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人为什么不长毛? 

很多人不喜欢观看马拉松比赛,漫长的赛程使所有运动员都汗流浃背、精疲力竭,冲刺时根本难以享受胜利的喜悦。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种动物会像人类这样“傻乎乎”地举行如此这般的比赛。

如果用心观察,还会有更加令人惊奇的发现:自然界不但没有这样的比赛,甚至没有哪种动物能经得起如此不间断的长途奔跑,即便是擅长长跑的赛马,都有可能跑死在这种高强度赛事的赛场上,死亡的原因不是拿不到冠军而心灰意冷,而是长途奔跑产生的过度热量散发不掉,大脑受热崩溃,内脏功能陷于紊乱,导致应激死亡。

马已经算是动物界的长跑高手了,中国人喜欢用“马上”表示快速,是因为骑马确实很快,古人常常骑着马而不是骑着猪去战斗。相比之下,其他动物的长跑能力简直不值一提。农村孩子都有过追鸡的经历,那还是有翅膀的动物,但只要熊孩子撒开双腿一阵猛追,无论多么骄傲的公鸡,都很快气喘吁吁倒地不起,只有引颈待刀的份儿。以快跑著称的猎豹,冲刺距离一般不超过100米;狮子更是连100米都懒得跑,每次冲刺后都会大口喘气,剧烈收缩腹部以尽快散发霎时冲动产生的巨大热量;而以耐力著称的狼则另当别论。狼跑步的方式很独特,主要以小碎步追击猎物,这种方式消耗能量极低,产生的热量也不多。事实上,狼正是利用了其他动物不能长距离奔跑的缺点。如果大家都能跑,所有狼都会被活活饿死在草原上,没有谁会在乎它不急不慢的追杀,而且,真正的长距离追杀都发生在北方寒冷的草原,积聚的热量将迅速消散在凛冽的北风中。

玩不起长时间长距离的奔跑,是野生动物的一大通病。这一通病的根源不是没有持续能源,很多动物因奔跑而死亡的时候,身上仍然存留着大量脂肪,被追杀的猪端上桌时仍然很肥。在保存与散失热量方面,所有动物都面临两难选择:脂肪一方面是重要的热量来源,另一方面,燃烧脂肪时产生的多余热量又必须及时散发掉,如何正确处理热量产生和散发之间的平衡,将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任何的做法都会面临死亡的威胁。而漂亮的皮毛和厚厚的脂肪是阻止热量散失的重要屏障,典型的例子是北极熊,它们在雪地上永远在慢腾腾地行走,因为它们的皮下脂肪太厚,毛发保温性能太好,稍稍加大运动量就会“中暑”,甚至直接倒毙在冰天雪地之中——你能想象北极熊会被热死吗?那都是皮下脂肪和皮毛惹的祸。

然而,没有脂肪也不行。羚羊的运动能力曾被认为是个奇迹,它们强大的心脏和肺部可以为机体提供充足的氧气,有能力展开长距离的快速奔跑,它们之所以不会在奔跑中热昏过去,是因为身上几乎不保存脂肪,因而没有任何额外负担,也没有阻止热量散发的隔热层。可一旦食物短缺,它们就很容易被饿死。其他动物根本不敢发展这种强大的奔跑能力,那等于把自己一直悬挂在死亡的边缘。

凡是迫不得已需要长距离奔跑的动物,首先要处理好散热问题,随便瞎跑是要送命的。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散热方法,狗主要靠伸出舌头大口喘气;猫的舌头不长,所以多在晚间凉爽时活动,或者与主人一起待在温度适宜的空调房间里。更重要的是,这些动物必须学会控制运动的激烈程度,除非遇到生命危险,一般不会狂奔不已。为了追逐水草而长距离迁徙的角马也经常休息,一是为了吃草补充能量,二是为了更好地散热。

没有哪种动物能摆脱热量的束缚。人类,当然也同样如此。

生物学家正在重新评估人体的能力,我们的长跑能力在自然界中独占鳌头——人类的腿很长,双腿迈开的步伐很大,跨度远远超过其他灵长类动物。又宽又硬的膝关节和强壮的肌腱,让其他猿类都望尘莫及,这些“设备”没别的用处,就是为了跑步。此外,人类还有一个异常肥大的屁股,那不只是为了坐着舒服——黑猩猩也经常坐着,但屁股却并不肥大。又肥又大的屁股看似累赘,其实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厚重而结实的肌肉可以反复拉动大腿前进,同时还是有效的重心平衡工具——防止身体前倾,不至于在奔跑途中一头栽倒在猎物的屁股下。

古人早就对自己的长跑能力有模糊的认识。据说神行太保江州戴宗双腿绑上四个甲马,作起法来日行八百里,为救宋江披星戴月,一日夜跨山过河奔上梁山,时速超过了马拉松世界好成绩。这个故事虽然有小说家吹牛的成分,但至少说明有些人确实很能跑。非洲的长跑冠军也一再向我们证明,人类的长途奔跑能力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

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如此特殊的长跑能力呢?

