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朴素的精力核心算法
    运动员是一个对表现要求很严格的群体,因为他们在不断地挑战人类的极限,所以从运动到饮食、从休息到心态,都需要进行严格且科学化的管理,才能保证持续旺盛的精力。
    例如运动,专门研究分解动作的专家们会从人体力学的角度限度地优化减少阻力,提高动作效率,延长耐力值。尼可拉斯•罗曼诺夫(Nicholas Romanov)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运动并不是用蛮力,而是借助重力。例如骑自行车时,腿部只是支撑点而不是发力点,发力靠的是身体重心的左右位移,用重力带动双腿轮流下踩踏板,自然向前移动(具体动作详见下图),这种方式相比传统的腿部发力来说,更加省力、高效,所以,我们也会发现现在的自行车运动员的腿部比之前的细了很多,就是因为改变了发力方式,而这种方式更加节省体力,可以让运动员骑得更快更远,精力使用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例如饮食,每一位美国运动员都会配备一个专业营养师,什么时候燃脂、什么时候燃糖、饮食中蛋白质含量多少、每天减少还是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都有测量依据,不是一句低碳高蛋白饮食这么简单。
    再如休息,康复训练师也是运动员团队的标配,快速恢复状态始终是运动员群体的专业需求。流行一时的筋膜按摩和近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访谈中随手拿出的泡沫轴,都是早应用于运动员恢复的器械。
    由此可见,精力管理不是通过某项单一行为来实现的,而是由各部分因素组成的系统来完成管理的。回到我们普通人身上,精力管理的具体方法,是由以下四个维度组成的:
    一、运动管理,找到身体的舒适区,让精力蓄水池时刻保持流动状态,让精力系统保持良性、高效运转,为精力赋能。
    在这一维度中,通过分析摄氧量、心率、疲劳指数、压力程度指标来规划适合你的个性化运动方案,不再以“勤学苦练”、出汗多少为尺度来衡量运动的效果,确保精力在运动中生发而不是无谓地耗散。
    二、饮食管理,为精力转化系统提供燃料,是基础的精力管理方式。
    饮食管理可以分为很多层面,例如分清优质饮食和劣质饮食,分清好的搭配和错误的搭配,分清自己具体需要的饮食量是多少。这些层面上的管理都做好,才算得上是指向精力管理的饮食管理。
    三、休息管理,激活身体的复原机制,找准身体的精力潮汐。
    会休息才会工作,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休息 工作。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休息就是睡觉、娱乐,但事实上休息分为主动休息和被动休息。休息好了,对精力的改善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可以将精力系统保养得更好,让专注力、体力、意志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心态管理,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我的精力该用于哪些方面?什么在损耗我的精力?我想掌控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想明白了这些问题,已有精力无论多少即可化零为整。使用精力时,也会更加专注,能够快速找到突破口,减少无谓的耗散。
    这四个维度,每一个都很重要。
    这四个维度应该是一个齐驱并进的过程。
    我们追求的不是快走到一个状态值,而是逐步提升并保持高点。
    我们要的不仅是走到高点,而且还要轻松舒适地达到。
    来吧,一起进入精力充沛的人生。
    心肺功能决定一切
    在我们过去的认知中,如果把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柔韧度、心肺功能这五项身体要素按照重要性排列,通常会把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排在前三的位置,然而,正确的顺序是这样的:
    1.心肺功能
    2.身体成分组成
    3.柔韧度
    4.肌肉耐力
    5.肌肉力量
    这个排序是不是和你之前的认知不一样?跟随健身教练运动时,大多数健身教练都会说(之前我也是这么说的),只要练出肌肉,身体就会健康,要想少生病、增加新陈代谢,全得依赖肌肉。可为什么在这个排序中,反而是心肺功能位于位呢?
