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人文修养

在我的高中自助餐食堂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不管这个东西你是否爱吃,是否真的能吃下两个或三个,每次去拿的时候,只能拿一个,这样才能让后来的人也都有机会分享,而且减少吃不下浪费的可能。想拿第二个,就得先吃完自己盘子里的,再过去看看是否还有。在美国,我懂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这世界上对你好并不是任何人的责任。别人对你好,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在行为上都是一种付出,既然人家付出了,用一句谢谢为回馈便是理所当然的。


餐厅贴出来的感谢信

 

我发现身边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不少人对陌生人尚能说得出谢谢、对不起、我爱你,面对至亲至爱的人时却怎么都说不出口。我问过好几个同学为什么不跟爸妈好好说话,不管说什么总是冷冰冰的,有时候甚至像在吵架,出乎意料,他们不约而同地给了我一样的答案:跟爸妈那么客气、那么暧昧会显得很矫情、很腻味。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他们默认了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之事,同样的事,如果换成是我为他们做,相信他们会很自然地说一句谢谢。可是什么时候该说谢谢,应该取决于事情本身而不是谁来做,不是吗?

美国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大杂烩,在这里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文化。我所读的高中有400余学生,其中国际生将近100人,来自十余个国家。我所在的大学本科有7500左右的学生,其中国际生约占20%,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再加上教职员工也有许多不同族裔,校园的文化多元性就十分显著了。高中年的感恩节,我住在一位美国同学家,她们是虔诚的基督徒,晚饭前要手拉手祷告,感谢主赐予丰盛的晚餐和安乐的生活。那是我次亲密接触基督教的礼仪,感觉很新奇,我跟着一起做了祷告。去年实习的时候,同办公室的一位姐姐也是基督徒,我就自然地等她祷告后再动筷子。亲身体验过之后,我们会对一个行为抑或是一个信仰更加理解也更加尊敬,往深处说,是包容心和同理心提高了。回到之前关于教养如何提高的问题上,我觉得是靠日常生活的熏陶和学校系统的教育,靠时间和经历的沉淀。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表面上看到的修养,深层蕴含着人文素养。换而言之,修养不是装的,不是动作的训练,而是内在人文素养的行为化显现。

 

 

因为注重培养人文素养,美国学校从制度上“逼迫”大家必须接受人文熏陶。在西储高中,英语是全年级统一的必修课,学生每一年都得读一部莎士比亚的剧作;所有学生至少要上三年历史课,后一年可以选择AP(先修课程)美国或者欧洲历史或者国际政治;想要毕业,还必须上至少两节艺术课。艺术课的选择范围就大了,包括唱歌、跳舞、画画、陶艺、木匠、石膏、雕塑、摄影等。不过,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戏剧课。在课堂上,我们进行有道具存在却无实物的表演,解放了天性,放开了自我,从此变得大大方方的,不再扭捏。这对之后的公共演讲或是出席交际场合有极大的帮助。我所在的Emory University[1](埃默里大学)作为一所格外强调多元化和人文素养的大学,对这方面更是重视。必修课的通识课包括两门科学课和六门人文类的课程:外语、英语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宗教、政治等,每门课都有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程度供学生自由“抢购”,可选范围广泛多样。这些以讨论和阅读为主的课程不断地刺激学生们思考,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人性。埃默里大学的通识课安排了两年,其他学校至少也安排一年。美国的高中没有文理科之分,连班级都没有,学生们选哪门课就到哪个老师的教室去听。美国的本科教育也不提倡太专业化,而是更偏重于通识,便于跨学科学习,也便于新学科的诞生。如此,才会有许多基础扎实的通才出现,才会有乔布斯这样既是理工男又是艺术家的完美追求者,才会有毕业于各种专业的标新立异的好莱坞电影跟美剧编剧 。我在高中和大学时分别与多位老师讨论过专业选择的话题,他们一致认为不必那么早确定,多参加不同的活动,多尝试不同的课程,去挖掘自己的天赋和爱好,发现后自然会热情地投入。

在美国,注重培养人文素质还可以从教育理念中体现出来。我大一的时候上了一节哲学课,主题是“文明是什么”,教授从古希腊哲学家讲到德国、法国当代哲学家。一学期的课下来,彻彻底底改变了我对教育和文理学院的看法。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learning(学习)跟training(培训)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两个概念。learning是修身养性,而training只是掌握技能,得以生存。所以,文理学院的存在是教你如何学习,提高个人内涵和素质;而职业学院,比如商学院、法学院等,则是教你一项赖以为生的技能。想要掌握技能,只要背下流程、熟悉技巧即可,而学习却是人生的课题。正如中国古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因此,真正懂得如何思考、如何不断地思考,是美国教育的宗旨。也正是因为这样,美国的学校里很少有标准答案,老师们鼓励创新,支持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记得以前在国内做语文阅读理解,我始终不懂为什么我的答案总是要被扣个0.5分或1分,却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错了;到了美国,不同的理解方式在老师同学那里却变成了独具一格、新鲜新颖的方式,常常给他们带来惊喜。

