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从今以后,取消每周全校大会
2014年3月28日
上午,两边的干部都找我。
“校长,是不是开个全校大会讲讲话呀,老师们连您长什么样都还没看清呢。”
“我想先看看,还是缓一缓吧。” 这个时候开全校大会确实不明智,什么情况都没摸清楚,哪能呜里哇啦乱讲一通?刚走了一个,又来了一个。
“您还是和老师们见个面吧,大家心里七上八下的,特别不踏实。”
想想也是,大家现在需要个主心骨。“好吧,但不要开全校大会,我两边分别见见面吧。”
十一学校一分校合并的初三个月里,一直被那堵墙分成两半,中学是中学,小学是小学,我两面跑。四月初在墙上开了一个小门,一是方便来回走动,二是一点点破除阻碍,为彻底消灭大墙“合同为一家”做铺垫。
当天下午,我分别在大墙两边不同的会议室里,和老师们见了面,简短地做了自我介绍,描述了一下学校的未来,更主要的是安抚老师们。大多数老师是在宣布两校合并的前一天才知道的,可以想象大家内心的彷徨无措。没有什么大口号,也没有什么承诺,就是笑着告诉大家,我需要大家的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学校办好。
第二周,两边负责全校大会的干部又分别来找我。
“校长,小学这边是每周二下午开全校大会,您看要讲点啥,我们好做准备。”
“校长,中学这边是每周四下午开全校大会,您看咋安排?”
十一学校早在七八年前就取消了每周全校大会,因为统一的大会是没有办法解决一线教育、教学的个性化问题的。全校大会只是解决某类问题的一种手段而已,一旦学校把每周大会变成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为了开而开,就会忘记开大会的真正目的。没有意义的事情做多了,老师自然而然就会反感甚至消极对待。于是,台上领导口若悬河,唠叨着为了开会而拼凑的内容,台下却坐着一群“非暴力不合作”的群众,或者低头刷圈,或者闭眼昏睡,或者两眼无神地遐思迩想,也有勤奋一点儿的,干脆把工作带进会场,比如判卷子。
“从这周开始,取消全校大会吧!”
“啊?”
“啊?”
两边的干部都发出这样的惊诧,估计心里在想:“这家伙会当校长吗?”取消全校大会,无疑是放弃校长的话语权,丢掉统一思想、发号施令的有力武器。其实,当校长把话筒交到老师们手里时,这个武器才能真的发挥出巨大威力。
后来干部们又来问我:学科组、备课组每周还开不开会?如果开,每周开几次合适?如果不开,那通过什么来抓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我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的结果是,学科组、备课组每周的教研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对我们极为薄弱的师资队伍来说,尤其突显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唯有抱团取暖、结伴前行,我们才可能变得强大。我们必须聚焦每一位学生、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单元、每一堂课,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让十一学校的育人理念,通过我们一点一滴的实践,在一分校落地生根。每周需要教研多少次,因需而定。不搞形式主义,不做浪费时间的事。每一次教研都是为了研究“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怎么干”“我们干得怎么样”,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行动”。于是,我们的教研慢慢成为老师们的一种常态校园生活,两个人、三五个人,抑或更多,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教研 —— 教室里、走廊中、操场上、餐厅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家不知不觉建立起共同的话语体系,三句话不到就会谈到学生、课程与教学。后来,我们干脆将学校餐厅改造成了咖啡厅,饭毕,学术教研就地发生。
事实证明,统一思想,靠的是干事,而不是开会。当我们将心中信奉的教育价值观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实践,在师生眼睛里变成现实时,大家就都信了。比如,与其在大会上一遍一遍强调“学生”,不如竭尽全力为孩子建一个卫生、美味的食堂;与其要求老师每个学期末都上交总结、反思或者论文,不如帮助每位老师发现长处,搭建他不断超越自己的成长平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