    心脏和肌肉就像发动机和零部件的关系,如果心脏这个发动机出现了问题,再好的肌肉零部件都无法工作。
    我以前一直以为贵的康复是关节部位的康复,到了美国后才发现,贵的康复是心血管系统的康复。
    这是为什么?后来才想明白,心血管疾病排在所有致命疾病的首位,这就是一扇生死之门,掌控生死的系统当然是重要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竟然一直没有想通。
    2003年,日本做过一项大规模的疾病筛查,数据结果显示,慢性病和心肺系统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肺功能较好的人群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概率明显低于心肺功能较差的人群。
    可见心肺功能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程度,此外,心肺功能还左右着危急时刻的治疗优先权。
    一位好朋友的奶奶80多岁,不小心摔倒了,经诊断是髋关节骨折,要去医院做手术。手术排期时,朋友的奶奶被安排在一位70多岁爷爷的后面。可是后来,朋友的奶奶反而先做了手术。一打听,原来那位爷爷的心肺、血压等各项测试指标都不合格,很容易在手术中出现脑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等意外,术后还可能引起非常麻烦的内科病,甚至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而朋友的奶奶术前检查的各项指标都不错,所以优先做了手术。
    说完排名的心肺功能,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四项身体要素:
    第二项是身体成分组成。这个成分组成包括身体中的脂肪成分和非脂肪成分(肌肉、骨骼、水分和其他脏器等)两部分。把身体重量和体内的脂肪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明显减轻心血管系统的压力,否则就像小马拉大车,会非常费力,甚至根本拉不动。
    第三项是柔韧度。在日常生活中,后背痒时能不能把手伸到痒处挠一挠,手臂能不能抬起来拿东西,走路遇到坑时能不能把腿抬得足够高迈过去,这些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需要柔韧度的场景,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第四项是肌肉耐力。走路时背着包、拎着东西,或抱着小孩,都靠肌肉耐力来完成。像抱小孩这个举动,重点是抱多长时间,而不是能不能抱得起来,这考验的都是肌肉耐力。
    第五项也是后一项,是肌肉力量。比如上举的肩关节力量训练方式,确实会让肩膀的线条变得漂亮,但我们平时用到上举动作的机会并不多,可能只有在飞机或者火车上,需要把行李举过头顶放到行李架上时才用得到。
    所以肌肉力量训练不应该被列为运动健身的首要事项,而心肺功能的训练才是重要的。提升心肺功能有一举多得的效果,它不单单有利于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对其他四项身体要素都有好处。比如锻炼心肺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减少身体脂肪、提高身体的柔韧度、提升肌肉耐力和加强肌肉力量。
    断食7天,脂肪也减不掉1公斤
    总有人觉得瘦身就是少吃几顿饭,更的是有人问我,辟谷这种几天不吃饭的方法对于减肥有没有帮助?
    日本有位男性把自己当作试验品,进行了一次断食试验,即7天内只喝水,不吃任何东西。试验开始前,他的体重是64kg,7天结束后体重是56.35kg,整整减少了7.65kg。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腹部和肋骨的变化非常明显,毋庸置疑是变瘦了。
    但具体的测试结果很打脸,减少的7.65kg里只有不到1kg的脂肪。看到这个数据,估计很多人都产生了怀疑。脂肪真的只有这么少?那减少的其他的6.65kg是什么呢?别着急,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正常进食的情况下,我们体内的肝脏和肌肉里会储存充足的糖分。断食时,由于没有食物提供的糖分,身体就会优先消耗体内存储的糖分。
    人体内储存糖分的方式是把糖和水混合在一起,1g糖需要混合3g水。同样,消耗的时候也是每消耗1g糖就要排出3g水。
    普通人的体内大约存有400g糖分。在断食的天,身体会把这部分糖分全部消耗完,同时排出大约1200g水分,糖和水加起来一共大约1.6kg,这就是减少的体重数。
    所以,我们发现断食的天减重多,有效果。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不吃主食、不吃糖就会瘦得快的原因。
    断食第二天,人体内的糖分已经消耗完,大部分人会认为应该开始消耗脂肪了。但事实上,消耗多的不是脂肪,而是宝贵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消耗占第二天总消耗量的80%。
