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中国就是的IP
  一、风口
  如何赚取金钱,谋求个人和子孙的富裕幸福?《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里认为应该追逐现金流,而不是专业知识。级别更高一点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里,强调公司基本面和赢利情况,我认为他们都是错的。如果有一天,让我来写一本《致富指南》,
  Marketing上有一个说法:
  在过去的40年中,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成长,投资中国是的话题。按照我们的计算,1976年年底全国的存款总额是220亿元,今天金融业总资产超过250万亿元,增长一万多倍,年化23%。1976年,巴菲特拥有600万美元,可以买下中国一座地级市。今天他已经有600亿美元,还是只能买下中国一座地级市。
  所以,“选国家”就是的风口。我们常常听见身边的人扼腕叹息,说自己错过了认购证的风口,错过了房地产的风口,错过了BAT的风口,错过了滴滴打车的风口。其实,这是不对的,
  如果还有人不服气的话,你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你出生在日本会遇到什么情况。日本是“失去的20年”,年轻人变成了“三低男士”——低工资、低出生率、低欲望,甚至连人都不想做了。日本萧条颓废之深,年轻人看不到任何的希望,等级制板结,新生代没一个出头的。
  如果你出生在法国呢?法国女性信奉“X÷2+10”的公式。35岁女性,普遍找55岁的男性。年轻人失业率25%,和父母合住,女朋友都被爷爷抢走。然后你再想想,如果你出生在叙利亚呢?就算你是一个再勤奋、再智慧、再努力的有志青年,在那里等待你的又是什么命运?
  二、城市
  一个产品,80%的成本在它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了。你出生的城市决定了你80%的命运,人的一生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在“选城市”方面,如果你出生在老少边穷地区,想出头则千难万难。如果你出生在甘肃油田、东北大院、山西煤矿、三江平原,则你的未来基本也就可以预见了。
  前几天我买了一个音乐魔盒,而我又是那种喜欢睡觉时开着音乐直到天亮来对抗失眠的人,于是就听了无数遍校长的这首《带你去旅行》。

  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
  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
  其实我特别喜欢迈阿密
  和有华人的洛杉矶

  听这首歌,我特别有感触,所以这里我想讲一个关于“迁徙力”的道理。投胎不顺利,你还有一次“更改城市”的机会,机会不常有,有许多限制条件。
  首先,我们要问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这里说的旅行,当然不是春秋航空包团、“10天7国游”这种中产阶级的消费陷阱。我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旅行。
  真正的贵族旅行,如果在路上飞12个小时,到了当地,少说得睡上15天吧。否则坐红眼航班,那叫赶鸭子上架。去一个城市,自然不是在巴黎圣母院门口匆匆摆拍两张“到此一游”,那都是典型的穷人。
  真正的深度游,应该可以有充裕的时间,细细用双足穿梭旧城小巷,听音识味。高档点的,还要有两个当地的朋友地接,带你去好吃的饭馆、特色的街道,晚上泡劲霸的酒吧,去外人不得而知的隐秘会馆,参加收获季的踢踏舞,赤着脚踩踏葡萄汁。这时你想一想,假如朋友来北京,你会带他们逛哪些地方?
  那我们再想一想,哪些人有这样的时间和金钱可以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呢?“男朋友”大概是不满足这个条件的,草根女找的草根男,只有蜜月的时候带你去参加“7天10国团”,几十万、几个月的人生挥霍,想也不要想。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是非常残酷的。“职场全脱产几个月”是一件超级奢侈的事。
  前段时间,×公司随老板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高级(女)副总裁突然怀孕了,在面对电视直播采访的时候,她突然问:“能不能保留我的位置?”(这是下克上,逼宫了。)老板皱着眉头,喝了一口酒说:“同事们都很能干,你放心休假去好了。”
  在职场上,竞争就是这么残酷,每个位置都充满了明争暗斗,办公室里充满了“刀光剑影”。有一个说法,凡是去西藏“洗涤心灵”的都是失败者,在公司也是底层员工。因为一个有着正当职业,尤其是公司内部“骨干岗”角色的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失踪几个月。因为这样做,他的职业生涯就会断掉,一断就得重新开机。
  “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这是一个高不可及的奢望,只有0.0001%的S级人士才可以享受到。
  三、根系
  人的一生大约只有一次迁徙的机会,经常有人问我:京沪深大城市前途无量,三四线地级市注定消亡,那么要不要举家迁移,搬到京沪深去?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询问下面几个问题:

