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民国景观:怀特兄弟与《燕京胜迹》 

 

钟光懿

北京是个充满魅力的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外国人有机会来到中国,融入北京生活,他们将游览的见闻、观察和学习记录下来,以游记、摄影集和回忆录等形式出版,留下了很多关于北京的记载。这些珍贵的文字和照片,记录并保存了我们不曾见到的独特的北京记忆。

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Herbert Clarence White,1896—1962)和其胞弟詹姆斯·亨利·怀特(James Henry White,1896—1954)都是其中一员。中国有关怀特兄弟的记录较少,读者看到他们恢宏的作品,总会去猜想是怎样的人物留下了《燕京胜迹》(Peking the Beautiful )和《美哉中国》(Romantic China )这样华美的作品。

 

怀特兄弟在中国 

1896 年,赫伯特和其双胞胎兄弟詹姆斯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4 岁时,他们随父母及祖母回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怀特兄弟的祖母和祖父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创始人,在出版事业上很有建树。1852 年,他们创建了时兆出版社(Signs of the Times Publishing House),而后渐渐发展成为家“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协会出版社。

怀特兄弟的祖母艾伦·怀特(Ellen G. White,1827—1915)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女性,她一生著有40 余本书、5000 多篇文章,主题涉猎广泛,包括宗教、出版、教育、社会关系、福音布道、营养和管理等等。她更是整个文学史上作品被翻译多的女性作家,其中关于成为基督教徒及成功修行的传世著作被翻译成140 多种语言,对世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怀特兄弟深受祖母、祖父的熏陶,很早就接触到了出版和摄影。祖母还特地为他们提供条件,让少年时期的怀特兄弟运营一家名为“Elmshaven”的印刷店,竭尽全力教授他们出版的经营技能。

怀特兄弟分别在1921 年和1922 年先后来到中国。在中国的这几年,兄弟二人主要从事传教、摄影和出版事务。1922 年秋天,因为传教的需要,他们首先来到北京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詹姆斯和妻子先来到中国,他们在这里生活了8 年,传教之余詹姆斯成了专业的摄影师。赫伯特在中国的几年间任职于家族产业——上海时兆出版社。1905 年,时兆出版社创建于河南,1908 年迁到上海,一直在努力协调宗教与世俗的关系,以其专业性和独特性获得了社会认可。赫伯特正是在这里担任艺术总监。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先生(John King Fairbank)在为修·特维罗珀(Hugh Trevor-Roper)的《北京隐士》一书所写的书评中说:“从1901年到1937 年新的占领者来临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的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段话所说,怀特兄弟从到达北京的天起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古老的城市,毫无保留地表达着对北京这座古都的赞美——北京已经超越了世界上其他伟大的城市。

怀特兄弟花了大量的时间记录北京。在北京学语言的一年中,兄弟两人每逢假期和空余时间,都会去探索北京城里那些气势雄伟、富有艺术气息的建筑。一年中,他们拍摄了七百余张照片。随后的几年中,即便是在上海任职时期,每年夏天赫伯特都会回到北京继续拍摄。几年间,他们在中国拍摄了近四千张照片。赫伯特从海量的照片当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汇集制作成《燕京胜迹》以及《美哉中国》。其中,以北京为主题的摄影集《燕京胜迹》,印制精美、纸质高档、分量厚重,在众多民国摄影作品中实为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跨越时代的经典——《燕京胜迹》 

1927 年,《燕京胜迹》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制作考究的北京风景相册的主编就是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虽然没有詹姆斯·亨利·怀特的署名,但赫伯特在前言中提到,詹姆斯协助他做了很多工作,很多精美的彩色照片都出自詹姆斯之手。

