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序·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能够传承至今很大程度上归 功于汉字。不仅仅是汉字,传统文化有很多非常精致、 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的普遍 问题就是有价值而少魅力,这是今天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巨大挑战。我很乐于看到这样一本关于汉字的书,以这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一方面,它是专业的,有很多对汉字深入浅出的解读,寓教于乐。文字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关系紧密,每一个符号体系都承载不同的含义,值得我们去研究。《于丹趣品汉字》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跟我们的生活有接轨。我发现书里不仅仅有专业的汉字知识,也有很深的于丹 style,字里行间融入了于丹对于人生、社会、历史、国家的看法。

现在的中国人在对文化和精神的认同上有一种缺失感,精神上需要支持,想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根。于丹教授对于汉字的理解恰巧能和中国人的困惑、话语方式、生活经验相重合,容易引起共振和认同。于丹教授的表达方式也很巧妙,能跟大众达到的契合,她无疑是厉害的知识传播者,擅于从传播者的角度把浓得化不开的东西加以稀释,使之更易为大众接受,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下,还用生动的方式来表达这些珍贵的学术成就。

人们对汉字的看法可能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也是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才能推陈出新,但正是

这些知识的传播引起了人们的了解与思考。

另一方面,这是一本有互联网基因的书,通过扫描 二维码可以看到于丹教授的汉字讲解视频,包括汉字线上交流群、网络直播,这种传播形式对于我这个研究传播学的人来讲,无疑是十分感兴趣又很欣赏的。汉字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像这样不断地跟上时间和技术的脚步,才会愈发精彩!

今天社会传播重要的就是互动、构建、创造、参 与,通过书籍 互联网的形式,还可以激发读者去发掘冰封汉字的创意性使用。如果我们的文字能在今天的现实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感受中活起来,一定会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试读]

 

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论语》里有一句我们都熟悉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个“思”。人一天的日子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有所思”。但是“思”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汉字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密码呢?

“思”的篆文字形是这样的:

 

 《说文解字》里说:“思,容也,从心囟声。”我们过去都以为思的上半部分是个“田”,其实不是。从篆文字形来看,上半部原来是囟门的“囟”。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颅骨上方有一块尚未完全闭合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囟门。“思”字上方现在演化成“田”的这个部分,原本是指人的头脑;而下面是心字底。说白了,就是头脑加心灵共同工作的状态,才叫有所思。

大家或许会问:你说“从心囟声”,囟门这个“囟”跟我们今天思想的“思”读音风马牛不相及,怎么可能用“囟”去表示“思”的音呢?钱玄同先生在《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1这本书里,曾经专门说过这个问题。他说:“囟思双声。”原来在上古音部里面,囟跟思的字音,声母相同。所以就把它们的读音归在了一类。《说文解字》不是说“思,容也”吗?它其实是一种安静的、深入的、有容量的思考。

不管我们看见了什么,在现象上每个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人这一辈子见过的世界有许多是相同的,但思考出来的结论却有天壤之别。很多人都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到过,为什么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很多人都看过水壶开的时候,壶盖子扑扑在跳,为什么瓦特从中发现了蒸汽机的原理?并非我们平时没有见过苹果落地和壶盖跳动的现象,是因为我们没有像牛顿、瓦特他们一样思考。

这个无所不在的“思”,后来又有了其他的意思,我们今天日常也都感受得到,比如说思念、思慕、相思。也就是说,“思”除了思考这个意义是比较理性的,更多时候它是一种特别感性的状态。

唐代诗人王维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红豆是相思子,上面承载着相思、相恋的情感。

汉乐府诗里面有一首《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看看诗中这个民间女孩,她在爱一个人的时候,什么样的珠宝翠玉都可以送给你;但是知道恋人有二心之后,就要把它砸碎了,用火烧了,烧了以后还要在风里把灰给扬走。这么痛绝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从“有所思”到“相思与君绝”。想一个人的时候,那个玉上面缭绕的所有装饰就如同人心上缭绕的思念一样。而人想要断了心里的念想,就不惜把它砸碎、烧成灰,再给扬得找不到痕迹。然而人心的相思哪是那么容易除去的呢?人在物质世界里面,扔一样信物很容易,但是人心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羁绊,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人头脑里有逻辑,这是思的上半部分;人心灵中有情感,是思的下半部分。理性、情感融而为一,才能包容万物。

 

说到思往往就会联想到“想”,也会想到“怀念”,所有这些字里都有“心”。它们又有什么关联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想”。《说文解字》解释说:“想,冀思也。”“冀”是希冀的冀。带着一种希冀、一种盼望去想,所以“想”里面一定有假设的部分。我们现在常常说理想、梦想、幻想,这里面既有假设,也有形象性。还有一个词叫“想当然”,是说这是你想出来的“应该有的美好”。我们时常会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之中,所以才会觉得有所冀思,带着希望在想象中描绘的才是我们向往的那个未来。李白给杨贵妃写的《清平调》词里说:“云想衣裳花想容。”形容一个女人有多么美,不直接写她的形态,而是说彩云都想成为她身上的衣袂,牡丹花都想拥有和她一样的姿颜,在人和物之间也可以有这样的通感。

“思”跟“念”从来都是放在一起的。我们从小谁没有背诵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身在异乡,心已经飞回到家园了,这就是思念。《说文解字》说:“念,长想也。”长想,就是念念不忘,反反复复时时刻刻都在想。所以《释名》解释这个“念”字说得特别有意思:“念者,黏也,意相亲爱,心黏着不能忘也。”我们今天总说念念不忘、心心念念、碎碎念,都是说有一个念头在黏着你,挥之不去。有时候念叨起一个人,是无法自己停下来的。说和尚在“念经”,是因为他一遍一遍黏在经文上,这个声音一直在重复。说小孩儿要“念书”,念念英语,念念古文,要一遍一遍大声念出来。从心念到声念,黏在一起、念念不忘、碎碎念这个状态,描摹得多么生动啊!

除了思念、思考,还有思虑。《说文解字》上说:“虑者,谋思也。”为谋划一件事情反复深入地思考,仔细地推敲,这样一种状态就叫作思虑。《论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史记》上也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长远、周密、透彻的思考,才叫“虑”。看看我们今天的人,善于深谋远虑吗?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判断力也有所提升。信息量过多、过剩,反而容易造成误读和误判。所以虑者从心,人要从看见到思考,后才能做到深谋远虑。

其实这个道理,古人早就教导我们了,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推导过程。人要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地,才能志向坚定不动摇;志向坚定了,做事才能沉静不急躁;做事沉静不躁,心态才能安定平和;心态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终才能有所收获。在今天,沉静、安定真是一种生产力。人在沉静、安定中,才能从向外看转向向内看,由外感转向内省。而一个人只有经过独立的思考,才能真正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真能像《大学》里面说的那样,能够明辨是非、知所先后吗?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学和思,逐渐接近“大道”吗?我们那种柔软的悸动、绵长的相思寄托在哪里?我们终将经由深沉、理性的思考,达到什么样辽阔的境界?读懂这些字,跟着这颗心,去思去想,去念去虑,一步一步走过来,也许我们能够还给自己一种充实、圆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