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上篇、穴位贴敷基础知识

章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亦称发泡疗法,属中医学中较为独特的外治法,有数千年的历史,一直沿用至今,近世还称为穴位药物贴敷疗法。它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学说为核心,通过药物对穴位及患处皮肤的刺激和吸收作用,借经络的传导,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协调阴阳,达到外治内效,而起防病治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两字,首见于《针灸资生经》,又称自灸、发泡灸、冷灸等。由于是将具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在穴位上,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甚至化脓,有如灸疮,故曰。该法是利用药物本身对皮肤的刺激性,就可以达到灸的效果,无需艾绒及其他材料作热源,所以也叫做自灸。因为本法可以引起皮肤局部起泡如火燎,形成灸疮,故又叫做发泡灸。这种灸疮的情形和艾灸疗法形成的灸疮有相似之处,但它却不用艾绒及其他材料作热源,与热灸相对而言,可称为冷灸

一、穴位贴敷疗法的源流

穴位贴敷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古时代,古人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学会应用砭石放血,用树枝刺穴,用草裹敷创伤,用木燃烧御寒却病,这些原始的治病方法就是针、灸、敷等外治法的起源。

秦汉时期,是穴位贴敷体系形成的萌芽阶段。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不同的药物贴敷在皮肤上会产生不同的刺激效果,还发现了一些穴位贴敷的药物和一些穴位贴敷的方法,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但尚没有提出穴位贴敷与贴敷疗法有何区别。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中有大量的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约300个医方,外用药方就有106个,其中大部分是贴敷剂。如……以蓟印其中颠……”,是一种毒蛇,在此指被此种毒蛇咬伤;,此处读作,即芥子泥;中颠,即头顶百会穴。其义指被毒蛇咬伤的疾病,可用生白芥子捣成泥,外敷头顶正中百会穴治疗,这就是现代常用的白芥子灸,虽然当时未见穴位贴敷、自灸、发泡等词,但已知用刺激性的药物外用敷贴于穴位治疗疾病,只是当时尚处于萌芽时期罢了。在我国现存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所收载药物有365种,其中有很多药物具有刺激发泡作用。

晋唐宋时期,药物贴敷治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关键性的突破,发泡方法已为医家重视并应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有发泡治病的验方,如治疔、痈、肿毒,以斑蝥一枚,去足、翅,捻破,复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之封上,俟发赤起即揭去。对发泡疗法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治中恶风头痛方,芥子末醋和,敷头一周时。孙氏对药物发泡治疗疾病颇有研究,论述精辟,并描述了穴位贴敷需发泡的特点,扩大了发泡疗法的敷贴和治疗范围。至宋代,本法盛行于民间并详载于医家专著中,以发泡疗法治疗时令病,或结合节气扩展到全身各处以防治百病,并率先将发泡疗法称之为穴位贴敷,如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载有:乡居人用早莲草锤碎,置手掌上,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穴位贴敷。尚能愈疟。这对后世发泡疗法的应用有相当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发泡疗法的使用更为广泛,施灸使用的药物日益丰富,适应证也日渐增多。我国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记载:山人截疟,采叶按贴寸口,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为穴位贴敷、自灸。自灸一词始见于此。同一时代的其他医学著作和文献,如《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增广验方新编》等医籍,都记载了发泡疗法所用的方剂和方法,经临床验证,疗效满意,确实可靠。清朝的发泡疗法有很大的发展,不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体表疾病,而且还治疗很多脏腑疾患,从穴位贴敷的剂型、方法和应用范围都有所拓宽。著名的数医家吴师机所撰的《理瀹骈文》一书,可谓是集外治之大成,其中有很多关于穴位贴敷的论述,如疟疾大蒜穴位贴敷方,用大蒜、胡椒、百草霜丸,缚于曲泽穴、内关穴。该书对穴位贴敷疗法亦作了全面总结,对其治疗原理、药物选择、赋形基质、用法用量、操作方法及辨证施治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吴氏以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内、外、儿、五官、皮肤等科疾病,效如桴鼓,坚持外治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足,为穴位贴敷疗法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巨大贡献。

及至近代,穴位贴敷疗法与其他外治方法一样,越来越受到不少学者和专家的重视,在临床运用、理论研究、剂型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几十年来,不少医学科研及临床人员,理论结合实践,在实验和临床验证上进行系统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运用于治疗疾病的范围,包括内、外、妇、儿、皮肤、肿瘤、传染及五官科的疾病,对某些疾病的治疗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应用上获得了突破性的创新,不仅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有大量报道,还有用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乳腺纤维囊肿、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慢性乙型肝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柱炎、胃痛等,均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据相关文献报道,穴位贴敷可调节化疗大鼠下丘脑、垂体中β-内啡肽(β-EP)水平,改善环磷酰胺大鼠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提高荷瘤小鼠的T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和NK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杀伤活性等,故其治病机制可能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此外,很多关于敷贴疗法的著述出版,《中医外治》等杂志的公开出版发行,为敷贴疗法的发展交流提供了平台,我国政府在十一五期间也设立了中医外治疗法研究的专项课题,相信体现了中医传统特色、集药效与穴效于一体的穴位贴敷疗法——中医外治医苑的这朵奇葩,一定能够大放异彩,为人类造福。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科交叉变得更加必要,利用声、光、电、磁等原理配合中药敷贴治疗的方法不断出现,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和药用新辅料,特别是高分子药用材料的应用,除了传统的敷贴剂型外,涂膜剂、膜剂、巴布剂、贴膏、贴片等经皮给药新剂型不断出现;并对中药敷贴经皮给药透皮特性、影响因素和吸收机制等进行了研究,以揭示中药敷贴经皮给药这一古老给药方式的科学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二、穴位贴敷的作用及其机制

