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平生多识趣,何故讨人嫌

1

参加朋友的婚礼,邻座是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姑娘,洗没洗过心不知道,但一看就是革过面的。

几句简短的寒暄之后,这姑娘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从工作内容、婚恋情况问到星座、血型,再从个人收入问到家庭成员……要不是因为她递过来的名片上写着“某保险公司业务经理”,我真的会自恋地认为她对我一见钟情。

 

宴席开始之后,她的问题又来了。“你写什么类型的书籍?”“你平时喜欢什么运动?”“你有没有注意养生?”“你近体检过吗?”聊着聊着,重点来了:“你要不要考虑再买一份保险?”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还特别热情地给我夹了一只大虾。我赶紧把筷子放下,然后礼貌地微笑着说:“我不太习惯陌生人给我夹菜,谢谢。”

其实浑身上下都起了鸡皮疙瘩,感觉就好像全世界的乌鸦都在我的头顶上列队飞过。

 

我努力表现得客客气气,只想表明我不想跟你有任何关系。

 

不幸的是,她并不这么觉得。

婚礼的第二天,这姑娘不知道怎么就加了我的微信。随之而来的是朋友圈里刷屏的保险广告,没完没了的险种链接推送,以及不计其数的“帮我投个票”和“帮我点个赞”。

更过分的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她用偷换概念的方式将保险名称植入我的文章里,并以“原创”的形式发布。我让她删除文章,她却说:“你那么能写,不差这一篇嘛!”

抱着“少生点气,多活两年”的原则,我把她删了。谁知过了两天,她重新申请加我。附带说明竟然是:“你是不是不小心把我删了啊?”

 

我对天发誓,我真的没有不小心。

 

遇到一个热情泛滥的家伙,无异于揽了一件苦差。

一来,你需要装出热情来回应他,这会让人非常难受;二来,这种热情消失的速度和出现的速度一样快,这种巨大的落差会让人觉得虚伪。

赔本的地方是,这种热情既不会产生友谊,也不能交换见识,它更像是一种骚扰,一种侵犯。除了增加联系人名单的长度、影响心情、瓜分时间和注意力之外,毫无益处。

 

热情泛滥的人往往是这样的。今天遇到陌生人A,就跟A好得像是失散多年的亲人;明天遇到陌生人B,又跟B好得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他跟谁都好得一塌糊涂,可好像谁都没拿他当回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只是看起来热情满满,实际上对每一段关系都是别有居心。

 

行为一旦越了界,就马上底线全无;热情一旦过了头,就显得厚道不足。

 

换个角度来说,当你发现有人故意把天聊死,故意听不懂你的暗示时,极有可能是因为对方不想和你发展任何关系。他不是蠢,也不是聋,只是对你没兴趣,别想太多。

毕竟,这个世界稳定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

 

2

自从在一个电视节目上拿到了演讲比赛的冠军,叶子小姐就成了大忙人。但凡是谁需要做PPT或者写演讲稿,首先就会想着找她帮忙。

有人是找她指导表情和姿态,有人是找她教教发音、控制节奏,还有人居然是找她“帮忙得个奖”。

附带的说辞还有,“你是高手,是前辈”“你写出来的演讲稿好了”“你三两下就搞定了”……

 

叶子小姐要是反问一句,“我上次不是已经帮你做过一次?你照着做就可以了”或者“我上次不是已经教过你吗?你再看看之前的聊天记录就行”。得到的回复往往是:“不好意思啊,我真的不会。”

叶子小姐要是推托一下,“我近比较忙”“暂时没时间”。对方就会一脸的可怜相,“拜托拜托了,我确实不会。”

一气之下,叶子小姐发了一个朋友圈,“我不知道什么是演讲,给钱也不知道,望周知。”

 

世界上厉害的“技能”当属“我不会”,因为说完“我不会”,他的苦差马上就能变成你的苦差。

比如,他给你发了几张旅游照,希望你帮忙给处理一下,理由是“我记得你上次帮我弄过,非常漂亮,可我不会弄”,于是,你就得再帮他一次。

比如,老板让他做个GIF格式的动图,他说“我不会”,这事儿马上就会变成你的了。

你需要在焦头烂额的学习或工作之余,从宝贵的休息时间、游戏时间里抽出一部分来奉献给他。

而他呢,可以心安理得地刷着朋友圈和微博,可以心情愉悦地看着电影电视剧,可以热热闹闹忙着交际和娱乐。

 

“我不会”的意思是,“我也不准备会了,反正有人会,帮我一下就行了”。

 

可怕的是,求你帮忙的时候,他可能会说“这事儿不着急,你方便的时候就行”“不用太完美,差不多就行了”,其实是在说,“你得帮我,而且要尽心尽力”。

一旦你真的给了他一个“差不多”的结果,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比如,“这个地方能不能再帮我改一下”“那个地方能不能再优化一下”……

更有甚者,你帮了他七分,他会觉得你不仗义,觉得你应付他,非但不感激你,反而还会觉得你欠他三分。

 

求人帮忙,你的出发点至少是这样的:一、你们之间有不错的交情,注意,是对方也觉得不错;二、对方可以得到切实的好处,比如你愿意付钱;三、你在努力学习、日日精进,以免在同一个问题上再三地麻烦别人;四、你求助的频率很低,往往是发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否则的话,你看似是占了便宜、躲了麻烦、避了困难,实际却是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讨人嫌。

 

希望同事或者下属转发到朋友圈,作为主导者,你该想着如何让内容更有趣、有效,让转发的人觉得自豪而不是丢脸;你该用尊重、平视的沟通方式而不是指令,更不要用“团队文化”的名义变相地挟持。

