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个关于死的忧伤而温暖人心的故事 / 作者:彭 懿(作家、图画书研究者)
  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獾的朋友们学会了接受它的死亡。
  这是一本在日本非常有名的书,在柳田邦男与松居直等人合著的《绘本之力》以及他的《寻找一本绘本,在沙漠中》(砂漠でみつけた一冊の絵本,2004)里,都有大段大段的提及。
  画这本书时,作者苏珊·华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二十岁出头的女学生。据她自己回忆说,那一年恰好临近毕业,毕业作品画点什么好呢?因为她一年级及三年级的班主任是大名鼎鼎的图画书画家汤尼·罗斯(Tony Ross),所以她毫不迟疑就选择了图画书。汤尼·罗斯可能是太喜欢这个有才华的红头发女孩了,有一天甚至找到她,“你看,这样一个故事如何?”接着,就给她讲了一个獾的故事。许多年过去了,她还以一种感激涕零的心情说:如果没有当年汤尼·罗斯的启发,我就不会有今天。
  恐怕连她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样一本习作竟然出版了,更让她意外的是,翌年还获得了为提携图画书新人而设立的鹅妈妈奖(也有人索性就译成了“鹅妈妈新人奖”)!
  不过,因为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苏珊·华莱/文·图”,可能世界上没有几个人知道汤尼·罗斯当了一回无名英雄,无私奉献了这个故事的原型。其实,苏珊·巴蕾的这本一鸣惊人的处女作的背后,不但闪动着汤尼·罗斯的影子,还有一个人的影子也隐约可见,就是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伟大的黑白插图画家、我们所熟悉的《小熊温尼·菩》、《柳林风声》的插图作者E·H·谢泼德(E·H· Shepard)。有人说乍一看,苏珊·华莱笔下的那些人物与《柳林风声》中的獾、鼹鼠和癞蛤蟆实在是太像了,只不过是涂上了颜色而已。我不知道说这时的苏珊·巴蕾的画还带有强烈的模仿痕迹过不过分,但她并没有否定这一点,她说她学生时代喜欢的画家就是E·H·谢泼德。当然,她说她从未想过模仿他,只是想自己如果能画出那样的画就好了,当时她只不过是把素描当作了实际作画之前的草图。可有一天,汤尼·罗斯看到了她的画,竟会赞不绝口:“就这样画下去!” 汤尼·罗斯的这一个建议确定了她的画风。
  苏珊·华莱说她在画《獾的礼物》之前,脑子里先闪过的画面,就是一只老迈的獾坐在树桩上面的那个画面。这个画面确实经典,意味隽永,不论你是头一次读这本书还是读了多少遍,后挥之不去的就是这个画面。
  这是这本书的个画面。
  简洁的钢笔线条,加上那么几抹淡淡的水彩,就把那只佝偻着身子坐在晚秋、生命也同样走到了尽头的主人公推到了我们的面前。作者说后面所有的画面都是诞生于这一页。正像她所说的那样,这一页为整个故事定下了一个调子:悲伤而温暖。死亡本来是一个沉重而又让人压抑的灰色主题,但作者却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柔情,故意在水彩里加上大量的水,冲淡了那种阴暗。或许,这就是她从不用调色盘而总是喜欢用盘子调色的缘故吧?
  苏珊·华莱从秋天画到冬天,又从冬天画到春天,把一个永恒的关于死亡、爱和重新振作的故事寓意深长地契合到了四季的变化之中。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獾死后下雪的那片蓝天。可以说那是整本书里耀眼、让人心颤的一抹亮色了,蓝得如同魔沼。正是这片蓝色,成为故事的一个转折点,把我们引入到了动物们弥足珍贵的回忆之中。
  她迷人的插图将伤心的文字衬托得十分完美。
  这本图画书的主题就不用我多说了,让我感叹的是,作者能把死亡比喻为“走向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对于一个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与未知的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再形象不过的解释了。
  这本书原来的书名是Badger‘s Parting Gifts,如果直译,应该是《獾的离别礼物》。这个“离别”,让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弥漫着一种悲伤的情绪。
  日文版的《獾的礼物》,不但把书名改成了《难忘的礼物》(わすれられないおくりもの),还改译、添译了不少地方。比如有一句,我就觉得译得非常适合孩子理解。原文说:“獾并不害怕死亡。死,仅仅是意味着他离开了他的身体(Badger wasn’t afraid of death. Dying meant only that he would leave his body behind)”日文是:“獾并不害怕死亡。因为他知道即使是死了,身体没有了,但心还是会留下来的”。獾给动物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教会了动物们那么多的技艺,可这就是獾的礼物吗?不,獾还教会了动物们生命的意义,这才是獾的希望。所以,这本书不但是一本关于“死亡”、学会接受“死亡”的书,还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呢!
  友情就是一件珍贵的礼物! (不丹 ·2007年02月 )
  有些大人总是忌讳给孩子说到“死”,仿佛对一个刚来到人间的宝贝,说“死”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其实“死”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就像走向一条长长的隧道,或者仅仅是自己离开了自己的身体。
  这是一个略带忧伤的故事,偏冷的色调和简洁的疏密有间的线条,勾画出一种伤感沧桑的氛围,又有些梦境的色彩。而关于动物朋友对獾留给他们“礼物”的描述,朋友开始伤感后来温馨的回忆,似乎又把故事上升到死亡与永恒对话的哲理高度,原来,一种对朋友的关怀和帮助,将会长久的留在他们的心里,即使你永远离开了他们。这使我们想起周围的很多人物,和这么一个温馨感人又富有哲理的故事相比,也使我们想到从小受到的思想教育方式是何其的僵化教条。
  这个故事给孩子们一个对“死”平和坦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有那么一种超然的意味,又不乏情绪的自然流露。其实,生老病死就是人生一种自然的过程,如果我们象獾那样坦然,还给朋友留下那么多看似一般却非常珍贵的礼物,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提到的“礼物”,没有一件大而贵的东西,全是一件件帮助朋友的小事,把一件件相助的小事当作珍贵的礼物,把对一个人的离去回忆和与一个人曾经的友好相处结合起来,对孩子的成长又有一种积极的诱导。
  后,送大家一首自创的(儿歌)生老病死歌,希望喜欢。
  娃娃问妈妈,妈妈轻声笑:生是日东升,老是夕阳红,病是阴云起,死是入海流。
  娃娃问爸爸,爸爸高声笑:生是浪打浪,老是树常青,病是修理工,死是组装厂。
  娃娃问姥姥,姥姥摇头笑:生是狗下崽,老是鸡没蛋,病是藤缠树,死是满天星。
  娃娃问爷爷,爷爷点头笑:生是小溪流,老是大海深,病是夏夜短,死是冬眠长。
  娃娃问姐姐,姐姐抿嘴笑:生是春发芽,老是秋结果,病是打妖怪,死是捉迷藏。
  娃娃问哥哥,哥哥咧嘴笑:生是个子长,老是学问高,病是身子懒,死是话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