如果没有亲眼见到《燕京胜迹》,你永远无法想象这部作品的华美动人。封面由特制的织锦包封,深蓝色的丝绸上面绣着祥云围绕的天坛祈年殿,边框绣有中国古典图案——凤凰卷草纹,封面上的文字更是用锦缎织成的金色字体。书中收录了70 张照片,其中58 张为黑白照片,使用凹版印刷方式印刷,看起来极富历史美感。另外12 幅作品为彩色照片,还原了一个辉煌、色彩绚烂的北京。毫无疑问,《燕京胜迹》是20 世纪20 年代为精美的摄影集之一。

《燕京胜迹》的分量之重,现在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燕京胜迹》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知名学者的帮助。这或许与赫伯特及基督教月刊《时兆月报》的社会影响力有着紧密的关系。时任商务印书馆英文部主任、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会长邝富灼博士,先产生了制作这本书的想法,并鼓励赫伯特将书做成现在这样一部作品,他还给书起了名字——《燕京胜迹》。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由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作序,因此拥有了其他画册所不具备的价值。除此之外,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德龄也为《燕京胜迹》做出了很大贡献,她不仅对赫伯特的写作进行了指导,还修正了图片说明。

《燕京胜迹》无疑是民国时期颇具个性的优秀作品。《燕京胜迹》出版的这一年正值商务印书馆成立三十周年,正是鼎盛时期。[1] 凭借对出版质量的极高追求和几十年来形成的精品文化,商务印书馆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出版精品的代名词。《燕京胜迹》制作严密而精良,照片采用凹版精细印刷,手工贴入画册,而且选用高档手工纸,成书为精装毛边本,毛茸茸的书边洋溢着别样的自然朴素之美,非常别致。

民国时期,大量工业印刷机器的引入改变了书籍装帧的形式,形成了一个中西方设计思想碰撞和融合的新局面。[1] 这样一部珍贵的作品不仅显示出赫伯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识,更是设计观念的中西结合、工业与手工技术合流的典范。

《燕京胜迹》中的照片以建筑风景为主,包括颐和园、圆明园、西山戒台寺、长城等名胜古迹,同时也包含少量景物照。现在,照片中的许多古迹已经灰飞烟灭,因此更凸显出此书的文献价值。2009 年,《燕京胜迹》在华辰影像拍卖中以十万元的高价成交。

本书另一个独到之处在于,70 张照片均配有文字描述或引用历史文献。这些文字充分体现了赫伯特对中国建筑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即使是对北京陌生的读者,也能够对建筑构想的宏伟、过往历史的伟大以及艺术遗产的丰富有所领略,通过对这些遥远时代的古老建筑的沉思,读者也能够对于“中国事物”有更敏锐的洞见和更好的欣赏。

在这本摄影集的准备过程中,赫伯特一早就明确了《燕京胜迹》应该尽可能与之前有关北京的著作不同的原则。因此,他精心地挑选照片,只为将古老的中国首都以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的角度呈现给世人。

在记录北京的过程中,赫伯特说道:紫禁城在之前的五百年里都因神秘的姿态使平民百姓无法接近,所以有关北京历史遗迹的准确记录非常少,纵然有很多故事,但后无奈发现都是传说。这种状况使得文字撰写变得非常困难。赫伯特查阅了很多书籍,有格兰瑟姆先生(A. E. Grantham)详细描述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书籍《京畿笔谈》(Pencil Speakings from Peking )、“中国通”丁韪良(W. A . P . Martin)的著作,以及赫伯特在书中多次提起对他有着深刻影响的英国人裴丽珠(Juliet Bredon)的作品《北京纪胜》[2]。这些著作为怀特兄弟打开了一扇了解北京的窗口,还原了一个真实、客观的北京。

在中国期间,怀特兄弟坚定了他们要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想法。他们在上海创办了职业学校,将传教的热情运用到帮助中国有艺术才华的年轻人身上,培训他们复制照片、为这些照片上色,以此自给自足。他们还成立了怀特兄弟艺术出版社(White Brothers Art Publishing House),用以推广他们的作品。

 

