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你 “ 焦虑” 吗? 你 “ 忧郁” 吗? 你觉得 “ 烦 ‘ 躁郁’ 闷” 吗? 这些形容词对一般人而言并不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或多或少会因为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紧急突发的状 癋、拖了好久却还没解决的问题而困扰。这些不管来自学校 或职场,有关爱情或亲情、牵涉金钱或者人际纠葛的各式压 力,都可能给你带来高低起伏、五味杂陈的情绪反应,甚至 干扰了日常生活。但这些扰人的感受,是病吗?

【案例一】 忧郁的年轻小姐

一位年轻小姐来看诊,说她近快烦死了,心情闷到很想打人,觉得自己快得抑郁症了。她说: “都是我男朋友害 的, 他可能有强迫症, 因为他总是规定我裙子不能穿得太 短,不可以跟别的男生讲话,晚上call 我一定要马上回call, 强迫我都要听他的,不然就会大发脾气,非常恐怖!我压力 超大的,被他搞得快要得抑郁症了!”

【案例二】 听到重要机密的男子

门诊出现了一位男性, 说他近非常沮丧、 每天失眠, 因为一直听到有人告诉他许多重要机密, “你们不懂,我不 是在幻想, 是真的听到有人在跟我说很多重要的事, 很紧急 也很复杂, 不弄清楚会出人命的。 只是他们常常又不讲清 楚, 有时还测试我到底了解没。 路人的眼神、 电视上的新 闻、 半夜外面的喇叭声, 都在传达讯息给我, 我被弄得好 烦、整得好惨,可是都没人相信我。难道连你也是他们一伙 的, 一起耍我吗? ” 但一旁家属却摇头悄声说: “ 这一切都是 他脑子里的幻想。”

试着想像某一天,股市崩盘金融危机再起,眼看着毕生 积蓄即将付诸流水;或是公司突然倒闭,工作与退休金一夕 之间成为泡影。又比方经历生死瞬间的意外,失去至亲好 友,或者目睹老公和自己的闺蜜交暧昧、为老板卖命却被出卖成为代罪羔羊......这时候似乎需要更强烈的字眼,才足以 描述这种非常状癋: 彻夜“失眠”、 有时“厌食”、 有时 “ 暴食” 、 觉得 “ 恐慌” 、 总不由得想 “ 强迫” 自己忘记、 有 时失神 “ 解离” , 或是 “ 自闭” 才能摆脱 “ 创伤” 。

然而顾及现实的需要,你仍得打起精神以应付每一天。 人前若无其事地硬撑着,人后却暗自啜泣,觉得自己濒临 “ 人格分裂” 或是 “ 精神分裂” 。 有时 “ 幻想” 突然有个神 仙出现,许你三个愿望化解一切烦忧,但事与愿违,通常可 能出现不断被责备的“幻听”,比如“不好好加油,在做什 么白日梦! ” 走在路上对陌生人的眼神产生 “ 错觉” , 好像周 遭充满敌意,或是嘲笑,甚至发展出“被害妄想”,觉得一 切的不顺都是某某人的阴谋。

上面描述的状癋好像越来越严重,不过即便到了自以为 有幻听、被害妄想的程度,还很难确定这样是不是病了。虽 然上述许多引号里的形容词后面加个 “ 症” 字, 就变成精神 疾患的名称,不过精神科的诊断却不能只靠望文生义就对号 入座。

比如, “ 自闭症” 不是说这个人内向害羞、 不喜欢和外 人交际往来,而是指从小就陆续浮现的语言及社交发展障 碍;此外“一个人因为必须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结果 产生了价值混淆和负面情绪” 的情形也并非“精神分裂症”。 大众从病名字面上所产生的联想,与临床上医师判别病况的标准,两者差距甚大,而且临床上并没有所谓的“抑郁症” 或“幻想症”。

几年前连续发生名人自杀事件时,媒体大肆报道抑郁症相 关的新闻,一般民众似乎因此比较不忌讳看精神科了,甚至出 现不少担心自己得了某某精神疾病而来就医的个案,特别是都 市族群。原本我以为这是社会进步的现象,但对不特定的大众 进行卫生教育时,却发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解,甚至恐慌。曾 有个案看诊后如释重负说: “ 还好 ‘ 只是’ 焦虑症, 不是抑郁 症,我很怕死的,怎么可以去自杀。” 言下之意好像得了抑郁 症的人一定会自杀,或是有想死的念头才是抑郁症。

 

这样算是病了吗

关于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虑病心态与误解,还有一个例 子。2007 年,台大医院精神部希望从病患发病早期,即开始 进行精神分裂症 ( S c h i z o p h r e n i a ) 的追踪研究, 因此开设了 “思觉功能障碍”特别门诊。8 月间,有一场精神分裂症国 际研讨会,许多媒体记者针对这个特别门诊进行了采访。不 久,某大报的头版头条新闻出现“青少年叛逆当心是精神分 裂” 的标题, 内页详细介绍疑似精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 并 为了平衡报道,还采访外院的医师,把叛逆行为和精神病的差别做了解释。 结果呢? 报纸出刊前,原本一个月中来看特别门诊的人次不到十位,见报之后,不但门诊人数爆增,医师还得提供看诊以外 的时间进行评估。

为了招募疑似前驱期或初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个案,这 是必要的过程,在那一波大量的门诊人潮中,有三分之一左 右是我们设定想要邀请参加研究的对象。然而,那些不是收 案主要对象的人, 真的都 “ 没病” 吗? 其实, 非主要对象的 其他个案分别是患了强迫症、社交畏惧症、自闭症/ 亚斯柏 格症、抑郁症、躁郁症、器质性脑症候群、药物引起的精神 病症、心身症、失眠症、暴食症......

更引起我注意的是, 有些民众的困扰甚至谈不上是 “症”,但也来挂门诊:压力情绪反应、情绪行为障碍,或整 天宅在家里、网路成瘾、亲子互动不良等。面对他们,医师 不能只说 “ 恭喜你, 你不像精神分裂症, 请放心” 就算了。

到底病与不是病之间,能不能画出界线?分别又该如何 处理?

这是许多民众共同的问题。怎样才算生病?精神为什么 会生病?医师到底怎么诊断的?这个病和那个病有什么不 同?分裂症是不是严重,而且医不好? “疑似前驱期”是 什么意思,用白话文是说我快疯了吗?这些问题,本书都将 一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