  如果你年龄大于25岁、有小孩、主任级以上职务,你就别迁了,因为没法迁。虽然俗话说“树挪挪死,人挪挪活”,但换阵地这种事,和“请假三个月去土耳其”一样,只有底层的员工才可以办到。
  这个社会上的饭碗,99%不是靠手艺,而是靠人脉吃饭的。设想一下,你是个做销售的,年已30岁、已经结婚、有小孩、做到经理级的职务,你能舍弃上下游客户,跑到异乡城市?你的老师、同学、同乡、亲戚都在这个小城市,你也全部都割舍了,赤手空拳去京沪?你的爱人怎么办?工作如何调动?小孩上学怎么办?京沪学区房可是出了名的苛刻。
  当你奋斗到了经理级,你在原有的城市就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千丝万缕的人际网络就像根系一样深深地扎入土壤。如果你想“迁徙”,想换一个好的开局,的方案是在你22岁大学毕业的时候,直接就去北漂,手里的资源越少越好,家庭人口越少越好。因为“三次搬家,等于一次火烧”,换一次城市等于积分槽清零。
  四、迁徙
  如果你不幸出生在阿富汗,无论你怎么努力,你也不可能成为马化腾。我们常常看见一些妈妈,让孩子上补习班、学钢琴、学芭蕾,买学区房,让孩子读名校,后海外留学当自由白领。这些子女的命运在这一刻也已经注定,80%是可以“开篇看见结局”的。
  我想,在职业选择这个领域,许多人可能低估了“投资者”,如“房产投资”。选择以“投资”为生,有很多额外的好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
  如果在一个地级市,你30岁做到经理级,则你的人生其实是被锁死的,你无法轻易地更换阵地,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一切,从基层做起。
  如果你身处某个行业、某家公司,更加不幸的是成了某一个行业的“细分专家”,则你的人生算是被“彻底毁了”,因为这意味着你完全丧失了“流动性”,只能在这家公司、这个行业做到底,而且在薪酬的讨价还价方面也处于不利位置。
  迁徙是一种力量,在茫茫的上风口,永远处于有利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国家、城市、行业,可移动者为王。


  经济学的精髓
  我曾经写过一篇《经济学的灵魂》,只在小圈子里流传。因为对那篇文章不满意,所以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以本篇为准。
  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梨(假设我爱吃梨,不爱吃苹果),请问我的财富上限是什么?
  一、大道
  我写文章喜欢探讨大道根本,凡事直接指向T-1层,指向那些更基础、更本源的东西。天下道理,纷纷扰扰,但是。这就好比学霸十几个小时的学习,就能抵得上学渣题海战术几个月的训练。
  看到目前市场上的经济学读物,我真心感到焦躁。那些“平庸”的作品几乎全部是洋洋洒洒大部头,几十万字,却几乎都是资料的罗列和简单的复述,硬生生把学科做成了字典。可是分析呢?思想呢?更底层的道理呢?根本没有。
  这么一大瓶灌下去,养分还不如你消耗的电解质。武侠小说里常常有“五虎断门刀”这门绝学,而一些修炼此绝学几十年的长老却经常被武功高强的小伙子轻松秒杀,那是因为修炼的方式不对。