北京印象

赫伯特在《燕京胜迹》中说:“如果想了解中国,必须先了解北京。”[1]对怀特兄弟来说,这个位处北方的首都有着世界其他城市罕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他们眼中充满了浪漫和冒险的气息。在《美哉中国》中,赫伯特说道:“沉醉在这伟大的文明之泉的日子里,我们对自己在这个国度中所发现的东西感到越来越兴奋,并且这份惊奇和钦佩与日俱增。”

怀特兄弟镜头中记录的中国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20 世纪初,中国局势动荡,外有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内有革命党人掀起波澜。1925 年,紫禁城正式改名为故宫博物院,伫立了五百年的紫禁城首次对公众开放,因此怀特兄弟有幸拍到了它的面貌,记录下了经历巨变的紫禁城。除了紫禁城,颐和园也是他们热衷拍摄的名胜之一,《燕京胜迹》的70 幅作品中,颐和园的风景就有12 张,精湛的彩色印刷工艺还原了风景如画的玉带桥和万寿山,此外还有长廊、昆明湖岛等。

除了记录北京城的雄伟建筑,怀特兄弟还记录了很多北京城颇具市井气息的景象,他在记录中说:“没有比前门这两座塔楼之间更适合观赏北京日常街景的地方了。7 月的一个热浪袭人的早上,街上异常安静,行人、驴子、黄包车、北京的轿子以及新式的电车组成了北京为普通的日常交通景象。”

怀特兄弟当时使用的是美国生产的格莱弗莱克斯相机(Graflex),他们拍摄时很擅长运用光线,这样拍摄的照片常有柔和、优美的线条,更能凸显建筑物的造型和节奏之美。仔细欣赏怀特兄弟拍摄的照片就会发现,“树”是一个明显的视觉符号。《燕京胜迹》中20 余幅照片都呈现出了这一特点,无论是古塔、大殿、庙宇还是城门,造型各异的“树”与建筑、人或者其他事物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单纯从摄影手法看,选择树干或树枝出现在画面上,从视觉效果上增强了照片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这些形态各异的树与建筑物互相映衬,赋予了图片新的意境。

照片《从中央公园望午门》以垂直和弯曲向上的树干为出发点,将午门“放置”在画面的正中不远处,营造出了一种“画中画”的意境。而在照片《西山御苑宝塔》中,怀特选择在宝塔对面的高地拍摄,画面一旁蜿蜒低垂下来的树枝仿佛形成了天然的拍摄背景,在视觉上宝塔居于树枝下方,与画面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在这些作品中,怀特兄弟以“树”作为一个展示内心摄影想法的媒介,有时秀颀挺拔伫立画中,有时翠柳成行萦绕桥畔,有时毫无顾忌掩映城门。怀特兄弟将空间上无法构建在一起的线条,用摄影语言表达了出来,独具匠心却又随性而为,营造出建筑本身所不具备的美学特征。

在这种视觉表达之下的景象,更加凸显了建筑物的生命力。同时,怀特兄弟擅于用建筑物本身的轮廓来构图,由此照片形成了有趣的视觉效果。

怀特兄弟一起离开中国前,还出版了摄影集《美哉中国》,其中包含42幅摄影作品,以及研究中国名胜古迹的历史笔记,足迹遍布杭州、温州等地。热爱中国的赫伯特说:“若本书能在美国人民心中根植下与中国的爱与友谊,并为加深两大国间早已存在的友谊纽带再添助力,则吾辈之所愿足矣。”[1]

可以说,收录在《燕京胜迹》和《美哉中国》中的每张照片都堪称艺术品,不管你是否了解北京的历史,是否对这段历史感到惊心动魄,为这泛黄的影像拍案叫绝,怀特兄弟存留下来的这些唤起美感的影像,已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壮美而宁静的“自由境地”。

正如胡适先生在《燕京胜迹》的序中所说:“我相信,本书中这些北京风景照不仅能够将北京介绍给西方友人,使他们更加珍爱北京,同时还有助于我们中国人搁置传统偏见,学习欣赏和领会北京的历史遗迹,它们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有价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