以实现  利润,市场机制又如何把百千万个个体决策者的活动协调起来等;而宏观经济学研究  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研究如  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没有通胀和衰退)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宏观经济运行中  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物价水平(又称“价格水  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  具体说来,宏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经济会发生时而高涨、时而萧条  的周期性波动,并因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失业;为什么一些国家在一定时期会发生严重的通  货膨胀,并导致名义利率和汇率大幅度波动;为什么一些国家经济会迅速增长,而另一些  国家经济发展很缓慢甚至停滞和倒退。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国民收入变动中的问题。这些问  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对策,就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内容。  任何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都可以通过一些指标加以测度,就像一个人的身体  健康状况可以通过体温、血压等指标加以测度一样。测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国民收入在经济学中乃是衡量社会经  济活动成就的一个广泛概念。它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  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的)、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本章下面几节就要专门对此进行讨论。任何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就是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特  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失业率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另一个重要的  经济指标,因为就业状况和居民福利、社会稳定甚至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之间关系为密  切。物价水平指物价总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指数又有消费价格指数  (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折算或平减指数三种。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  胀率表示。通货膨胀率不仅对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产生影响,还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有影  响。通货膨胀率过高,也表明宏观经济运行出了问题。  除了上述几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外,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预算赤字、贸易  赤字和盈余的变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等。这些变量间有没有内在联系,一个变量的变动  是否会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关联,这些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  题。总的说来,如果微观经济学由于以价格为中心可以被称作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则由  于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可以被称作收入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由于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的科学,因此不考虑个体经济的差异,只把  经济划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因为,如果我们  认真考察一下,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尽管可以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归根结底都不外乎属  于这三大部门。所有在工厂、商店、农场、学校、金融机构等工作的工作人员,都是一个  个家庭的成员,而所有这些机构或者单位则都是一个个企业(当然,这里的学校不是指政  府办的公立学校)。军队、法院以及所有政府机构都属于政府部门,但政府部门中所有工  作人员又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因此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家庭消费和投资行为时,就把所有家  庭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部门,而不去管各个家庭有何差异或特点;在研究企业行为时,不  去考虑它是经营什么业务的企业,是生产什么产品的企业,而把所有企业都当做一种生产  经营的经济部门;同样在分析政府行为时,也不去管它是什么地方的政府,是中央的还是  地方的政府。宏观经济学也涉及国外的家庭、企业和政府,但也只是把它们都当做一个国  外部门来对待。  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多种多样。然而宏观经济学在宏观层面上研  究市场活动时,只把各种市场归结为三大类: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在产品市  场上,无数有形和无形的产品(服务产品)形成供给、需求和交易价格、交易量;在货币  市场上,所有金融资产(银行存贷款、证券、保险、信托等)在这里形成供给、需求和交  易价格、交易量;在劳动市场上,作为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方和作为劳动需求方的企业、政  府在进行交易并形成劳动价格和就业量。  正是对这三大经济部门在这三大类市场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构成了目前西方宏观经济  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那些仅仅研究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模型,称为  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的理论模型,即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在上述模型中加入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型,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的ISLM模  型;ISLM模型中再加入劳动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型,称为  国民收入决定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即ADAS模型。实际上,前面两个模型只是研  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第三个模型研究的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一起决定国民收  入。这里讲的还是与国外不发生关系的封闭经济的情况。如果引进国际经济部门,那么决  定国民收入的总需求中,除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还有国际市场。关于这方面的情况,  本书后面还会讲到。   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既体现在经济理论上,也体现在经济政策上。  先看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  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两者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  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一般说来都是向右下方倾  斜的,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而它们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价格上  升,供给量会增加。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  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然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  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这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  和成交量也是个体商品(包括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成交量。例如,大米市场供求均衡所  决定的价格也许是1美元/千克,成交量是5万吨;或者某上衣20美元/件,成交量是1  万件;等等。然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即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价格和产出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社会产出  总值。例如,某国家在某年的价格指数即价格水平是1.05或者说105%,意指该年的价格  水平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二者的作用下比基期(也许是上一年,也许是以前的某一年份)上  升了5%,同时该国在该年的总产出也许是3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见,微观经济  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  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  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不仅如此,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看起来和宏观经济学中总  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态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但其原因是不同的,  这是以后要讲到的。  再看经济政策上,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政府运用一  定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使之趋向有利于改善社会的经济福利。二者  的区别又在哪里?  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纠正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  “失灵”。例如,政府用反垄断政策矫正企业因垄断行为而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失调,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来解决市场经济主体不能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问题。所有这  些微观经济政策都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补充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上的失  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虽然也得通过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实现,但这个目标主要不是解  决资源配置问题,而是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例如,若经济出现萧条和失业,表明经济资源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就要用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引导居民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投资,  以克服资源闲置和浪费。相反,若经济过热,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表明社会对资源的  需求超过资源的供给能力,政府就应当用经济政策来给经济降温,引导合理的消费和  投资。   四、宏观经济学的加总(aggregation)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经济加总”是人们用以描述某些经济生活的一个简单的抽象。例如,总产出就是一  个经济加总的概念。比方说一定数量的香蕉、上衣、钢铁等各不相同的东西无法直接加  总,但是在市场上都值一定数量的钱,于是,通过货币就可以把物质形态不同的产品的产  量都还原为一定的市场价值从而加总。中国有句老话说:“春种田园皆万物,秋收遍地是  黄金”。这是说春天播种各种农作物种子,秋天可收获各种值钱的农作物。根据收获的这  些农作物的价值,也就可以计算出农业创造出的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  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就像树木是森林的基础一样。例如每个人的消费  支出加总就构成整个社会的消费总支出,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与其收入成一定比例,才有总  量消费函数。又如每个厂商的投资支出加总就构成全社会的总投资,每个厂商的投资随利  率变化而变化,就有了总量投资函数。  二是有些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  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例如降低工资对每个厂商来说都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  润,从而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但我们无法从每个厂商降低工资的加总中得到整个社会  能增加生产和就业的结论,因为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  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  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  观经济未必也是正确的,其原因除了经济个体与经济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以外,还在  于某些行为对经济个体之所以正确或真实,是因为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即假定某一经济  个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不产生影响,但宏观经济涉及的是经济总体即所有经济个体,因  而不能再假定其他同一类别的个量不变。例如在上例中,某厂商降低工资时不能假定其  他厂商不降低工资。  三是有些时候一些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根本不能直接加总。例如,在一个经济社会的  经济景气情况发生变化时,各个厂商的投资意愿可能有很大差异,也许有人会认为经济可  能会开始走下坡路从而投资意愿和投资支出下降,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认为经济会继续向好,从而投资意愿强烈,投资需求旺盛。在这样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分析就难以通过将各  厂商的投资直接加总而得出总投资会增加或者减少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