  二、大圆满
  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梨。请问“我”的财富上限是什么?在中国古代,其实是没有“经济学”这棵科技树的。中国人接触西方经济学,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那时候国门被迫开放。1900年左右,我们还在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是随着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体”也出了问题,需要全方位的重生重修。
  由于中国人接触“西方经济学”的时间非常晚,以致大多数中国人一开始就学错了,甚至到现在也还是错的。
  中国人学“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四个大字:富国强民。更有很多人把经济学理解成了“发财学”。全球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在欧美,欧美人民为什么有钱?因为他们懂“经济学”。所以,我们只要学好了经济学,就会比他们更有钱。
  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梨,你去问中国人,什么叫“HappyEnding”?什么叫打通关的完美大结局?99.99%的中国人会和你说:“苹果是我的,梨也是我的。”统统都拥有。
  三、经济学
  但是,“苹果是我的,梨也是我的”,这句话是彻头彻尾错误的!研究经济学,有一个事件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国富论》出版后,亚当·斯密觐见英王乔治三世。国王问:“尊敬的先生,你号称经济学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富裕,可是纺织女工织布,农夫耕作。你一不织布、二不耕地,请问你创造的财富从何而来?”樵夫的小提琴和音乐家的斧子互相交换,物质并没有增加,国力却增强了。
  我们知道,“经济学”在现代社会的威力是非常强的,两个国家哪怕“资源禀赋”相同,但一个大规模贸易,一个禁止自由买卖,终财富可以差几倍,甚至几十倍。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统筹规划”“物资调度”的科学,把生产要素合理地捏合起来,提升工业效率,明确社会分工,就可以产生效率。
  看完上边几段内容,如果你频繁点头深表赞同,那你就全错了。
  中国人在1949年之后拿到了“经济学”的科技树,一开始并不在意。当时的国人以为经济学意味着“统筹”,意味着“效率”,既然要大规模地交易,dT>0,那么我设立大型的商场和物资调配中心,我用超级计算机来计算“效率”和“稀缺”,岂不是模拟了经济学?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大家都知道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数论,也就是哥德巴赫猜想“1+2”的问题。但事实上,陈景润的晚年被派去研究“统筹学”,因为相关部门认为,统筹学是未来“计划经济”核心的枢纽,值得花大力气研究底层算法。
  以上种种,可以说是“全错”。把经济学用于“效率”和“调度”,如果不能叫“伪科学”,至少也是“小乘”算法。境界有限,而且踏空一步,就是谬误。
  那么,
  四、交易
  交易是什么?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梨,我拿梨换你的苹果,这叫“交易”;梨和苹果都归我,这叫“抢劫”。梨换苹果,“交易”的时候,社会总财富是增加的。梨和苹果都归我,“抢劫”的时候,社会总财富是减少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富裕?因为他们知止。他们知道到了哪一步需要停下来,知道交易越多越好。到了“帕累托”那一天,你的财富就不可以再增加了。
  我们传统上是儒家文化,奉行的是“有稳定,无效率”“先有稳定,再讲正义”。儒家关心的是稳定,而且每种学科只能追求一个目标,效率和正义并不在考虑范围。所以,在儒家教育熏陶下的学生,个反应就是“拿出剑,把他的苹果抢过来”,他们以为这样才是财富化。
  但是,“抢劫”会导致恶果。你可以抢,对方也能抢,恶性均衡下,你未必是赢家。因为抢劫,社会总财富减少了,结论是你的财富变少了。所以,我们说西方人的“均衡”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非洲土著连什么是“合作”都不懂,只会一棍子打蒙。中国儒家学会了“组织”“小团体”。而西方罗马希腊文明,有了“政治”“元老院”“势力均衡”。对于高层次、高智慧的博弈,他会想:
  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梨,请问我的财富上限是什么?答:就是一个梨。
  五、放弃
  你得先拿出一项“对方喜欢”的东西,而且要蒙受“永久失去”这样东西的痛苦,才能获得微小的收益。苹果变成等重的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哲学思想,即“放弃”的力量。
  你愿意放弃某样东西,承受某种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损失吗?
  自古以来,凡是成大事者,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必然是天高深远、困难重重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因为目标太遥远,代价太高昂,你想要“无损”是不可能的。我们看到目前社会上的年轻人,他们存在非常严重的“中二病”,简而言之就是完美主义。换句话说就是公主病、玻璃心、草莓心、小皇帝……他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没有牺牲,没有残缺,没有永不可逆的损伤,你注定毫无力量。
  在电影《豪斯医生》中,女主角为了陷害男配角,切掉了自己的子宫,从而导致终生不育。俾斯麦统一德国,中欧崛起,为了获得英国对于“强权崛起”的谅解,他彻底放弃海军,把海上力量削减到近乎为零的屈辱位置。英王“金雀花王朝”为了赢得海外霸权,不惜永久性地放弃祖先的领地“诺曼底”,和法国和解。“二战”后,联邦德国为了和盟军和解,不惜签署“德法煤铁协议”,永久性地放弃战争的实力,直到下一次工业革命……以上这些行为,在当时都被骂作是“卖国行径”,但他们其实却是老练的政治家,深谋远虑做出了长久的交易。
  请牢记这句话:世上又有几件完美无瑕的事呢?
  如果你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富国强民”,是“统筹和调度”,为了生产,把所有的资源分配到效率的地方,则你的经济学多半是学不好的。哪怕学好了,也是“小乘”境界。


