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神童,还是书呆子

刘伯温是神童吗?

首先,要看咱们对神童的定义是什么。如果过目不忘也算神童的话,那么刘伯温真是神童!不过,过目不忘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独特,即使到了现在,也有很多十一二岁就上了大学的孩子。他们跟童年的刘伯温相比,很可能比刘伯温更聪明,更加“神童”。

可见,如果想成为一名神童,除了前期出生要“神秘”外,后期的“配合”更是至关重要。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假如刘伯温没有成功,没有成为朱元璋的“帝师”,没有在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神童的故事就不会有了。

说白了,神童的故事是用成功作为导向的!这是传统二元文化中典型的一个例证,一个人成功了,从他出生到死亡全都是完美的;相反,一个人失败了,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值一提。

那么,在这种作风下,刘伯温作为“神童”,“神”在何处呢?

首先是智商高。

根据古书记载,刘伯温五岁能够背唐诗,六岁能够作对联,七岁能够出口成章!

当然了,每一个风光无限的故事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

要知道,刘伯温刚刚被父亲刘爚送进私塾学习的时候,不是那么活泼,也不爱说话,一副谁欠了他钱的样子,上课时也不喜欢跟同学交流,更别说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鉴于刘伯温的这种情况,当时的老师以为这孩子很一般,对刘伯温的印象不是很好。后来,老师要求大家背课文,同学们都大声诵读,刘伯温还是沉默着。私塾老师觉得刘伯温可能不适合读书,没有读书的天赋,想叫刘伯温父亲将孩子领回去。

殊不知,就在老师和刘爚摇头叹息时,刘伯温站了起来,他对老师说道:“老师,这篇文章,我会背了!”说完,便将文章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老师十分吃惊,要知道,这篇文章才刚刚讲完不久。就这样,在老师的一头雾水中,刘伯温成功解决了一个辍学的危机。

还有一次,私塾老师见刘伯温不太认真听讲,就决定考考六岁的刘伯温,杀杀刘伯温的“威风”。老师对刘伯温道:“我出上联,你对。如果回答不上来,你就必须认真听讲,否则我就告诉你的父母!”

刘伯温一如既往地不说话。

老师摇摇头道:“文能治国!”

这时,沉默的刘伯温开口了:“武可安邦!”

老师道:“成家立业!”

刘伯温说:“开天辟地!”

虽然这种对联很简单,但是对于六岁的小孩已经很不容易了。后,老师出的所有对联都被刘伯温一一对上了。老师十分满意,更是惊异于刘伯温的聪颖。事后,老师找到了刘伯温的父母。这次,老师不是告状,他苦口婆心地对刘爚说:“你家孩子可是一个天才啊,将来一定能够成为栋梁之材。得好好培养啊!”

而刘伯温除了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外,重要的是他爱读书,嗜书如命!

据历史记载,小时候的刘伯温的口头禅是:“你家有书吗?能借给我看一下吗?”

有一回,刘伯温正在吃饭,一个长者路过刘家。刘伯温一边吃饭一边问长者:“你家有书吗?能借我看一下吗?”

长者说:“我表弟家有一本好书,你一定会喜欢!”

刘伯温听后,放下筷子,向长者问道:“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反正是一本好书!”

“你表弟住在什么地方呢 ?”

“天下村!”

听完这话,刘伯温顾不上吃饭了,他直奔天下村而去。走啊走,他一直走了整整十五里,才到了天下村!可是,天下村根本就没有长者所说的那位表弟,更没有他所说的好书!原来,这是长者跟刘伯温开的一个玩笑,考验刘伯温是不是真如传闻中说的那么爱书。看来传闻不假。

当然了,除了这种正能量的故事外,在刘伯温的身上,也不乏消极、叛逆的故事。在其中一个故事中,刘伯温就舍弃了自己“刘基”的名字,重新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