可以理解,在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稀树大草原上,没有哪种动物会主动把自己送到人类的嘴边。远古时期的人们还不懂种植农作物,也不会驯养家畜,为了养活自己,他们别无选择,在采集野果之外,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长途追杀。

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早期人类的长途追杀非常可怕,他们不偷袭、不隐蔽,也不设陷阱——当时还不具备这种智慧,更不会使用什么像样的武器,刀枪棍棒都是后来的发明。他们只有一招——持续追赶,一招致命。现在非洲古老的桑人仍在采用这种原始的捕猎技术,美洲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也深谙其道。方法并不复杂,就是死追。他们会盯着一头鹿连续追赶一天一夜,有时可能会带上点干粮,一旦盯上就穷追不舍,中途不换人、不喝水、不休息,直到把猎物追得口吐白沫倒地不起为止。猎物在持续不断的追击之下,没时间吃草,无法喝水,得不到片刻休息,情绪一直处于惊恐之中,而越是惊恐则消耗能量越大。除了成为一顿美餐,已别无选择,它们至死也没明白,自己为什么跑不过两条腿的人类,四条腿不是应该比两条腿跑得快一倍吗?

人类通过追赶获取猎物,这种观点已经得到证实——早期人类的关节化石磨损情况暗示,他们确实在奔跑。更有说服力的是,在人类化石遗骸附近,同时发现了很多其他动物的化石,这表明人类已开始集中屠宰猎物。此后,人类的脑容量迅速增大,很可能得益于肉食营养的增加。这些肉食主要来自于狩猎,也有可能来自食肉动物吃剩的残羹冷炙,但是抢夺剩饭的竞争者实在太多,人类在这方面根本不具备优势。他们首先必须赶走狮子,然后还要对付成群的鬣狗,此外还有天上盘旋的秃鹫,这些家伙要么以暴力取胜,要么以数量欺人,或者干脆死缠烂打,又偷又抢,不依不饶,没有一个等闲之辈。与其和它们争一点碎骨残屑,还不如自己追杀猎物更加安全有效。

现在该回到正题了:人类的长跑能力和皮肤裸露又有什么关系?难道只为裸奔时心情舒畅、跑得更快吗?

裸奔虽然不一定能让心情变得更好,却能让奔跑的时间更长。长跑过程必然产生过多热量,非洲的阳光又那么强劲毒辣,早期人类面临着身体过热甚至致死的危险,他们必须装备精良的散热设施,那就是脱去了毛发的裸露皮肤。

人类脱毛是为了在追捕猎物时有效散热,这就是“散热理论”,因为散热的目的是为了狩猎,又称“狩猎假说”。

这一理论绝非空穴来风,现代人类的皮肤可以提供充足的证据,从皮肤结构可以看出,我们确实与众不同:哺乳动物大多具有三种出汗途径,即大汗腺、小汗腺和皮脂腺。大汗腺和皮脂腺都与毛囊相通,出汗时含油量大,会把毛发涂抹得油光锃亮,出汗太多时,油脂太重,甚至会把毛发粘在一起,为此,人类不得不发明洗发水来解决这一烦恼。我们说某人富得流油时,有时并不是夸张,而是一种真实的生物现象,皮下脂肪过多的人确实可能冒出更多的油脂,而油脂的散热效果当然不好。

散热效果好的是小汗腺,这些细细的管道密集分布在皮肤之下,直接开口向外,主要分泌盐与水分,同时带走大量热能。人类小汗腺的数量远比其他哺乳动物多,情况下,一个人一天分泌的汗液可以足足装满二十多个矿泉水瓶。也就是说,人类的流汗能力是动物界中强的,换言之,散热能力也相应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一条狗拿着毛巾擦汗,因为它们的皮肤从不出汗。可以这样认为,其他动物皮肤的主要任务是保暖,而人类皮肤的主要任务是散热。这是两种相反的功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类在强化散热的同时必然降低了保温能力,因此需要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必要的时候还会披上一件其他动物的毛皮。

或许有人会反问:既然人类可以脱去毛发提高散热能力,在同样环境下狩猎的其他动物,比如狮子、猎豹,它们为什么不脱去毛发?

