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四节

催眠对解梦有哪些帮助

掀起催眠术的“盖头”来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活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以一定程序实施暗示,使接受暗示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

催眠开始于一种暗示感应,它是改变意识控制水平的一组初的活动。借助它,能使受暗示者对外部的注意力分散减到小,并只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正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这里,暗示感应包括想象特定的经验,或对事件的反应进行视觉化。重复地进行这种暗示感应活动,会使感应程序暂时固定下来,就像个人生活习惯一样,使受暗示者很快进入催眠状态。典型的暗示感应程序会使人进入深度放松状态。例如,催眠表演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实际上不在于催眠师的力量,而在于被催眠者的可暗示性。个体之间存在可暗示性方面的差异,从根本没有反应到完全有反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事发生呢?当我们聚精会神地看一部电视剧时,会不知不觉地沉浸于剧中情节,心情随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时喜时悲;有时清晨来到办公室,本来精神飒爽、心情愉悦,过了一会儿却变得烦躁不安;逛街购物后,回家一看,有很多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买了这么多没用的东西,浪费了很多钱……我们对这些现象无不感到莫名其妙。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人们受到暗示作用的结果。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被某些东西连续、反复地刺激,尤其是言语的诱导,会使你从平常的意识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而在这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下,将比平常更容易接受暗示。

也有人认为,催眠状态犹如聚精会神做某件事。正如哈佛医学院催眠专家弗雷德·弗兰克所说,催眠术只是将人们分散在各处的精力和思想聚集起来,这并不是处于昏迷状态,也不是处于睡眠状态,而只是像当你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一项工作中或阅读一本小说时,几乎难以听见别人对你所说的话一样。

生理学是如何研究催眠现象的

目前,在催眠现象的生理学研究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尽管有不少学者都对催眠的生理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对催眠现象的生理学研究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接下来,我们分别简要介绍3 个相对简单、可靠的生理学研究。

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学派依据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从生理学角度对催眠的实质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巴甫洛夫认为,催眠是一种一般化的条件作用,把引入催眠状态的刺激语看成是一种条件刺激。巴甫洛夫发现,给关在实验室的狗一种单调重复的刺激,狗也会渐渐入睡或出现四肢僵直。巴甫洛夫认为催眠词也是一种单调重复的刺激,而且是描述睡眠现象的内容,所以催眠词作为一种与睡眠有关的条件刺激,使大脑皮层产生选择性的抑制,也就是从清醒到睡眠过程的中间阶段或过渡阶段,催眠是部分的睡眠。后来对这一观点又有进一步的修正解释,认为催眠状态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种形式,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只能与催眠师保持单线交往,这种感觉相当集中,好比中心视力集中注视于事物时清晰而精细,而周围的视野区域虽较宽广,但精密度低且模糊。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催眠体验,诸如全神贯注于一本有趣的书刊杂志或倾注于感人肺腑的影片、戏剧时就会失去正常的时空定向,忘却周围的一切。但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用这种局部的生理学来解释,尚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生理指标和针对性的实验依据。睡眠脑电图与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仍未取得一致的足够证据以说明催眠是部分的睡眠。

涅甫斯基的研究

苏联生理学家涅甫斯基,对正常人催眠状态时的脑电活动进行了研究。当被催眠者闭眼,刚进入催眠状态时,低振幅的α 波增高,高振幅的α 波略为降低或不变,脑电波形出现了α 波的节律均等状态,故被称为节律均等相。

随着催眠程度的加深,脑电活动会减弱,α 波和β 波都降低,呈低小的脑电生物曲线,为小电活动相。在催眠很深的阶段,可出现频率为4 ~ 7Hz 的θ 慢波。在这一时期,言语暗示和直接刺激会引起催眠梦,使α 节律恢复和加强。

当被催眠者唤醒后,脑电图仍与催眠前一样,α 波和β 波都恢复了正常的节律。

脑电波的变化,成为人是否处于催眠状态及其深度的客观指标。

罗日诺夫的研究

罗日诺夫等人对被催眠者在催眠过程中,对言语刺激和直接刺激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发现存在着两条规律:其一,随着从较浅的催眠状态过渡到较深的催眠阶段,感应的选择性范围逐步缩小,被催眠者大脑中抑制过程的广度和强度逐步增加。其二,随着催眠程度的加深,言语作用的生理影响增加了,直接刺激的功能降低了。

随着催眠程度的加深,抑制的强度和广度逐渐增加。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随着催眠状态的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感应选择性的范围按顺序缩小。

另外,在催眠的阶段,当大脑半球皮层的主要细胞群还保持着正常水平的兴奋性时,言语刺激在大多数情况下引起的反应要比直接刺激小。进入嗜睡状态后,对言语作用的反应,大致等同于或略大于对直接刺激的反应。在催眠的第二阶段,对言语作用反应量的增大是反常相次数增多的结果,这就为相当弱的言语刺激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