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如何教出好孩子》

——洪兰(中央大学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 教授)

坊间有关亲子教养的书很多,但是符合大脑发展规律的却不多,这本书以实例,将正确的教养方式一步步演算给父母看,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

我曾观摩过瑞士小学二年级的现场教学,当时班上有个小朋友一直在捣蛋。他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坐在地上,其间不断地拿同学的铅笔,摸同学的东西。老师问问题时,也是不举手就抢答。我们当时都很惊讶——老师怎么不当场阻止他,或送他去 校长室呢?快下课时,老师说:“现在请把今天班上,你zui喜欢和 zui不喜欢的同学行为写出来。”写完后,老师逐一念小朋友们写的东西。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喜欢那个捣蛋者的行为,虽然老师并没有念出写的人和做的人的名字,但是那个小捣蛋马上就意识到全班都不喜欢他,第二天他的行为就改善了很多。

老师和我们解释说,小朋友可以从别人的行为中学习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就是我们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习适应不完美的情况,因为世界上总是有些不守规矩的人,做出令人讨厌的事。她要让小朋友们知道,

当被人讨厌时,没有人会跟你玩——她用集体的力量去制约坏行为的出现。并且,人只有一张嘴,她去管教了那个学生,就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受教权,所以她没有把属于全体学生的上课时间用到一个孩子身上。

她的话使我想起我们很多老师要用一大半的课上时间来维持班上的秩序,这对守规矩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不公平的,因为时 间过去了而他们没有学到东西。

至于训练孩子在不完美的情况下学习,我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我跟我先生在阅读时对环境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我先生可以在很嘈杂的地方看书,而我一定要在安静的地方才看得进去。

因为他小时候,家里是做生意的,每天人来人往,没有片刻的安静;而我家在台北的文教区,那里是难得有噪音的。环境使我俩的 弹性适应程度不同,人的大脑是有可塑性的,小的时候适应环境的 能力比较强,所以不妨早一点儿让孩子接触不同的情境。

欧洲国家的教育都是让孩子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因为只有经验才会改变神经的连接。书中的例子也都是透过孩子实际的经历让他们去体会和学习的,例如穿鞋子去玩沙,鞋袜中一定会进沙子,即使洗过脚,原来的鞋袜也没办法再穿回去。这个体验让孩子立马学会先脱鞋袜,光着脚玩沙,玩完了,洗好脚就可以再穿回鞋袜了。

本书中对于孩子不听话、无理取闹的各类情况都有很好的教导方法,父母只要有决心,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尤其重要。《颜氏家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 孩”,从小养成好的处事习惯,孩子将终身受用,这本书是个很好的教养手册。

zui后,做老师zui得意的是教出的学生能够继承自己的理念并把它发扬光大,只有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时,才是成功。我很高兴本书的作者在教养这个领域(尤其是情绪EQ 的教育上)有这么杰出的表现,我希望她能继续为父母点亮教养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