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婚姻生活中的防御机制

这对人际关系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在人际交往中,你接触的不是人, 而是他们的防御机制。

你评判或喜欢他人的根据,就是人的防御机制,你用防御机制,对别人做出反应,对别人进行评价。更进一步来说,你对他人的了解只是通过他们的防御机制而来的。这样的机制包括看上去积极的行为,例如“友善”,这种品质可能会因为你高度敏感而失去它,这个品质不仅适用于你,当然还适用于你遇见的任何人。只有你自己才了解你自己。

我们能在吸引了我们注意力的人身上,找到自己的特质,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找寻能够给予我们自己渴望得到但难以得到的东西的人。我们需要让我们梦想成真,能与我们互补的人。

我们也将幻想投射到那个人身上,并将这种幻想注入我们自己的思想中,以满足我们的期待。满足我们的需要意味着对方也得到了满足,因为他们也想要有人互补。让对方高兴也意味着让自己高兴,哪怕只要我们心里有这种想法,这也就是理想型的互补。只要这种状态持续,他们就是我们的“完美伴侣”,是我们“身穿闪亮盔甲的骑士”,我们的“完美公主”或“更 好的另一半”。

但是,我们遇到了如下的状况:完美的王子与他的公主有同样的需求。我们没有获得预料中的互补,我们的期待变成了失望,我们的“形状”不再像之前那样贴合了。但我们仍然维持着这段关系,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在找的人,只不过我们有需求的时候,对方却不能满足。这会反过来 增加我们的挫败感:“我知道你明白了我的需要!你为什么不 满足我,给我想要的。你这个讨厌鬼……”现在,我们就进入了一种彼此不再那么神秘的、不再具有吸引力的关系机制之中。

正如你所了解的,这样双方除了侵犯彼此“边界”之外,没有什么“重要”的状况。

承担责任

如果坚持“边界”原则,我们就会认识到,这段关系和我们的配偶都没有问题。造成伤害的是对彼此的期待,因为我们没有把对彼此的期待表达出来,你的言行也就得不到对方的理解和认可,重要的是,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了伤害。

你不需要解除这段关系来避免以上“陷阱”,事实上, 如果你重新开始一段关系,很可能终也会遇到与上一段关系中同样的“陷阱”。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保持“边界”,你为你的幸福负责,我为我的幸福负责,就这么简单。困难之处可能在于,我们通常在彼此遍体鳞伤时,才认识到这个问题。

因此,好是由关系之外的其他人来提醒关系的当事人。 当有人就夫妻问题来进行心理咨询时,我就向他们解释这一机制,并建议双方一起来。双方来后,我再说明,问题不是对方的自我中心主义造成的,他们只需要朝修复关系的方向迈进一步即可。

虽然梦想和期待可能会让一段婚姻关系陷入危机,但只要双方能够为自己的情绪和幸福负责,这段关系就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好的办法是,重新界定上文图片中阴影部分的内容,让双方都能自由做自己、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确定“我”和“你”的个性“边界”,兴趣、利益和义务职责的“边界”, 这样做是不会错的。巩固关系的时候,以上这些都会得到重新界定。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夫妻双方意识到,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增加到他们的关系之中,维持也没有什么意义,就会导致关系 的解除(在个人、事业或其他关系中也是如此),但至少,他 们能够更理性地面对问题,而不会仅仅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当对方提出解除关系时,你可以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不同意,你就可以向对方提条件,来弥补这段关系解除给你带来的伤害。

婚姻关系和其他关系存在的问题

之前提到的吸引力法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我们认识一个人的时间越长,与他们的关系越亲近,他们就越明白什么样的行为能够伤害到我们。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言语和行为对我们伤害深,而他们这样做是有目的的(至少我们认为如此)。

我们认为,受伤之后有权进行反击,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情绪上的。但这是可以理解的行为,不是吗?可能是可以理解,但是值得吗?显然不值得。有必要吗?完全没有。这个答案显然也是由边界和“边界焦点”的概念决定的。

因为没有人能让你生气或受挫,因此指责他人是没用的。 我们为什么要指责他人呢?难道这是多年形成的习惯?还是因 为责怪他人比弄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受伤要有用?质问自己的爱 人的言行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有什么用?