英文课堂上的讨论超越了对写作手法与文学价值的研究,而是着重探讨作品背后所隐含的人性。以前读一本Stephen King(史蒂芬·金)的书叫《迷雾》,美国军队因为研究新科技而不小心打开了一条未知生物进入地球的通道,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一座小镇,当居民陆陆续续到镇上的超市购物补给时,却被迷雾和迷雾中未知生物的袭击困在了超市里。故事从一个五六岁孩子爸爸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这些被困在超市中的人几天的心路历程和恩恩怨怨,终爸爸带着孩子和几个朋友逃出超市里的杀戮,却发现回家寻找妻子的路已无法前行,无奈只能驾车一路向南,希望离开迷雾区域。小说给读者留了想象的空间,结尾定格在了一辆被淹没在迷雾中而油却将燃尽的车。2007,Frank Darabont(弗兰克·德拉邦特)导演将此故事拍成了一部恐怖电影,并在结尾加入了自己更震撼人心的改编——主人公经过家里看到深爱的妻子被厚厚的蜘蛛丝缠绕在墙上已经死去,只好驾车继续前行,向南开出没多久后,车子没油了,一车人陷入绝望,决定自杀以求解脱。主人公用手枪中的后四颗子弹射杀了自己的儿子和朋友,然后自己下车准备成为怪物的食物,这时,他发现迷雾中隐隐约约过来一辆大卡车,车上是被解救出来的之前被困在超市里的人。渐渐地,迷雾淡去,男主跪在地上说了一句: “They just died! For what?!”我那次的作业对比了电影与原著的区别,尝试着回答了男主的问题:“For life!”人活着不只是为了活着,当生命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元素被一点一点剥夺去,活着无异于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他们选择死去,是因为想保全生命完整的价值:爱,希望和尊严。这个回答让老师非常震惊,他以前有过很多学生对原著和电影进行了对比,却从来没有人从这个角度给出这么悖论的回答,更没有人如此定义过生命。

在美国这么多年,我对人性的思考深入了许多,对事物的看法深刻了许多,因此不再执着于小事或表象,气度宽了,心大了……

 

为什么不能只当学霸

在美国,每节课、每次发言、每次作业、每次小测验,连同期中考、期末考,都会计分纳入公式,从而累计出每个学期、每门课的GPA和总GPA,直至毕业。要保持令人满意的GPA不容易,更难的是,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不仅看成绩,还看重很多其他因素。比如申请作文的质量,这个质量就直接跟亲身经历的多少、内心感触的深浅挂钩了;再比如志愿者服务的内容与时间长短,为此有不少美国高中要求学生必须志愿服务一定小时以上才能毕业。所以,在中学时期,学生们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到了大学,时间管理能力更为重要。美国的人力资源部门十分看重GPA,可这仅仅是考核学生的一部分,GPA高,说明学习能力强,但是职场上看重的不只是学习能力,还有人际交往能力,语言交流与写作能力,抗压能力,组织能力,说服能力等,所以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要有足够多的社团活动和体育项目的活动记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为招聘官描绘出一个完整生动的人,而不是停留在纸上的成绩。可以说,之前说的“三选二”的选题显而易见是三者缺一不可的,但是如何做到三者兼顾,就要看大家怎么平衡选题和分配时间了。小到日常生活、出行旅游,大到申学考试、求职应聘,都需要提前计划、统筹安排,时间管理能力就是在这样的磨练中不断得到提升的。

我在进入埃默里大学商学院时做过Capstone Assessment(顶点测试)的测试,测试的是综合处理事物的能力。被测试者的角色是一位副经理,而主管经理突然有急事,于是他把手头所有的事情都丢给副经理来处理了,包括阅读资料,召开三个会议给领导汇报目前的工作业绩,讨论公司未来的战略方案,招聘三位员工,同时还要回复七八封邮件。会议时间是定好了的,被测试者随机分组,随机分配时间,也就是说,有些同学可能被分到的时刻表是三个连在一起的会议,中间完全没有准备时间;有些同学可能一开始就要开一个会;还有些同学可能幸运一点,每个会议之间间隔了一小会,但如果把时间全用来准备会议,那就无法完成所有邮件的回复。整场测试只有两个小时,任务的设置就是完不成的,于是对时间的管理能力和判断事情轻重缓急、优先排序的能力就尤为重要。我对那次测试印象极其深刻,因为我从来没有过如此被时间赶着走的感觉,在测试中,没有一件事情是真的准备好了才去应对的,也没有一件事情的结果是理想的。

毕业时也有一个类似的测试。被测试者的角色是一个刚刚入职的实习生,当天需要完成的事情包括:填写所有的手续表,完成入职测试,寻找到自己的小组,协调小组成员的时间并回复领导约饭的邮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为公司的一件产品拍摄一个宣传广告。测试总时长为一个小时,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所有任务的一个测试,其间还有测试方故意的打扰,比如说今天是公司一位高层的生日,需要来一起庆祝一下唱首生日歌……

虽然当时觉得这样的测试戏剧化了些,但这个测试却非常准确且非常有效得让我们体会到了时间管理能力跟优先排序能力的重要性。工作以后回想这些体验深刻的测试时,我十分钦佩商学院老师对我们进行提前训练,而且模拟得那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