  正本清源话通缩
  2017年11月11日,我在北京五道口清华科技园做讲座,人文经济学会的读者朋友们问了我11个经济学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我语焉不详,一笔带过:
  “有些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学者认为,是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制造了通货膨胀,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在我看来,传统的米塞斯、罗斯巴德,对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抨击并不正确。国内“田园奥派”的演绎,更是谬误千里。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要解释清楚不容易,值得我在这节里详细说一说。
  一、成本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成本”究竟是什么?比如我现在打字的这部笔记本电脑,售价1万元,它由11个组件构成,CPU、主板、内存、硬盘、显示器、电源……如果一个消费者“刨根问底”,他会说“笔记本电脑的成本=11个零部件之和+商家的利润”。商家的利润这一块,包括组装、广告、运输、展示、行政、税金、质保等等,你可以视为全部都是人力成本,没有物料成本。
  好了,我们接下来再考虑这个显示屏的“成本”是什么。显示屏也由几十个原件组成,大头可能是那块液晶,再加一点附属电路。显示屏厂家外购了“液晶”,其他是人力成本。我们接着再考虑“液晶”的成本是什么。液晶就是14纳米技术生产的一块晶圆,其他是液晶公司的管理和人力成本。“晶圆”的成本是什么?是沙子。你去野外随便掬一把,不要钱。我们层层拆解,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我年少读书,喜欢胡思乱想。当老师讲到“成本”这一节时,老师说成本上升,工人工资下降时,我总觉得这个逻辑哪里不对。后来为了这个“成本”,我想啊想,想了十几年,终豁然开朗,原来所有的成本都是人力成本!
  任何一件商品,你无限拆解,终总能拆解成“基本的原材料+人力加工”,而原材料从自然界开采,是不需要付给它费用的,所以“‘成本’=人力成本”。全社会消费者支付的总费用“恒等于”消费者的总工资,所以课本上所谓的“购买力不足”,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
  你买一台彩电,这台彩电在中国国内制造,是100%国产,则你支付的3000元必然转化为某个中国人的工资。产业分工可能千变万化,但3000元必然是守恒的,必然有某些人获得了3000元,虽然他们的名字可以是工人、企业家……这并不重要。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定理,,我觉得光凭这一条,拿个重量级的经济学科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二、价格
  价格是什么?比如我是一个木匠,我费尽心思做了一把椅子。你是一个菜农,你种了300斤大白菜,还养了一头猪。现在我要用我的椅子来换你的白菜,请问“价格”如何确定?
  价格就是“劳动”的比值,好比椅子每把250元,白菜每斤1元,一把椅子换250斤白菜,木匠的劳动换取了菜农的劳动。
  既然我们知道“一切成本都是人力成本”,则你购买椅子就是购买了木匠的劳动,你付出白菜就是付出了菜农的劳动,椅子和白菜的比值等于木匠和菜农的劳动比值。这就推出了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价格调控,往往是“圣母、小白领”提出的,他们的呼声是,既然白领的8000元月薪无法提高,那我就冀望房子降价、冀望汽车降价、冀望医疗降价、冀望教育降价、冀望食物降价、冀望交通降价……那我就奇怪了,冀望医疗降价,你不就是削弱医生的收入吗?凭什么大学生、“白骨精”做做PPT,你就要高人一等?凭什么你的劳动不贬值,却要求医生的劳动少收钱?
  当年考医学院,医学专业的录取线比你这学渣还要高一点,经过了5年本科,3年实习,8年勤奋学习之后,给你问诊听疗,挂号费收50元你还嫌贵,你这小白领一两万的月薪拿着,你摸摸良心还在吗?
  如果你要求教育降价,你其实就是剥削老师的工资;你要求食物降价,你就是剥削农民的收入;你要求交通降价,你就是剥削司机的收入。在“医疗+教育+食物+能源+交通”的背后,并不是冷冰冰的阶级敌人,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医生、教师、农民、石油工人、卡车司机……你凭什么要求小白领的工资不变,让别人的劳动贬值?
  某些人劳动多,创造的价值多,他的工资也就高。用你的“劳动”购买他人的“劳动”,这就是工资的本意。正确的三观应该是: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修改了一个措辞:市场的作用不再是“基础性”,而是“决定性”。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到现在40年整,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中国经济奇迹”,我们的经济总量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如此辉煌的成就背后,其实在做的也就是这一件事情:
  三、通货紧缩
  我年少读书,满腹疑窦,好几个问题思索了十几年,苦苦探寻答案。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介绍的“可怕的1929年美国大萧条”。这次大萧条被誉为“通货紧缩”的典范。经过老师的描述,我们发现资本主义简直邪恶透顶。价格不停下跌→工人没有工资→没工资没购买力→价格进一步下跌。
  当年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因为在循环排位中,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是输家呢?我们知道,价格是“我的劳动换取你的劳动”的比值,单纯的降工资并不会恶化你的生存环境,就比如你是一个木匠,你卖的椅子250元,隔壁菜农卖大白菜,每斤1元。现在“通货紧缩”了,椅子降价到每把2.5元,隔壁白菜降价到每斤0.01元,则一把椅子还是等同于250斤白菜,生活质量并没有改变。真正导致“贫困、苦难、饿死”的,应该是你的椅子每把卖2.5元,隔壁白菜还是每斤1元,你辛辛苦苦做一个月的椅子,只够换2.5斤白菜,没几顿就吃完了,那才真是饿死没生路了。
  相应地,在“大萧条”阶段,必然有一个家庭的收入下降没那么快。就好比你是卖白菜的,隔壁椅子每把卖2.5元了,你的白菜每斤还是1元,你迅速过上了大富翁的生活。有贬值就一定有升值,价格的起起落落,就像是“循环排位赛”,排在第三名的很滋润,排在后三名的很悲催。但永远都有“输家”“赢家”,不可能100个选手,都是倒数名。
  “大萧条”从全社会的层面,逻辑是讲不通的,不可能全社会100%的人口都陷入“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一定有人在1929年“大萧条”时期,过得快乐无比,钱多到花也花不完。
  从广义上讲,假如一个社会并不是“外贸赤字”严重的,比如美国这样的大国,石油自给自足(1929年不需要从中东进口石油),则一切成本都是人力成本。消费者支付的一切货款恒等于总工资,价格=我的劳动/你的劳动,全社会的价格=全社会的劳动/全社会的劳动=100%,对于整个社会,通货膨胀应该是恒为零的。100个中国人参加全运会,不管比赛多少次,他们的名次肯定是1—100,总和肯定是5050,不可能是5049,不可能是5051。不管比赛多少次,中国队的总分都不会变。
  我觉得这个结论又可以拿一个很大的奖。
  四、狭义的通货膨胀
  目前我们普遍使用的是一种狭义的“通胀”定义,即通胀=物价/纸币。我们知道,经济学并不关心纸币,经济学只关心“福祉”。前面我们说过,椅子250元、白菜1元和椅子2.5元、白菜0.01元,在经济学上是完全等价的,这也是我们说“通胀永恒为零”的原因。但是在有些人眼里,这两种状态是“不等价”的。因为他们的胡乱干预,导致了巨大的麻烦。
  不等价的主要原因是“储蓄”。假设人类是一个干脆的民族,坚持“吃光、用光、花完”,完全没有任何积蓄,每天睁开眼,到集市上叫卖“1椅子=250白菜”,到23:59回家睡觉,大伙各自把白菜吃光,椅子砸掉,没有任何积累,第二天重新开始。我敢打赌,100%没有人关心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的真正麻烦在于,你妈妈省吃俭用,耗费了大半的青年、中年时段,不舍得花钱,后攒了50万元存款。你每月挣2万元,每月花2万元,你工资随着物价上涨,你可以不在乎物价。可是把你和你妈放在一起,你们俩就是52万元存款,外加2万元消费,这个时候,你妈妈对于“物价”就高度敏感了。虽然她今天不准备花钱,明天不准备花钱,甚至明年也不准备花钱,可是她高度关注她这50万元的购买力,她还指望这笔钱储蓄养老活到99岁呢。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规”,因为有存款的存在,所以有些人关心“物价”,关心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关心价格的移动。
  人类的存量财富是全球GDP的五倍左右,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价格的轻微移动,都意味着“财富的巨大再分配”。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相机,是财富增长的一小步,却是财富分配的一大步。因此针对价格的你死我活,不是为了效率,不是为了社会正义,而是为了小团体的利益。
  某些政府,如美国政府,他们喜欢通货膨胀,厌恶通货紧缩,利益何在?国债。目前美国的国债规模,大致在20万亿美元,哪怕通胀多1%,就是2000亿美元。随着人为地、蓄意地滥发纸币,导致通胀,使得“国债”缩水,才是利益的大头。
  再次强调一下,目前财经媒体上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并不是一回事。财经媒体的通胀:椅子/RMB;经济学的通胀:椅子/白菜=生产者/消费者≡100%。
  五、通货紧缩的牟利
  反对通货紧缩的人,还有一种主流观点:如果人类简单地持有黄金,就可以致富,那就没有人愿意花黄金消费,会导致大灾难。
  唉,我能说什么呢。
  首先,说这样话的人,思维极其肤浅,只受过教科书的“正统”教育,而且以填鸭式背诵为主,没有丝毫自己的思考。他们混淆了“椅子/RMB”的账面值下降和“椅子/白菜”的实际财富下降。而后者,该值永恒是100%,生产者=消费者=100%,是不会变的。
  对于“椅子/RMB”,他们的理解也是错的,哪怕在一个通货紧缩的社会,持有“通货”也不会使你致富。有人曾经问过我:一个国家到底该发行多少纸币?多少数量是合适的货币量,才能既不通胀也不通缩?跟GDP有关系吗?还是有其他的判断标准?如果有这个标准,那是以什么样的逻辑判定的标准?
  这个问题,全中国能回答出来的也没几个人。
  答案很简单:X=任何值。
  逻辑证明十分简单:(1)前提A:市场是平等的;(2)前提B:所有人都同样聪明;
  结论C:所有人都不吃亏。如果你想“获利”,总得找个人“吃亏”。如果市场上所有人都一样聪明,所有人都像你一样知道“通货紧缩”,那你赚谁的钱去呢?
  事实的真相是,如果市场给出了清晰的、明确无误的信号“通缩”,则黄金的价格就会大涨。如果每个人都知道“物价不断下跌”,则大家都会飞快地去疯抢黄金,把黄金价格急剧拉高,拉高到无利可图,现货、期货都无利可图。
  如果市场中每个自然人都是平等的,都是聪明的,则结局自然是对称的,你赚不到其他人的钱。这么简单的道理,还在反复念叨的,不是蠢就是坏。
  六、结语
  一切成本都是人力成本,价格就是劳动的交换,对价格的任何干预,都是抢劫,是一部分人抢劫另一部分人。就全社会整体而言,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也不会发生通货紧缩。当某些劳动不值钱,必然有一些劳动更值钱,真正的经济学不包含通货膨胀。
  罗斯巴德关于通胀的理解全错,社会价格上涨不是坏事,dT>0,反而增加了交易。当别人都说房价要跌时,你坚持要涨。