穴位贴敷疗法不仅治疗局部病变有良好疗效,而且广泛应用于全身性疾病,在临床各科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疗法和内治法的主要区别是给药途径不同,它们的药物作用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正如外治之宗吴师机在其《理瀹骈文》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一)功用

穴位敷贴疗法是用适宜技术将药物制成散剂、糊剂、膏剂、饼剂等,敷贴于病变部位或穴位上而起治疗作用的方法。其作用和临床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证,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证,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临床上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都可用本疗法。其功能和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温经通络:选用辛温大热的药物贴敷于穴位,对局部刺激而引起发赤、发泡,热如火燎,从而借助药物温通作用,激发经络之气,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散寒逐痹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寒凝血滞、寒湿阻闭、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证(如面瘫、痹证、跌打挫伤、手足麻木等),以及寒邪为患之痛经、虚寒胃痛、寒症等。

2)健脾和胃:以温热性较强的药物贴敷穴位,通过药物发泡产生的温热刺激,激发经络之气,能促进脾和肠胃的功能旺盛,祛除脾胃寒积,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而达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呃逆、小儿疳积、泄泻等病证。

3)活血祛风:选用辛温气锐的发泡药物敷贴穴位及患处,通过药物对穴位及患处的发泡刺激,行气活血,促进气血运行,则可达血行风自灭的治疗目的,临床可用于治疗一般的皮肤病,如顽癣、疥疮、皮肤瘙痒等病证。

4)化瘀消肿:气为血帅,气得温则疾,气行则血行。穴位贴敷疗法釆用温热刺激药物,可使穴位及患处获得温热刺激,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从而起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排除肿胀的作用,可用治疗气滞血阻之牙痛、痛经、肠痈、瘰疬以及乳痈初起等。

5)攻毒蚀疮:利用药性峻烈、刺激性强的药物敷贴穴位或患处,通过药物的强烈发泡作用,增强刺激而引起攻毒泄热、腐蚀恶疮,甚至消坚化积的效应,临床可用于外科疮疡初起、恶疮肿毒、疣疾等。

6)利水消肿:温热性发泡药物敷贴穴位后,借助温热刺激、灼热发泡作用,可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促进气机通畅,通调水道,使小便通利而达到利水消肿的目的,临床可用治疗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浮肿、腹水、黄疸、癃闭等。

7)温肺祛痰:具冇辛温走窜的发泡药物敷贴穴位后,通过辛热、灼辣的刺激,局部皮肤发泡如火燎,能温通阳气、调和脾胃、宣肺化痰,使脾、肺、肾三脏功能协调,从而达到降气平喘、祛湿化痰和肃肺顺气的目的,临床常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二)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疗法发生疗效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可能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药物对相应经络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局部或全身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1.经络穴位作用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入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脉气所发神气所游行出入的场所。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实验结果提示,施行穴位贴敷治疗时,穴位被引起发泡的药物强烈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周围的血液供应,同时这种刺激还可起到一种微面积化学性、烧伤性刺激,并对皮肤上神经感觉器首先产生影响,再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机制,达到综合调整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研究认为内病外治法,能促进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对动脉血管可以起兴奋作用,从而加速血液的循环,有利于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增强疗效。而穴位贴敷对机体的发泡刺激,通过反射作用,使机体的防御力与免疫力得到增强,使病理过程得到修复与调整,生理过程得到平衡与恢复,并可弥补内治的不足。在这点上,穴位贴敷疗法治病机制与针灸疗法相类似。

2.药效作用

药物的敷贴吸收除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有关外,还与皮肤有关,而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两条,即表皮途径和附属器途径。表皮途径是指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它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另一条是皮肤附属器吸收途径,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穿透速度要比表皮途径快,但因附属器数少,故其不是主要途径。

药物敷贴后在敷贴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从5%?15%增至50%,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易于药物穿透。研究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可使表皮温度从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敷贴制剂中的基质多含有机溶剂,这有助于药物的跨膜转运,一些芳香药物及敷贴药物的透皮促进剂也可促进药物吸收。此外,由于穴位贴敷疗法是经皮给药,不经过肝的首过效应,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酸碱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