如果对自己诚实,那么我们都要承认,经常发脾气、大喊大叫的行为很幼稚。如果别人说我们经常做幼稚的行为,这就很难以接受。那么,我们怎么总会做出像孩子一样的行为反应呢?

答案就是:几乎每个人受到伤害时,都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在遇到情感危机时,情绪上更不理性。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是理性的,只有在我们的脆弱之处被暴露出来,受到了打击时, 我们才会处于不理性的境地。那时候,我们才会做出不受理智而是受情绪主导的行为反应,而别人称之为幼稚。

当我们感受到情绪时,请记得一定要想到,这是“能量”。我们积蓄能量是为了防御时再释放能量,就像蒸汽机积蓄压力不是为了积蓄蒸汽,而是为了发动机器一样。产出蒸汽只是通 往结果的方式,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也是如此。

这个过程并不令人愉快,因为它与危险有关。我们虽然需要做好准备,但也希望危险能够快点结束,这样我们就能再次变得轻松起来。尖叫、砸墙、狠狠地关门,将收音机音量调大 干扰邻居,大声咒骂等行为,都能帮助我们释放超额的肾上腺素。如果不是为了某物、某人,或某段关系受损而报复他人,那么这个过程就能够完全发挥应有的功效。因此,错误的不是 这种行为,而是产生这种行为的环境。

这也是某些独居的人不会因为发泄了愤怒而感到抑郁的理由。这并不是说,独居的人就不会经历抑郁和沮丧。他们只做他们想要做的事,他们发泄情绪,没有问题,因为不会有人来为此抱怨或感到受伤。

冲突,是因为至少两人共享一段情绪经历而产生的。不同的人可能遇到同样的事件,然而产生的情绪却不完全相同。我多能够在遇到同样的事后,才想到你可能有的感受,因为你的感受都是根据你之前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对你的意义和让你产生的情绪而产生的。这些也决定了你会说的话、所做出的反应以及你对他人的期待。

 

 

下面的图示则展示了我们所得到的:

 

 

 

如上图所示,向右的箭头和向左的箭头本质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能会争论到我们中的一个脸色变绿(不要挑剔颜色,也 很可能是紫色)为止,也可能会尊重他们的经历给他们造成的 影响,不与对方争论。究竟情况会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对彼此尊重的程度。

这里提供一系列我们对他人,尤其是爱的人有非常强烈的反应的理由。如前所述,初次受伤的经历发生在幼童时期, 这时候,我们只能以孩子的心态去面对并接受事物。由此而产 生的保护机制,是由小孩子简单的心理处事能力决定的。进入成人期后,人还会携带着这些婴孩时期的防御机制,面对伤害做出的反应与孩童时代受伤时的反应一样,因此人就容易做出 冲动的反应。

虽然我们是成人了,但我们遇到另一个人,总要先花时间了解对方,之后才会放下戒备,这样,我们就容易受到以前所经受过的类似伤害。并且,我们的情绪大脑也是这样幼稚,这 也是我称主管情绪的大脑为“孩子大脑”的理由,它本来就不是我们用于思考和成长的工具。

我们所爱的人说话,我们就认真听着——以防有潜在的威胁。我们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保护越多,我们就越无须警惕。监护人将孩子保护得越好,他就越脆弱,长大之后也越容易将根本产生不了威胁的事件当作威胁。

任何被视作批评的评判,都有可能穿过“边界”,诱发我们的警报反应,然后产生势能,导致谴责、反击,让我们的关 系更加复杂。

“边界”能够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理解这些冲突产生的根本理由,能让你先辨明哪些问题不是你的,即便对方一直声称是你的问题。就像一件不想要的礼物一样,你可以把问题推回去。

“边界”还能让我们将特定的问题“圈起来”,这样我们 就不会一有机会就提及,而且这还意味着,你不用总是面对相 同的问题。使用了“边界”,我们就不用在圈圈里转到头晕眼花。

