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中庸》是怎样的一本书

《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的道德伦理专著。《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子思即孔子的孙子孔伋,后世尊称为“述圣”。
《中庸》原为《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自西汉起就不断出现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到了唐代, 《中庸》更为学者看重并以单篇刊印。作为一部以言性命之理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中庸》在宋代颇受关注。北宋程颢、程颐极力提高《中庸》的地位,将其看作“学者之至也”,提出“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的思想。南宋朱熹,穷毕生精力完成《四书章句集注》,《中庸》正式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并主张“读《中庸》, 以求古人微妙处”。
《中庸》文本主体部分只有三千五百多个汉字。朱熹将《中庸》文本次序稍作变动后,将其分为三十三章。本书在此基础上,依次设置四十课,每课加有标题,略作注译解读。
《中庸》作为“四书”之一,是其中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人生睿智和哲学洞见之作,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庸”道贯古今,在当今时代,研读和借鉴《中庸》智慧,显得弥足珍贵。当确信: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一课课文
率性修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
自然赋予人的禀性气质称为“性”,遵循本性行事称为“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作“教”。
【链接】
盖天命之性,仁、义、礼、智而已。循其仁之性,则自父子之亲,以至于仁民爱物,皆道也;循其义之性,则自君臣之分,以至于敬长尊贤,亦道也;循其礼之性,则恭敬辞让之节文,皆道也;循其智之性,则是非、邪正之分别,亦道也。
——?z宋﹞朱熹《四书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