  空置税可以降低房价吗?
  前段时间刷朋友圈,无意中看见名为《××看经济》的一篇文章,该“经济学者”居然支持对房屋收取空置税,不禁掩卷叹息。
  科学尚未普及,真理仍需捍卫。
  一、空置税
  关于“空置税”,首先我们要讲一个故事。
  如果你看上海地铁线路图,注意一下深蓝色的地铁8号线。假如你尝试坐一下8号线,从沈杜公路出发,那么你会“怀疑人生”的,因为地铁里空空荡荡,真心没什么人。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上班高峰还是下班时间,地铁8号线始发站(原航天博物馆)几乎是三个人一节车厢。
  这时你恐怕忍不住怒吼了:“低效工程,为什么要造7节编组?”7节编组,这么惨淡的人流量,那不是浪费吗?6节不可以吗?4节不可以吗?这难道不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吗?那怎么办?于是就有人要求征收“空置税”,遏制地铁公司的空置浪费行为。
  难道地铁公司老总不懂运营?
  就在争执的关头,M8地铁又开了几站,开过了江月路站、芦桓路站,一直到了杨思站。进了浦东中环以后,人流量一下子猛增,源源不断如沙丁鱼般挤进来,而经过了成山路、耀华路的摧残,加入大华锦绣华城的人流,你已经完全被挤得说不出话来了。
  地球上有什么地方人可以不借助外力四肢离地腾空?那一定是上海地铁6号线和8号线。这时你一定又会怒吼:“地铁公司为什么只有7节编组,为什么不是17节编组?”我们知道,上海地铁M8,全程一共有30座站台,横跨南北,路径长达37千米。在上海所有地铁线路中,客流量有幸排在第三位。所以,M8是一定需要大编组的,而且紧锣密鼓地正在准备升8节。
  那么请问:“沈杜公路站”征收空置税合理吗?当然不合理。
  对于房地产,它的道理是一样的。房地产是“耐用消费品”,对应的含义就是房产的“使用期限”是非常长的,长达70年。从2017—2087年,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段。地铁线路初的两三站客流量稀少,要紧吗?不要紧,完全不要紧。它只要在比较核心的区段,如地铁成山路到翔殷路之间,客流量比较大就可以了。
  这个道理用在房地产上,也是同样的。
  古代有个富人,看见朋友的楼阁十分漂亮,便令仆人也照样修一个。过了几天,他去视察工地,发现仆人们正在打地基,于是大怒,说:“我只要三楼,你们造一楼二楼干什么?”
  关于房地产的逻辑也是一样。望京热的时候,租赁市场一房难求,可是10年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没有什么人住。难道你可以说:“只有2015—2035年,望京需要有大量住宅。”那之前的2000—2015年望京可以是荒郊野岭,之后的2035—2085年同样也可以是荒郊野岭,这可能吗?
  航空公司起飞,从来没有坐满的,难道要征收机票“空置税”?大剧院看电影,从来没有满座的,难道要征收“空置税”?飞机大炮军舰,很多直到退役,都没有发过一弹的,难道要征收“空置税”?