人际冲突的组成

这可能是我们应用“边界”方法时有争议的部分了。当然, 这也是“边界”模型有用的时候。一部电影,情节不跌宕起伏,没有戏剧化的剧情联系,没有让主角两难的戏码,那就不配提名奥斯卡。事实上,你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电影让人觉得乏味。

电影吸引人的是其复杂多变的剧情。不同人的利益相互碰撞,遇到机遇的同时要承担风险,主角需要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做出抉择,这样的电影才吸引人,生活也是如此。生活的剧情越复杂,我们的参与度就越高,产生的情绪能量就越多,随之而来的还有既定的利益。我们提出建议时,是希望甚至期待得到他人的认同,甚至期待他们照做。但是,如果我们不关 心他人的认同又会怎样?它也不会造成什么问题,不是吗?

与他人相爱就意味着对方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很在乎他们的现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他们的失败也会让我们深感受伤,因为我们不仅为他们的失败感 到遗憾,我们也会为他们的感受而感到遗憾——这是双重的打击。我们不仅担心他们所担心的事,还担心他们。

我们所爱的人自然也是我们想要去爱的人。这种爱是我们相互交流的产物,也是让我们得到自我满足的需要。我们所考虑的主题就是我们要幸福。“我会让你的余生幸福”,这只意 味着满足了我认为的你的需要。因为我不可能知道某个特定时刻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将自己的感受代入到你身上,认为你会需要什么,因此,也认为我所想到的事物能让你幸福快乐。

结果,当我为你做了什么事时,我期待着你会跟我一样,为我给你做了这么棒的事情而感到满足——无论如何我是这样想的。就像在本书的开始,詹姆斯送的那束花一样。我希望你现在能明白,为什么事情没有按他预期的那样发展。

你现在能明白,你对我有多重要了吧?你做出的反应对我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做出行为的理由——我希望,我的行为能让你和我都感到满意。

这是你所爱的人对你的感受有如此重要的影响的理由之一。情感投入得越多,你就越可能失败。这与金融投资有一定 的相似性,因为它们都涉及风险,而这也是我们古老的“小” 大脑所主管的。这部分大脑还不够成熟,不能考虑投资的质量、目的和性质。当所有的信息都进入大脑皮层进行重新评估时,大脑才会考虑到这些。显然,我们收获或失去的越多,我们的 情绪敏感度就越高,这种敏感度指的是我们感觉受到了侵犯、伤害、攻击,或者我们的需求被人忽略了。

我们对配偶的承诺和感受都不确定,这样的状况通常会引起争吵、误解,并终变成其中一方沉默着接受现状,那些曾经深爱的伴侣可能还会大吵大闹着离婚。我们怎么才能避免这种状况呢?

显然,我们无法找到适用所有问题的统一答案,我也不打算给出什么答案,但我可以给你良好的建议。首先,要确保沟 通渠道畅通。经受失望时,我们所担心的威胁似乎真的要来了,

双方一直僵持不下,理智地进行沟通也似乎越来越难了。我们担心会失去太多,于是决定挽回局面:发起攻击,并试图找到 答案,与此同时,还要不显露太多弱点以自保。这种交流——如果还能称之为交流的话——就会变成吵闹,我们的语气就会尖酸刻薄,态度很不友好,直到双方都冷漠无言。结果就会陷入僵局,或者“家庭纷争”,虽然双方可能都沉默着,什么也 不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更有挫败感而没有继续下去的决心。因为我们越争论,就变得越脆弱,“如果我这次输了,那我就出局了”,大脑中的杏仁体提醒着我们,它无法分辨我们面对的是敌还是友。受到袭击的时候,它无法分辨出是不是友好的行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次必输的战斗,因为这时候,赢即是输。但是,我们该怎样阻止局势恶化呢?

首先就要避免这种局势的发生。“好吧,谢谢你说得这么明白,”我能想到,你一定会这样问,“但究竟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