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中国的历史有文字记录,早可追溯到商代甲骨文字。自从1899年王懿荣的发现到今天已经历了一个世纪,据胡厚宣先生统计海内外公私收藏甲骨约有十万余片之多,甲骨文在其後的发展和研究中已成为涉及语言、文字、历史、考古的一门显学。
甲骨学在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开展中,面对浩瀚的资料,如何利用掌握?为了方便研究者对甲骨文字的查阅,以顺利进行学术研究,很早便有人做了各种甲骨文字汇编一类工具书的编纂整理工作。其中主要的甲骨文工具书为1934年孙海波编着的《甲骨文编》,书中将甲骨文字按《说文》分部别属,临摹精良,至今没有同类书可相比。1959年金祥恒的《续甲骨文编》,在孙海波《甲骨文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00多个单字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人岛邦男编《殷墟卜辞综类》(简称《综类》)5首创按甲骨字形分类,建立165个部首,检索效率便捷,方便程度大大超过《甲骨文编》。1989年出版的吉林大学姚孝遂等人编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简称《类纂》),其书采纳《综类》分类方式,是目前为止资料完备,使用率的工具书。近年由唐复年整理1976年唐兰遗着《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其书根据甲骨文字自身形体结构特点分为231部,这种自然分类法的构想,据王玉哲序言中介绍,是在1935年出版的《古文字学导论》基础上产生的,比岛邦男的《综类》早三十二年。这四部甲骨文字工具书各具特色,前三部在甲骨学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学习甲骨文字必不可少的入门工具书。
《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严密结构性极强的字书,在中国文字学史上个系统创造体现汉字形、音、义的构造和运用规律,是一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书,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历史文字学家的经典理论,至今在考证古文字时的分析与研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早期的甲骨文字书,基本上都是按《说文》部首体例排列,《甲骨文编》也不例外,也是按传统方法,将甲骨文所见的《说文》的字,依照540部首编排,每个字附於各部之下,这样做不仅将《说文》中单字互为对照,同时也把《说文》中不见於传世文献的字,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证,这对进一步研究甲骨文,在学术上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但是《甲骨文编》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说文》所无的字,均列在附录上,有的是没有被认出的异体字,本应列入正编的,结果却列入附录,这对检索会带来诸多不便。正编的字有的应分为两个部首的字,结果有些也错列入一个部首内,由於为了符合《说文》部首准则,一个甲骨文形体在不同部首出现如字,又作征、正、足。这些局限和不足之处是由於受传统影响所造成的。
前人经过一段漫长的思索积累,势必会导致甲骨工具书的检索方法的创新,使之更为合理。七十年代日人岛邦男立足於从甲骨文自身字形结构分析,以类相从,独创建立了165部首系统,检索任何一个甲骨文字都可按部首检索,打破了传统以《说文》部首检索的局限性,将《甲骨文编》原来不可辨识的字形都可按部首归类检索,大大提高了检索的功能效率。岛邦男将甲骨卜辞做了比较与综合研究,书後附有《通假》辞例及《贞人》索引。姚孝遂认为:岛邦男的《综类》“是一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具有创新精神和独到见解的,有很大实用价值的工具书”。他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甲骨学界绝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在那个资料书籍分散极缺的七十年代,《综类》已成为海内外从事甲骨学者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工具书,使用之便捷,资料之集中,让学界受益无穷。该书由於是手工抄写,《字目》中难免有些字误摹、遗漏,引用材料前後不一,其不足之处决无损於《综类》对学术上的重大贡献以及深远影响。
八十年代中期吉林大学姚孝遂等人编纂了《类纂》,这是继岛邦男《综类》之後,所收甲骨着录资料为完备的着作,其所收甲骨数量远远超过《综类》。特别是原形字临摹精义入神而且与释文并列,受到学界欢迎。《类纂》由於历史条件及种种限制,经多人手工编纂,难以避免在内容上造成不少前後不统一、遗漏和错误的地方。今天可利用科技手段将甲骨文字输入电脑,基本上达到资料类聚完整和效果统一,但这样做的关键是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甲骨文字检索系统。
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在陈方正所长之积极推动主持下开始了建立甲骨文电脑资料库之筹备工作,利用《类纂总表》将每个部首下之字形,进行重新调整、分类、编号,从而为纷乱复杂之甲骨文字建立一套标准化、系统定型之排列体系;与此同时,针对6000多个甲骨文字,设计总表、对应表、字段、检索、字频等不同功能之检索,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甚至不懂甲骨文字之人也可以操作输入系统,进行文字与文本之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