职场确实需要互相帮助,但也确实没有那么多的举手之劳。毕竟,谁赚的钱都辛苦,谁的时间都宝贵。大家的首要目的是通过脑力和体力来换取报酬,不是来交朋友的。

所以,与其纠结如何“化同事为朋友”,不如保持一个客气、礼貌的距离。趣味相投的,就与他多闲谈几句;话不投机的,微笑着打个招呼即可。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对方没有爽快地答应你的请求,其实就约等于“委婉地拒绝了你”。

比如他说,“我回去再想想”“我跟我家里人商量商量”……所以你就不要再没完没了地追问“你上次还没回复我呢”“你是不是忘了”……

你要记住:不是一个肯定的“yes”,就是一个肯定的“no”。

 

特别强调一下,别人对你好,是希望你也能对他好,而不是让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别人不愿意麻烦你,其实也是不愿意被你麻烦,而不是让你以为他从来就没有难处。希望人人都有自知之明。

 

3

蒋涵跟她的老公大吵了一架,气得把新买的手机摔了个稀碎。她本意是找我声援她的,结果被我狠狠地怼了一下。

是这样的,正准备开饭的时候,蒋涵见老公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就问他出了什么事。结果他支支吾吾好半天,才说了四个字:“心情不好。”

显然,蒋涵被这四个字绊了一个大跟头。她首先想到的是,“我这么费劲做了一桌子饭菜,你怎么可以不领情”。于是她开始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可她老公懒得理她,起身就去洗澡了。

 

蒋涵越想越生气,就去偷看了她老公的手机,并在微信群里看到了她老公被老板点名批评的事情。

于是,她不依不饶地追问,“你到底做了什么?”“你怎么会被老板点名批评?”“这会不会影响你晋升?”“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她老公突然就爆了,然后就对她吼起来了。

 

在向我讲述事情的前后经过时,蒋涵还特意跟我强调,“其实我挺理解他的,我理解他压力大,理解他工作辛苦,理解他人际关系复杂……”

我说:“这哪是理解?分明就是用‘理解’造了个句子而已。”

 

你只是举着“我关心你”的大旗,肆意侵犯了他的隐秘空间,忽视了他需要独处的要求,并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要是真为他好,就拿出“他觉得好”的样子来,而不是自认为善解人意,实则不依不饶。你的这种“好”,没有人稀罕。

 

真要是为他好,就要站在他的角度去分析和考虑,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窥探欲,胡作非为之后还要给自己发一张“好人卡”。

比如,你愿意听他滔滔不绝,但也尊重他什么都不想说,并且理解他不说是有缘由的。

你们偶尔会意见相左,但你不会不依不饶地纠缠下去,而且懂得给对方台阶下。

你们关系亲昵,但不会窥探对方的隐私,并且给彼此留足了私人空间,而不是让想独处的那个人无路可退。

这样的“好”是建立在彼此独立、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不是碾压式的全盘接管,也不是捆绑式的同生共死。

 

还有一种更可怕的“为你好”,是自己不要隐私了,还要以此为资本,去要求别人也不能有隐私。

比如,他大方地向你展示全部的聊天记录,于是要求看你的聊天记录;他承诺可以为通讯录的每一个名字提供解释,于是要求你去解释通讯录上的某某某。

比如,他主动向你汇报行踪,于是要求你时时告知行动和去向;他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全部的秘密,于是要求你向他坦露全部的灵魂……

这不叫“为你好”,也不叫爱,更像是绑架,是越界打劫,是自讨没趣。

 

成熟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互相需要,得以保全关系;我们互不干涉,得以保全自己。

就像《蔷薇岛屿》里写的那样:“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所以,别再质问别人:“你这样对我,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而是要经常反问自己:“我这样对他,我的良心不会痛吗?”

你该不会是觉得自己的良心不值钱,于是就懒得问了吧?

 

4

识趣是交往的安全阀。绝大多数关系的崩毁,罪魁祸首就是不识趣。

 

初次见面的时候,不要唐突地用过分亲昵的称呼、开自以为好笑的玩笑;不太熟的时候,不要贸然问别人的收入和家庭成员。

不要拿别人的兴趣、偶像、梦想开玩笑,笑完之后容易产生“恨意”;也不要拿自己的不幸来换取同情,靠同情得来的友谊容易滋生“瞧不起”。

去拜访朋友,未经允许不要随便进入除了客厅以外的房间;别人给你看手机里的照片,未经同意不要随便左右滑动;用别人电脑的时候,未经授意不要乱点文件夹。

朋友跟别人聊微信的时候,你就不要凑过去看了;用别人的东西要先问一下,不要真的“随便”;需要别人帮忙,先要想着怎么还这份人情,而不是觉得理所当然。

做你的朋友,偶尔能为你免费,但如果“当你的朋友”就意味着“必须免费”,那你注定会少很多人气。

好听的话,偶尔能当钱花,可如果你想用好听的话来为自己省钱,那你必然会少很多财气。

 

识趣的人既不会为难自己,也不会为难别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也知道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并以此来决定自己说什么、做什么。

识趣的人该明白,“别人会”不等于“有义务帮我”,“别人有钱”不等于“我可以不还或者晚点儿还钱”,“别人不讨厌我”不等于“喜欢我”,“别人不开心”不等于“非得跟我说”,“别人没有拒绝”不等于“答应”……

 

世界再怎么互联,也需要“朋友圈可见”,需要“申请访问”;生活再怎么开放,也需要“生人勿近”,需要“少来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