3.综合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休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通常这种作用也不仅仅是两者功效简单的叠加,而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药物的温热刺激调整了局部的气血,同吋具辛香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小剂量作用于腧穴,激发了经气,使经脉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背阴阳的整体作用,因而能取得在通常情况下单纯用药或针灸所不能达到的疗效。

现以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敷脐疗法为例。脐部神阙穴属任脉、督脉,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脉,故神阙穴与诸经百脉相通,又为冲脉所行之域,任、督、冲三脉经气相通,更有奇经纵横,串通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皮、肉、筋、膜。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薄,血管丰富,屏障功能弱,药物容易穿透并弥散而吸收;且脐部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较强。因而脐部皮肤给药,更有利于药物吸收。此外,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网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静脉相连,加上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所以药物在脐部皮肤穿透后,可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而入体循环,即以经脐部皮肤吸收比较迅速。现代研究也证明脐部比其他透皮给药部位,更易于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高。

脐疗的实践表明,穴位敷贴作用于人体,主要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其次是药物的经皮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病变部位、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从而对机体进行调整。

三、穴位贴敷的特点

穴位贴敷疗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外治法,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和应用,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穴位贴敷疗法不需要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而且本法不需要煎药,不用注射,使用灵活方便,经过言传身教或通过文章介绍,很快即可掌握要领,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患者本人及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施。

(二)经济价廉,取材容易

穴位贴敷疗法所用的药物,都是常用的中草药,如斑蝥、毛茛、白芥子、大蒜等,都为易取之药,不用贵重药品,药源广泛,药店也多有供应。况且,发泡用药量很少,一般只用3~5g即可,符合简、便、廉的特点。

(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穴位贴敷疗法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病证,其适应证十分广泛,临床无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其适应证,如用南星、毛茛发泡治疗黄疸及病毒性肝炎,斑蝥、白芥子发泡治疗疟疾等。既可单独运用,也可与针刺、艾灸及内服药物联合运用,能使疗效大幅提高。对于某些病证,当针刺、艾灸无效时,则可改用穴位贴敷疗法,可补针、药之不足,而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四)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少

一般而言,穴位贴敷疗法的危险性和毒副作用很小。因是药物施于体表,直达病所,避免了内服药物产生的不良影响;且能随时观察病情反应,疗效的好坏也易于分辨,可随时更换。因此,穴位贴敷很少发生副作用,比较安全可靠。

另外,穴位贴敷药物处方配伍时,对于配伍禁忌可显示出较大的灵活性,即使是药性相反的药物也能配合应用,如《中医穴位贴敷疗法》记载用二甘膏(甘草与甘遂)穴位贴敷法治疗尿潴留等;也可用反佐的药物分别内服和外用,避免了药物配伍产生的毒副作用,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穴位贴敷的操作规则

(一)消毒

因为穴位贴敷所用的药物刺激皮肤后,易使施治部位局部发赤、起泡,水疱破后容易引起感染,故施术前必须好消毒工作。一般应用75%酒精球,由腧穴或患处部位的中心向四周,绕圈擦拭需敷药的部位皮肤;或先用25%酒精棉球擦拭,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也可用温开水或消毒液,洗净穴位皮肤,然后才敷药。当穴位及患处皮肤消毒后,切忌再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二)药饼制作

根据疾病情况,选择相关药物研成细末,过筛备用。使用时先把适景的穴位贴敷药粉倒入烧杯中,再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如三伏穴位贴敷可取生姜汁和蜜糖);用压舌板搅匀药粉与赋形剂,直至为泥糊状或糊膏状,以不松散、易成形为度;再将药泥放在胶片上,用钢板压成扁平长方形状,厚度约2?3mm;用界刀分成细小等份,每片药饼约为lcm×lcm,并用耳挖提起少量麝香放在每片药饼之上;后把制作好的药饼放上已经剪裁好大小的防敏胶布上即可。

(三)固定

穴位贴敷疗法所用的药物都有较强的刺激、灼热和发泡的作用,故通常在敷药之后,要认真覆盖,束紧固定。方法是医者用消毒纱布或清洁布带覆在敷药上,外加胶布或橡皮膏贴紧固定;也可用绷带或宽布条束紧周定,以防药物流失或药物脱落,而灼伤附近组织。

(四)水泡的处理

穴位贴敷疗法敷药后,局部皮肤多会出现水泡,这是无菌化脓的正常现象,也是本法治病的特点。水泡出现后,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小的水泡(面积小于0.5cm2)一般不必特殊处理,或用干棉花沾上稀释消毒药水轻轻在皮肤表而擦拭,然后贴上消毒纱布,让其自然吸收即可。

若水泡较大(面积大于0.5cm2),好由医师处理。先用镊子夹住消毒药液,在患处进行淸洁和消毒;再取消毒过的针挑破其底部,令其流净黄水,或用消毒棉球挤出积液;然后涂以普通消炎软膏涂敷,或用万花油涂敷之,敷上无菌纱布;也可用艾条熏灸使局部干燥,再涂擦甲紫,用防过敏或防水胶布固定。冋时,患者宜注意伤口的卫生,不可随便撕下防水胶布以及无菌纱布,以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