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器物以造型精美、釉质莹润及传世品稀少而为历代收藏家、研究家所关注。从相关研究资料来看,过去的许多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汝瓷的釉色和烧造工艺即底部“芝麻钉”等方面,对胎及胎釉结合方面很少涉及。随着宝丰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的发现,研究标本的增多,以及科学技术在传世汝窑瓷器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对汝窑瓷器的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化,汝窑瓷器胎和釉之间的神秘关系也揭开了面纱。

首先,关于汝窑瓷器的胎质和呈色。在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发现以前,人们只能根据传世汝窑瓷器的局部观察其胎色,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提及汝窑瓷器胎色时认为“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类乎羊肝”,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也认为“其未上釉者,称为铜骨。因其土掺有金属,故呈淡红色,颇似羊肝”。普遍的观点是:汝窑胎质的特点是胎骨较薄,胎质细腻坚致,色多灰而带黄,俗称“香灰色”。随着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大量汝窑残器标本的出现,专家们经过仔细观察和比较研究后发现,汝窑瓷器残器的断面因长期与地下泥土接触,经过土蚀后所呈色调多接近土黄、淡灰和灰中泛白色。为进一步了解汝窑瓷器的胎体本色,专家们把一些不同呈色的瓷片打碎, 新断面的色调绝大多数为浅灰或灰白色,极个别的呈深灰色,这应是汝窑瓷器真正的胎体本色。另外据观察和测试,瓷器胎色的变化还与其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低的瓷片标本新断面的胎色就较为浅淡一些,烧成温度高则新断面的胎色就相对深一些。为了解宝丰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汝窑瓷器与同时期的民用青瓷之间的关系,专家们又对二者的残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汝窑瓷器胎体的烧结程度较差,质地疏松,断面发涩且没有光泽,吸水率较高,大小不一的空洞特别多。反之,民用青釉瓷器胎体的烧结程度较高,质地致密,吸水率也低。

其次,汝窑瓷器的釉色。汝窑瓷器上的釉属乳浊釉。从传世汝窑瓷器和出土标本总体来看,汝窑青瓷色泽青翠,但仔细观察,汝窑青瓷又可细分为天青、粉青、卵青、豆青、虾青、天蓝等。有关专家对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标本进行研究后发现,汝窑瓷器施釉方法有两种情况: 常见的釉色有粉青、月白、卵青,多为薄釉,釉色莹润, 多呈半透明状,乳浊感较强;而天青釉和天蓝釉瓷器多是厚釉或二次施釉,呈现出釉色凝厚、视如碧玉的效果[5]。

针对汝窑瓷器的胎与釉是如何有机结合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福康、陶光仪、阮美玲与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袁海清在对汝窑青瓷的各色残片标本作了科学测试后,在发表的《汝官窑的釉色、质感、斜开片及土蚀斑的形成原因》一文中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有的文章说汝官窑胎质致密,但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多数汝官窑胎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烧,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有时还可看到大大小小的空洞和断层,有明显吸红现象,特别是月白和粉青更甚,而北宋临汝窑、钧窑、耀州窑及南宋龙泉白胎青瓷则基本不吸红。造成汝官窑胎微生烧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胎釉配方不匹配,其二是当时偏爱玉质感釉。……汝官窑胎的Al2O3含量介于26%—31%之间。这种高铝低硅质胎至少要烧到1300℃才能完全致密化,但汝官窑釉属于高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超过1220℃,如超过这个温度,就不会得到玉质感,同时釉要流淌,为了迁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