狮子不脱去毛发,是因为不需要长途追杀,所以不需要太强的散热能力。之所以不需要长途追杀,源自它们的短途追杀效率极高,已经足以谋生,其他时间大可待着不动。很多食肉动物都非常懒惰,有时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雄狮可以趴在树荫下,半天时间内连头都不转动一下,只是耳朵偶尔抖动表明它还活着,实在饿到不行需要捕猎时,也要等到太阳落山以后,那时光线暗淡易于伏击,气温也降了下来,略作行动也不至于中暑,并且真正投入战斗的往往是体型较小的雌狮——它们除了行动敏捷,散热能力也强于雄狮。

那些迫不得已需要在阳光下活动的食草动物,比如羚羊,除了脂肪少,还有一套独特的设备来为大脑降温,就是长长的颈动脉丛,那些密集的血管紧挨着鼻腔,如同汽车散热器,可以有效带走大脑产生的热量,从而迅速冷却大脑。它们就算不裸露皮肤,日子也能过得去。而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都缺乏这种有效的散热装备。

有人可能会继续追问:既然狮子、猎豹可以在清晨或者黄昏天气凉爽的时候捕猎,为什么人类非要在白天顶着大太阳开工呢?如果错过太阳热的时候出动,不就没有必要脱毛了吗?毕竟那件毛衣非常实用,否则到了晚上气温降低,裸体的人类就不得不面对寒冷的威胁。

事实上,现在还无法判断人类当时到底是不是在大白天活动,从化石中无法得出作息时间表,但可以推测相关的可能性。在如今的非洲大地上,只有两种动物顶着热辣的太阳在大白天捕猎,一种是非洲野犬,另一种就是人。

为什么人类不像狮子那样选择在早晚天凉的时候出动捕猎呢?难道白天伏在树荫下休息不好吗?把这个问题换成简短的句子表达就是:为什么人类不搞短程追杀?答案很简单,有些事情人类不去做,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够。

短程追杀这种粗暴剧烈的体力活动不是人类的强项。在非洲大草原上,早已云集着众多短程追杀高手——狮子、猎豹、鬣狗、狒狒等,个个身怀绝技,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它们尖锐的牙齿有着令人生畏的撕咬能力,锋利的前爪可以紧紧钩住猎物的身体,起落之间,生死已判。特别是狮子,成败只凭一击之功,一击失手,则当即罢休,根本无意远追——它深知跑不过那些行动轻灵的食草动物。

无疑,和这些“杀手”争夺猎物并非明智的选择,所以人类放弃了短途猎杀,主动错开了傍晚的捕猎高峰,而只在大白天动手,实行有效的长途追杀。换一个角度看也有道理,既然是长途追杀,就必须在大白天进行,傍晚时光短暂,有可能追着追着天就黑了,根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追到猎物。万一追出去太远,恐怕连回家的路都摸不着,那时他们可没有手电筒。

狩猎假说是如此简洁优美,不像水猿理论那样——又要下水又要上岸,瞎折腾一气还没什么逻辑。科学界有个不成文的观点,越是简洁的理论,就越有可能正确。爱因斯坦在欣赏自己的质能方程时,曾经不无骄傲地赞叹说:这个方程肯定是正确的,因为它是如此简洁优雅。

简洁并不是狩猎假说的优势,它除了能自圆其说,还可以与人类的直立行走、脑容量的增大及肤色变化等现象互相印证,因而得到主流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按理说,关于人类体毛脱落的争论到此也应该结束了,但意外的批评却从不起眼的角落响了起来。激烈的反击来自水猿理论的支持者,他们一直被别人反驳,这次终于等到了反驳别人的机会,他们非常清醒地指出:散热理论的研究对象只是男人——女人不必长途奔跑打猎,为什么也脱去了非常有用的满身毛发呢?但现实情况是,在世界各地,所有女人的汗毛数量都远远少于男人。

散热理论的支持者当然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打击过水猿理论,却不愿被水猿理论支持者打击,他们回应说:首先,女人不一定就不打猎;其次,就算女人真的不出去打猎,成功脱毛的男人也会把脱毛基因随机传给下一代,脱毛并不是伴性遗传,后代无论男女都有脱毛的可能。长此以往,脱毛就会成为流行事件,因为在长途追杀猎物方面占有优势,很快淘汰了没有脱毛的个体。当大多数男人开始脱毛时,性选择就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对女性的选择压力,没有脱毛的女性就会被淘汰。

至于女人为什么比男人脱毛脱得更彻底,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再进行详细讨论,那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