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王 李 张 刘 陈

王(王)

⊙“王”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

“王”氏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君王或其自称“王子”“王孙”的后裔。“王”这个姓氏的早来源是“妫”姓,是古帝虞舜之后。虞舜后人多居于陈国,齐王田和也是其中一分子,子孙们就有以“王”为氏的。第二个来源是“子”姓。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有以“王”为氏的。第三个来源是“姬”姓。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用“王”氏;周灵王太子晋因为直谏被废为庶民,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子孙也有以“王”为氏的。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到了汉朝初年,很多王族也改姓“王”。王族二代以后亦有姓“王子”、三代以后亦有姓“王孙”的,后来这些人也有简省而改单姓“王”的。而外族改姓“王”的,像南北朝西魏鲜卑族“可颇”氏汉化后改汉单姓“王”、古高丽国君用汉姓“王”、西缗钳耳族用汉姓“王”等。至于得到赐姓“王”的,像燕王丹玄孙嘉,在西汉末年王莽当朝时被赐姓“王”。另外为了避乱,也有冒姓“王”的,像隋末举兵反隋势力将领之一的王世充,本姓“支”,后来冒姓“王”。

 

⊙“王”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王”这个字是象形字,原来就是个钺——长柄大斧头。在冷兵器时代,敌我短兵相接,兵器自然是一寸长一寸强,拿得动大兵器的,体力要够好这不用说,手上武器够强大,在战场上自然也就能屡建奇功。孔武有力,又能在战场上奋力退敌、保护大家,这样的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家的领袖。所以“王”就有了领袖——君王的意思。

考古出土的钺,有名、造型也奇特的应该是“亚丑钺”,它长得像右图这个样子:整张钺就是一脸笑嘻嘻的样子,结构一看就知道禁不起敲打,当然不是真正拿去战场上砍杀敌人用的武器,摆明是用来作为一种统治权力的象征。这个钺出土自山东青州的商代大墓,墓主人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这一类地方霸主、大人物。

钺从武器变成象征身份的礼器的过程很长,其制作的材质自然也有所不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玉质的钺。玉因为被视为天地的精华,常被古人拿来制作祭器或礼器。雕工如此精美的钺并不实用,已经明显地变成威仪和权力的代表。《集韵》载:“戉(钺),威斧也。”《周礼·大司马》注载:“戉(钺),所以为将威也。”明明白白道出这层意思。

说“王”就是个“钺”,看到甲骨文“王”字的写法,有些人可能不服气,因为它活生生就是个张腿张臂直立的人。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甲骨文或不写而刻,或先写后刻(上图为残留有朱砂的甲骨文)。

不论你要怎么刻,拿着刀子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字,能灵活转动笔画吗?当然不行,所以文字里的弯笔只好全部迁就姑且变成直线了。因此甲骨文的“王”长得不像钺是正常的;不信你再看看长得比较像钺的金文“王”字,金文是先制泥范后铭铸的,泥土较软,塑形性较佳,反映出来的象形笔画,它的写真度就很高了。

或许有人要问:“乌龟姓‘王’吗?”今日骂人乌龟(戴绿帽之意;或指人没骨气——爱缩头不争气),隐晦一点喊“王八”,但这不表示乌龟姓“王”。“王八”二字合在一起其实是乌龟腹甲上纹路的样子。

用“王八”骂人乌龟,那可是借代修辞法里“以部分代全体”的用法。千万不要再说乌龟姓“王”了!

 

⊙ 本家历史名人

既然“王”这个姓氏的来源这么多(各朝各代都有人称王),历史上的名人自然也就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军事家王翦,他是战国时期秦国人。在秦始皇手下当差领兵,曾经平定赵、燕、蓟诸地,后来秦始皇听信李信的谗言,王翦托病回归故里。不料李信打了大败仗,秦始皇才又重新起用王翦来平定荆楚。

书法家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临沂人。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个性随和,时任太傅郗鉴去当朝宰相王导家中挑女婿,只有他不为所动,“坦腹东床”。郗鉴听了这事反而很是喜欢,于是选了王羲之做自家的“东床快婿”。王羲之的书法非常有名,据说他下手写书,笔力之强,墨水能渗透木板三分。成语“入木三分”典故就出自这里。他的书法作品,以《兰亭集序》《乐毅论》成就,后人称他为“书圣”。

政治家王安石是宋代临川人。博闻强记,书、画、诗都很拿手,著有《周官新义》《临川集》《唐百家诗选》等。宋神宗时担任宰相,主导政治改革,可惜动作太大,又不听谏言,树立了很多政敌,后并未成功。

思想家王阳明是明代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筑室于阳明洞,所以大家都称他“阳明先生”;台北的后花园“阳明山国家公园”,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正德时期王阳明巡抚南赣,平定了宸濠之乱;嘉靖时被封为新建伯,总督两广。王阳明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在学问上的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还是今日学生品德教育的重点。

◎本家其他历史名人

东晋 王导

政治家王导是东晋临沂人,当朝权臣,因稳定局势,辅佐皇帝司马睿,有功于朝廷。

唐 王勃

文学家王勃是唐初龙门人,“初唐四杰”之一,诗作描写个人生活及情志;也有一些作品抨击时弊,其五律、五绝作品。

唐 王昌龄

文学家王昌龄是盛唐太原人,因擅长用七绝描写场面雄阔的边塞风光,世称“诗家天子”“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开天圣手”“诗天子”。

唐 王维

文学家王维是盛唐河东人,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因精通佛学,以《维摩诘经》取字“摩诘”;诗文作品灵透,世称“诗佛”。

宋 王应麟

学问家王应麟是南宋鄞县人,勤读经史,其著作以《玉海》和《困学纪闻》有名。前者为小学用书,后者是他集合经史研究心得的成果。

明—清 王夫之

思想家王夫之是清初衡阳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合称“清初三大家”。

清 王念孙

学问家王念孙是清代高邮人,搜集汉魏以前的古训,写成《广雅疏证》,对训诂学的研究贡献很大,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

清—近、现代 王国维

学问家王国维是清末海宁塘人,晚号观堂,是中国新学术的开创者。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又与罗振玉(雪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

清—当代 王永庆

企业家王永庆是当代台湾人,出身困苦,后以米粮、林木业为事业基础,创办台塑集团,创造就业机会无数,被称为“台湾的经营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