  二、空置降房价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知道,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有空置现象,我们不否认空置,只想让你降租金,因为既然是空置,鼓励你降租可以吗?”
  在绝大多数人的脑容量里,他们是把“空置税”和“降房租”直接画等号的。
  经济学是一门很玄妙的科学,在经济学里面,+A不是A,+B不是B,你倡导A,往往会导致-A。《××看经济》的撰写者所提的问题,根本就是经济学课本上有的,是《宏观经济学》这本书背后附的课后习题。

  习题:古典音乐或戏剧等文艺演出,一般很难达到满座。为何不强制戏剧公司降价,既增加了剧组收入,又丰富了人民娱乐生活,岂不是一举两得?

  经济学的题目看似简单,其实极难,因为越简单的题目越难,只有智商极高的人才可以研究经济学。当年我在“课后习题”上卡了足足一年,从马基雅维利的角度看,是应该这样做,但经济学本能又告诉我们总有陷阱,到底应该怎样解释?
  当你经济学上有难题时,就去看看现实社会,因为真实世界的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首先,“尾票打折”并不是通例,典型例子诸如演唱会的黄牛票。周杰伦的演唱会票价2000元,开场15分钟后,黄牛票价直线下跌到1500元,因为黄牛知道,再不把票卖掉,他的票就“过期”了,一旦演唱会结束,他的票就一文不值了。
  另外也有一个反例,比如航空公司对于后一刻才买票的客户,不是打折,而是加收几倍的费用。如果你提前6个月买票,往往有各种折扣,飞美国可能只需要三千多元。但如果你赶到机场,匆匆忙忙在机场柜台买“当天票”,基本上都是全价了,跨个省都要两千。
  第三个例子则是“雷打不动”。真正的簪缨世家才知道,有钱人看戏是从来不去VIP看台的。如果你看“都市言情”小说,霸道总裁拉女主去A区看球赛,那作者一定是底层人士。真正的上流社会都是在“中缝”看球的。在上层看台和下层看台之间,有一圈中缝,里面有几十个包厢,包括直播室、演播室、明星更衣室,都在这一带。每个包厢都有冷气空调,贵宾服务员,座位在20个左右。而这些包厢采取的是“卖断制”,分属于数十个公司大豪门,要说“浪费”,这才是浪费的。无论再如何烫得发紫、一票难求的球赛,“包厢”里的人数从来都不到十分之一,绝大多数时间是空空如也,一个人也没有。大型体育馆采取“卖断”制度,一次性把包厢卖给豪门,这是他们对“空置”利用率的方式,为什么?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困扰我很久,想得我头痛。到后得出结论,当然是:以上全错。
  显然这三种模式都违背了“管制原理”,你真想管制,指定了A规则,B、C肯定不适用的。
  剧院如果打折,就会得罪“买正价票”的客户,终总收入甚至会减少。黄牛开场打折,航空公司急客加价,体育馆打包卖包厢,其实都是为了“收入化”。航空公司有更多的销售额收入,他们才会去买更多的飞机。体育馆运营公司有更高总收入,才会建更多体育馆。歌剧团卖多的营业额,才会出现更多剧团。你别总盯着现有几架飞机利用率,你要想公司又买新飞机了。凡是不涉及生产者的分析,统统都是耍流氓。
  回到“空置税”的分析,房屋所有者有权采取他们认为合理的任何方式去化他们的房租收益。房租的收益越高,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买房子,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建房子。
  什么叫作浪费?物资处于黄沙、水泥、钢筋的状态才是的浪费。而造成房子,无论利用率多低,都比黄沙水泥更不浪费。
  三、哲学和正义
  不知道“空置的必然性”是无知,不知道“空置降房价”是无良,而我们讲的第三个道理,则是无耻。下面这些言论,是不是很熟悉?