    这是因为人体耗能多的部分是大脑,而大脑只能依靠葡萄糖来供能。当天糖分全部消耗后,为了继续给大脑提供葡萄糖,人体只能从其他地方转化葡萄糖。考虑到脂肪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比较复杂,身体就优先选择了简单易行的方式——用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为大脑供能。
    人体每消耗1g蛋白质,同步消耗约0.7g水分,体重就会减少1.7g。和消耗1g糖可减少4g体重比起来,数值减少了1倍。
    除去80%的蛋白质,另外20%的脂肪的消耗方式是:人体每消耗1g脂肪,排出0.3g水分。
    所以,断食第二天大约消耗160g蛋白质、20g脂肪和120g水分,总计体重减少300g左右,体重减少的数值明显下降。
    之后的每一天,随着身体里的蛋白质越来越少,蛋白质的消耗量逐渐减少,脂肪的消耗量越来越多。
    直到第七天,身体大约消耗50g蛋白质和50g脂肪。
    所以,为时7天的断食减肥,脂肪的总消耗不到1kg,其他的消耗还有400g左右的糖分和200g左右的蛋白质。剩下的,全是水分。
    也就是说,痛苦煎熬过来的7天减掉的大多是水分,还有糖分和宝贵的蛋白质,只减少了不到1kg的脂肪。当然,7天之后脂肪的消耗会越来越多,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而且长期断食带来的可能更多是免疫力和精力的严重下降。
    可见,断食瘦身的方法不可取。
    不可否认,快的瘦身方法肯定是不吃饭加上高强度训练,先不说过程痛苦不痛苦,这种做法本身是有生命危险的。
    2016年,在北京某家健身房,一个女孩在连续几天节食的情况下,又连续上了2节私教课。后倒在地上,抢救无效遗憾离世。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为了保证给大脑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能量,人体里的糖分需要均衡地保持在400g左右。挨了一天饿,甩掉400g糖分和1200g水分,体重减少了1.6kg,的确很有成就感。可是,第二天一吃饭,甩掉的糖分和水分就补回来了,白白饿了一天。
    从以上数据来看,一个人即使一周不吃饭,也就是这样的减肥结果,脂肪减少了不到1kg。而且人不可能一直坚持断食,在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会很快反弹。这种得不偿失的方法,是不是可以抛之脑后了?
    需要克制坚持=必然半途而废
    要想管理好精力,做好心态管理还不够,因为知易,行难。
    懂得很多道理,遇到事情时还是会打退堂鼓,应该怎么办?
    很多人可能都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是“半途而废”?思来想去,原因通常都会归结为不够坚持、不够努力。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毅力和坚持都是伪概念,我也曾用这些概念来要求自己,但后来我主动从自己的词典里删除了这些词汇,为什么?
    因为我意识到,如果一件事需要强制自己去坚持,说明自己根本不情愿做,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在这种心态下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
    我自己半途而废的学习经历就能说明这一点。
    初中时我一直是班上英语成绩差的,老师发试卷时总是按照从高分到低分公布的顺序,每次我都是后一个领试卷。记得老师还送我一句话,让我羞愧难当:身高所以排队的时候站在后,没想到领成绩也在后。受了这个刺激后,我打算好好学习英语,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不能再让老师“羞辱”我了。于是,我就开始努力、开始坚持,结果没两天就放弃了,因为我发现去北京的体育学校上学,靠的不是英语成绩,还是直接转学更能解决我的困境。
    所以说,如果一件事你觉得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才行,那这件事儿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内心不愿意做的事情,怎么可能靠意志力做好,又怎么可能靠每天说服自己来做成。
    想通了这个道理,我不再用“坚持”两个字来要求自己和学员,而是先从心理上解决根源问题,找到做好这件事的真正动力,于是我总结了不需要坚持就能做好事情的三个动力管理技巧:
    ,在做事前,先为这件事赋予重大意义;
    第二,思考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第三,为减少个人随意性,通过团体互相监督、鼓励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