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摘要

 

过去常说,汉代中央官有三公九卿制,有中朝外朝制。我们认为,三公九卿制的概念欠准确,中朝外朝制的区别有问题。现存早完备的记载汉代官制的著作是东汉初年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和西晋末年司马彪的《续汉书•百官志》(即今《后汉书》所附《百官志》,本书全称《后汉书•百官志》或简称《后汉志》,实际均指该志)。此外,还有零星保存于各种类书及两《汉书》注中的东汉初年卫宏的《汉旧仪》(或称《汉官旧仪》)、东汉末年蔡质的《汉仪》、蔡邕的《独断》、应劭的《汉官仪》。可以根据这些著作,理清汉代中央职官的系统,说明当时中朝外朝的区别。

 

一  三  公

 

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汉前期,中央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学者遂谓之为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否应该合称三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察。

丞相有时称为相国,承秦而置,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为汉初位高官。“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几乎无所不统,权力也重。《后汉书•百官志一》注引应劭曰:

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殿西王侯以下更衣〔处〕并存。每岁州郡听采长吏臧否,民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之举謡言者也 。

又引干宝《周礼注》曰:

《礼》,司徒(即丞相改名)府中有百官朝会殿,天子与丞相决大事,是外朝之存者 。

可见当时不仅皇帝之未央宫中有殿,丞相府中也有百官朝会殿。皇帝要和丞相议论国家大事,还要亲临其殿。丞相注意民所疾苦,是因为职掌全国行政事务。丞相注意长吏臧否,是因为职掌全国官吏的考核和任免大权。武帝初年,帝舅田蚡为丞相,《汉书》本传说:

当是时,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武帝)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田蚡凭借外戚身份,更加扩大丞相的用人之权,甚至陵驾于君主之上,自然引起武帝的不满。此后,武帝有意剥夺丞相的权力。用了很多办法,其中一种是以大司马、大将军参议机密大事。所以自武帝以后,丞相虽然名义上仍是百官之首,但实际权力已经大大削弱。到哀帝时,改名为大司徒,位在大司马之下,成为第二位高官。

 

太尉亦承秦而置,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仅次于丞相,为汉初第二位高官。分工专管武事,从制度上说,权力也很重。但由于当时丞相无所不统,武事亦属职掌范围,夺了太尉的权,太尉并不常置。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下》,武帝以前为太尉者,仅有卢绾、周勃、灌婴、周亚夫、田蚡五人。从汉初承置太尉,到武帝建元二年废太尉,共六十七年,五人为太尉的时间总共才二十二年,约占三分之一。说明太尉确实不常置。武帝废太尉后,虽置大司马,但无印绶官属,武事仍归丞相掌管。直到成帝时,才许大司马置印绶官属,成为实职,代太尉管武事。哀帝时,大司马位在大司徒(原丞相)之上,成为位高官。

御史大夫亦承秦而置,秩中二千石,银印青绶,地位稍低,为汉初第三位高官。职掌监察,“副丞相”,权力也较重。但从秩及印绶来看,与丞相、太尉不属同一等级。古时把官僚分成公、卿、大夫、士四个等级,丞相、太尉属公级,御史大夫仅属上卿级。然而,由于太尉不常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手,其府曾与丞相府并称“二府”。武帝限制丞相权力时,曾信任御史大夫张汤,也使御史大夫地位有所提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到成帝时,改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才将地位正式升高到公级。但排名不变,仍是第三位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