  “买不起房子,是因为房价太贵,开发商不肯降价卖给我。”
  “租不起房子,是因为房租太贵,房东不肯降价租给我。”
  “娶不起老婆,是因为礼金太贵,女孩子都贪财爱富。”
  “赚的工资不多,是因为老板剥削,不肯给我加工资。”

  上面这些言论的核心论调是:“我永远都是对的,错的都是你。”这种论调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过,叫作“无限民权”。一些懒汉,只要给自己戴上一顶“我是人民、我是大多数、我坚持政治正确”的帽子,就敢寡廉鲜耻地“永远正确”,就敢扮演舆论上的铁金刚,刀枪不入,为非作歹,这是极恶劣的行径。
  事实上,稍微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完全可以反过来吐槽的,就像下面这样:

  “为什么我的房子一直卖不掉,懒汉不要脸,死活不肯加钱。”
  “为什么我的房子一直租不掉,懒汉不要脸,死活不肯加钱。”
  “为什么美女一直嫁不掉,懒汉不要脸,赚不出聘礼。”
  “为什么从来不加工资,呸,我还想减他工资呢。”

  解决“无限民权”的方案很简单,征收“不买房税”。大学毕业一年不买房,没收工资20%,口头警告,禁止提干。大学毕业两年不买房,没收工资50%,没收一切娱乐电子产品,限制旅游吃喝出境。大学毕业5年不买房,没收100%银行存款。您看,为了去库存,提出的“不买房税”不也一样能做到嘛。

