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心理学与社交技巧]

与朋友争执,是一场“只输不赢”的比拼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战争”,你永远不会赢,那就是和朋友的“争执”。这句话道出了维系友谊的基本准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与朋友发生争执,那是一场“只输不赢”的比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肯定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些事情,两位好朋友为了不相干的一件小事而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发展到口角相加,断绝彼此之间的来往。从每个人深层的潜意识来看,每个人爱的人是自己,相信的也是自己,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如果人们都从这个意识出发,只会引起与别人无谓的争论。当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争论时,十有八九的争论是没有结果的。所以,不要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失去友谊。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卡耐基担任罗斯福先生的私人经纪人。有一天晚上他参加了一个为推崇罗斯福而举行的宴会。宴会中,坐在卡耐基右面的先生讲了一个幽默的故事,并引用了一个成语,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位健谈的先生提到,他所引证的这句话出自《圣经》。他错了。卡耐基很肯定地知道此语的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自我,卡耐基当场纠正了他。那位先生立即予以回击,反唇相讥道:“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

此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也在场。他研读莎翁的作品已多年了。于是他们同意向他请教。葛孟听了问题后,突然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下,然后对卡耐基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气哼哼地对法兰克说:“法兰克,你明知道那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

“是的,当然。”他回答道,“《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呢?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点面子呢?他并没有征询你的意见嘛。你应该永远避免跟人家抬杠。真正赢得优势、取得胜利的方法绝不是这种争论,这样的驳论有时能获得优越感,但是却永远得不到人家的好感。”

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喜欢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即使面对的是好朋友。那么为什么有一些人总是喜欢争论?因为他们要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虚荣心。一般来说,争论的目的是想给自己争面子,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不,争论不仅不能给自己争来面子,还会使得对方丢了面子,因而怨恨自己。

曾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威廉•麦肯铎,以他多年政治生涯获得的经验,总结出这样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争论不可能赢得朋友的好感,更无法获得朋友的支持。

富兰克林年轻时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在那时候,他觉得“有理树”总种在自己的家门前。这样,他也就常常在不经意间打击着每一位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始终没办法跟别人友好相处,从而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朋友。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给了他尖刻的训斥,这才使他有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过来。他决心立即改弦易辙,摈弃先前傲慢武断、喜欢争执的毛病。

“我立下一条规矩,”富兰克林说,“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准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许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措辞太肯定。我不说‘当然’‘无疑’等,而改用‘我想’‘我假设’‘我想象’或者‘目前我看来是如此’这些语言。当别人陈述一件我不以为然的事时,我决不立刻反驳,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件事上,看来好像稍有不妥等。”

他刚开始做这种改变时,确实觉得跟他的本性相冲突,但久而久之就越变越容易,成为他的习惯了。富兰克林说:“我很快就领会到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他人接受,更减少了一些冲突。”

强词雄辩,或许能使你获得表面的胜利,但却使你同时失去了朋友的好感。

事实上,你在大多数时候,也并不能确定你所持的观点就是对的,而纯粹就是为了好胜而争论。即便你确定自己是对的,也不要试图去让朋友接受你的观点,因为你没有让朋友心服口服的能力。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当你的观点与朋友的想法发生冲突的时候,还是闭上你的嘴巴,停止争论吧,否则你会得不偿失。

当然了,在现实交际中,当你与朋友发生分歧时,应如何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