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导言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的题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的演讲中指出: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和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主办:《中国和学年鉴》2015年专辑,青岛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在这里,习近平将和平、和睦、和谐定义为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15点概括中有4点主要出自《周易》:第三点“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第六点“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第十四点“关于中和、泰和”的思想,第十五点“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讲话中还说:这些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这句话中的“尊时守位”“开物成务”也来自《周易》。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有5次涉及《易经》的《乾》卦、《坤》卦、《泰》卦、《屯》卦、《鼎》卦和《易传》。由此可见,《周易》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的核心,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周易》的《乾》卦、《坤》卦、《屯》卦及其《大象》辞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特质。

《易经》的《乾》卦及《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刚健特质;《易经》的《坤》卦及《大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特质;《易经》的《屯》卦及《大象》辞“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特质。

2015年4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李克强与文史馆员谈文论道》的文章,记叙了李克强总理的看法:包括《易经》里面说“厚德载物”,我们现在的解释是说,要用仁厚之心待人接物。但其实你看《易经》里面的原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其实包含着一种“大同”思想。王弼在《易经集注》里面说:“地形不顺,地势顺。”地上有山山水水,人间有三教九流,怎么对待?还是对所有人尽可能地“厚德载物”。这个见解十分精辟。“厚德载物”的厚德就是要厚道,要包容。

《易经》的《乾》卦代表天,《坤》卦象征地。地,代表万物之母,宽厚而包容。这句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周易》提倡人应当效法广袤大地有容乃大的宽厚包容、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精神。这句话讲的宽容精神,就内在地包涵了“和”的内涵、“和”的理念,是主张“和”,重视“和”的。

那么,什么是“和谐”呢?和谐,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协调共进的良好状态。从哲理上讲,“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注重和谐,即“贵和”。

北京故宫在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有三大殿以“和”命名: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是的和谐,“中和”是阴阳相互协调产生的和谐,“保和”就是有不和谐的时候,进行一种管理协调使它和谐。

除此以外,北京以“和”命名的还有永和宫、体和殿、太和门等建筑以及颐和园、雍和宫等名胜。这些名称体现了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和”观念的重视。

《周易》的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宝库。那么,《周易》的人和之道是什么呢?所谓人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调适的行为状态。《周易》的《家人·彖》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天下定矣。意思是说,父亲按父亲应有的样子去做,儿子按儿子应有的样子去做,兄按兄应有的样子去做,弟按弟应有的样子去做,丈夫按丈夫应有的样子去做,妻子按妻子应有的样子去做,立家之道就能端正。家道端正了,天下也就安定了。这应该是《周易》人和之道的总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