  可以做空房产吗?
  有人在“分答付费社群”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做空房产吗?”我感觉十分有趣,可以展开讲一讲。
  一、房地产股票
  个方法,是做空房地产股票。如果你经常访问某些咸鱼社区的话,你会发现,对于做空房产的需求是非常非常大的,但如何做空房价,咸鱼们讨论来讨论去,好的办法却是不多。重先被想出来的,是做空“地产股”。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如果股价低迷,往往也就意味着产业低迷。如果能像电视剧《大时代》中的刘青云一样,翻云覆雨,转手把地产股打到万劫不复之地,甚至收购,岂不是咸鱼们也能扬眉吐气?
  可惜的是,想法是好的,但这套逻辑却是完全违反经济学的。首先,股市并不容易被操纵,不说有《证券法》之类法规严禁恶意买卖,哪怕你可以无法无天,股市也有自身经济规律。股票终与企业的赢利、利润增长等“内在禀赋”挂钩,
  再进一步说,A股和港股有很大不同,股权非常集中。比如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李氏父子在其中的股权仅有13%左右,时刻面临攻击。而A股绝大多数都是“国有股”,部分看似股权分散的公司,其实还是“国有股”。例如,万科几乎没有大股东,股权长期分散,但实际却是内部人控制。你去收购,终只能撞得头破血流,因此“收购”“控股”这条路也走不通。
  那好,大家一起抛售地产股,劝说身边所有的朋友统统不要买地产股,咱们一起“饿死开发商”,房价能不能降下来?股价长期低迷的坏处主要是难以再融资。股价不振,上市公司就难以配股、定增、高转送,开发商就被迫去借高利贷,终把利润都吐出去,落个两手空空,这里面就到了讽刺的位置:
  某些人悲哀的是他们根本就不懂经济学:因为开发商的“企业合作”成本比“自主建房”便宜,因此才有了企业管理,开发商彼此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降低价格。
  二、CDO
  传统的金融工具不能满足目标,于是有些人又把目光转向了“衍生产品”。传说中,美国有一种复杂的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担保债务凭证),宛如神话一般。“次贷危机”的原理是什么,这些人不大清楚,也说不清楚,我曾写过一篇《手把手教你做次贷》,倒是可以看一看。
  但是,这些人要的并不是科学,人家要的是“希望”。就像电影《大空头》里的主人公一样,含辛茹苦,坚定信仰,相信房价一定崩盘,终获得了百倍千倍的回报。
  要强调的是,这部电影传递的信息是错误的,其中关于次贷的一切分析都是错误的。次贷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你跟着“大空头”做,大概率是赚不到钱的。而“大空头”整个团队,也并没有赚到如此高的回报,只有两三倍而已,并且在之后几年很快地就亏完了。
  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大空头”团队并不是做空房价。他们没有做任何事,也不可能做任何事,使得整个“美国房地产崩溃”,他们仅仅是买了一个金融产品,一个名为“如果金融崩溃之后可以赚钱”的产品而已。
  举个例子,如果你预期房价即将崩盘,则你应该去买“搬家公司”股票。因为楼市崩盘,肯定会有很多人被扫地出门,失去住所,因而需要搬家,你提早买入“搬家公司”股票,等金融风暴来临时,自然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你持有“搬家公司”股票会导致楼市崩盘吗?不会,因为这在逻辑上属于“关联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老人一定有白头发,把白头发染黑,你并不会变年轻。逻辑是一门大学问。
  其次,“大空头”并不意味着看空美国楼市。如果我们平心静气,抹去一切谎言和喧嚣的话,想一想这9年的美国楼市,然后回答下面这个问题:“美国楼市真的跌过吗?”
  美国楼市目前已经创新高了,不仅是大都市圈,连乡村平均都刷了新高,随着通货膨胀,楼市每年都有一点的涨幅,不仅美国的楼市,就连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国的楼市,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站在2017年回头去看,所谓“2008大跌”只不过是长线K图上的一个小波澜。
  美国楼市糟糕的时候,也不过是局部地区的一些小麻烦。真正贵族精英居住的地区,你过去让人打折,人家正眼都不瞧你。所以,美国楼市并没有崩盘过,真正崩盘的是CDO、CDS(CreditDefaultSwap,信用违约互换)的价格,“大空头”团队只不过是发现了算法上的一些bug,要指望美国楼市崩盘,靠CDS显然也不现实。
  三、楼市期货
  真的要真金白银地看空做空,恐怕只能实打实地搞“楼市期货”了,就好比石油期货、橡胶期货,期货和现货是联系在一起的。期货市场崩盘了,现货市场一定崩盘。反之,期货市场看对了走势,做空就可以赚钱。像中国香港这样以金融、地产立足的亚太都会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搞“恒生指数期货”了,而一直到今天,始终没有“地产指数期货”。纵观期货市场,你会发现全世界石油期货、煤炭期货很多,但是钢铁期货却很少。为什么?
  因为铜只有一种,石油有两种,煤炭有五六种,钢铁有几十种,而房产有几千种!
  假设以2017年7月1日上海房价为准,起价每平方米6万元,我们搞“房价期货”,期货交易一个月,双方互有买卖,互有拉锯,到了月终结算的时候,收盘价每平方米6.1万元。如果你对这个价格不满意,你就要进行“实物交割”,假设我们交易的单位是“平方米”(不是房产专业那个“平方米”),你说你交割内环线1平方米,老破小和汤臣一品都算1平方米吗?楼层户型朝向怎么计算?别墅怎么算?中环边的房子可以交割吗?外环外的房子怎么折算?对于折算比例不认可,怎么协调处理?
  同样道理,有人实物交割,就有人实物提取。提取哪一套实物,如何估价?两个人同时看上,如何分先后?手里只有5平方米持仓,如何整取?房屋维修养护,如何出租?房产这种千奇百怪的东西,怎么能做到整齐化标准期货呢?
  天底下没有两块一模一样的煤炭,没有两粒一模一样的小麦,可是我们照样有煤炭期货,照样有小麦期货,比如动力煤,因为其内含能量的不同,分为很多档次,但在郑州交易所统一为TC,如果成色不足,则按大卡打折计算。美国和加拿大生产的小麦,质量也有好有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统一以“蒲式耳”做计量单位,谷物质量相应换算。在整个期货世界,交易量和终结算的量超过100∶1,因此只要游戏规则透明,结算反而是不重要的。
  我想了很久,对于“平方米期货”的设计可以适当调整,基于完全市场化下的某一些大数据算法,可以获得非常近似、几乎所有人都接受的折扣计算方式,如果真心想做这件事,“平方米期货”还是可以上市的。
  具体的细节,我就不展开了,太琐碎技术化,因为我摩拳擦掌,马上要写后一段话了。
  四、对赌
  我讲了好几种通俗的“做空房产”方式,其中两种是不可行的,一种是勉强可行的。其实我想说的是,“做空房产”这种事,从理论上就是不可行的。不是技术上的事,是理论不可行,不涉及技术细节设计,理论上就说不通。
  你看好一项资产,有人看涨,有人看跌。你摩拳擦掌,信心满满想从“对赌”中赚取200万元。但是,任何工具都是一柄双刃剑,你看错了走势怎么办?房价并没有如预料般的下跌,反而大涨了怎么办?到那时,你辛辛苦苦开了一个期货户头,却不是护身符,而是催命符。
  各位,房子上涨200万元是非常快的,你“看空”对赌,承担风险敞口,就意味着损失。
  一旦房价三四个月就涨了200万元,你拿什么来输,而且你有能力拿出200万元来赌吗?拿不出就别胡乱说了,因为你连进场的资格都没有。
  懒汉从来没学会尊重人,没学会把对方摆在同样平等的位置,浑身土匪习气。A、B买卖不成,A有错,B也同样有错,为《××看经济》留言点赞的人,这辈子注定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