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本书是在文华学院十多年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实践基础上撰写而成。经过探索,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其一,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其二,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三个关键点(潜能、立志、空间),三类学生(学术型、能力型、潜力型),“三个一”工程(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其三,个性化教育路径——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自主学习。个性化教育体系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开放的心态和合适的招数。

第1,要有坚定的信念。

个性化教育开展之初,老师们提出,文华学院进行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责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宗”和“本”。立德树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举措。文华学院采用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个性化教育方式,这是文华人的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这种境界、精神,来自于对个性化教育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坚定的信念。

立德树人,必须走个性化教育之路。这是因为:

首先,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身,任何教育都要回到个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每个人成长的问题,终只能由自己解决。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个体差异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个性化教育中,需要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展现自己的长处。这些优势、长处在学生中可以相互影响,共生共长,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创新创业需要个性化教育。因为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恰恰是创新精神的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对于大学生而言,教育机会公平主要是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个性化教育正是将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地赋予了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其次,个性化教育体现了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变革、发展的要求。例如,互联网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互联网大的特点是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全球性。美国国家工程院提出工程科学面临的十四大挑战,其中第十三项挑战是“提升个性化学习”。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为个性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个性化教育,重视个性原则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趋势。1999年,澳大利亚发布的《21世纪关于学校教育国家目标的阿德莱德宣言》提出:在21世纪的国家教育目标中被称为个性化学习议程的关键因素,包括终身学习,加强学校作为学习社区,运用新技术,重视信息和交流技术。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就推出了“定制个性化服务”的概念,到2004年,英国政府正式在教育政策框架内支持个性化学习。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报告明确指出,打破教育事业中的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等弊病,确立重视个性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后,个性化教育符合我国国情要求。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开展了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深化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根本是提升教育质量。个性化教育正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个性化教育立足“生本”教育,基于和谐教育,突出自我教育,体现渗透式教育。我们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扎实、深入开展个性化教育。

第二,要有开放的心态。

个性化教育,古已有之,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但是,针对现代大学生,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需要探索、研究、创造。创造,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凭个人意志,而是要动员全校师生,围绕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创造,达到共同发展。这种创造必须是开放式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首先,读书学习。个性化教育中的创造,要有理论武装,因而我们在全校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重点阅读经典名著,学习教育理论。这种学习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一段时期里,向师生推荐一本书,共同阅读,如我们读了《论语》、《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教育的目的》(怀特海)、《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克·帕尔默)等。同时,老师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通过读书学习,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开阔了视野。

其次,请教育大家、名家来校指导。十多年来,我们陆续请潘懋元、顾明远、叶澜、张岂之、周远清、王英杰、钟秉林、瞿振元、丁钢、郭文安、张楚廷、王义遒、陈学飞、邬大光、刘海峰、周洪宇、眭依凡、张应强、卢晓中、赵炬明、史静寰、靳王乐、扈中平、胡建华、周川、李政涛、冯建军、刘铁芳、龚放、陈昌贵、别敦荣、周光礼、顾建民、陈鹏、李延保、黄达人、朱玉泉、王乘、孙霄兵、许涛、刘凤泰、等来校指导,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给我们以极大启示和鼓励。邀请部分两院院士来校指导,他们是杨叔子、黄旭华、李培根、樊明武、丁烈云、罗俊、李德仁、潘垣、宁津生、崔崑、熊有伦、叶朝辉、程时杰、段正澄、许厚泽、文伏波、张蔚榛、茆智、余永富、刘广润、曹文宣、沈韫芬、方秦汉、张寿荣等。院士们多次来校,如杨叔子院士来校13次,和师生交流,指导个性化教育。

后,师生共同创造。倡导“共同创造”,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转变师生的教育信念、态度,而信念、态度的改变必须在行动之中;二是个性化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创造必须依靠师生。我们鼓励师生共同创造,采用的方式,一是鼓励师生在个性化教育实践中创造,将创造的成果在全校推广,并纳入个性化教育体系,同时,学校设立个性化教育创新奖,奖励师生参与个性化教育的创造;二是围绕个性化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召开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吸引师生广泛参与研讨,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三是深入调研,了解个性化教育的状况、成效、经验、问题,并集中分析,探究规律。例如,从2016年起文华学院开展对毕业班学生的调研,2017年对全体教师就“课程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进行深入访谈。这些调研,使我们掌握了丰富的个性化教育资料,对深化个性化教育很有助益。

第三,要有合适的招数。

细节彰显理念。个性化教育不能停留在理念上、口号上,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我们在个性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合适的招数,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深入。例如,个性化教育从哪里入手?通过研究,提出从发掘学生优势潜能入手,首创潜能导师制,探索发掘学生优势潜能的一系列办法。大学生发展,首先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学生通过发掘优势潜能认识了自己,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呢?我们提出了立志教育,通过立志教育,形成个体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通过多种方式,探索立志教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认识了自己,明确了发展方向,那么学校的责任是要为每个学生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使之成为个性发展的支点。我们开展了对“空间”的广泛探索。个性化教育,形成学生个性特色,如何从类特色入手?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学术型、能力型、潜力型三个类别,并分别提出不同的教育措施。如何深化个性化教育,使个性化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我们提出了“三个一”工程——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三个一”工程的实施,使个性化教育深入到了每个学生。个性=共性 特性,那么对文华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共性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华学生要“懂得尊重,承担责任,提升境界”。尊重是品德,责任是行为,境界是精神。个性化教育要遵循什么样的路径?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提出,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的路径是: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自主学习。这种探索还在继续。

本书共分为十章。第1章介绍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实践的过程;第二章至第五章探索个性化教育的相关理论、理念;第六章至第十章介绍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方法。附录收集了本人近十年有关个性化教育的部分讲话,反映了个性化教育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考、认识。

本书出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的初步总结,引起大家共同研究个性化教育,实践个性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中,董事长吴文刚先生,名誉院长张勇传院士,党委书记于清双同志,常务副院长刘太林同志,副院长严国萍、张七一、陈思中、程红、袁国祥等同志积极支持、参与、推进,全院师生共同创造;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吸取了文华学院领导、师生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感谢出版社编辑钱坤先生、殷茵女士对本书出版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