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一部代表作。该作品在1981年出版后,被译成33种文字,在全球引起了极大反响。作品讲述的是作者小学时曾遭遇过的真实故事:读小学一年级时,作者(文中的小豆豆)因淘气被学校劝退,于是妈妈把她带到巴学园——一个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学校。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小豆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那么,这所学校为什么能够与众不同呢?原来,这所学校有着一个对教育有独特理解的小林宗作校长。本书从儿童视角出发,讲述了作者在巴学园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其中当然有小林宗作校长和孩子之间的故事。尽管故事很浅显,但这浅显的故事却足以给人以启发。

 

 

 

一、教育的首要条件是接纳并尊重

 

 

 

在小林校长眼里,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成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并尊重。作者在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小林校长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把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小林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原来的学校里,小豆豆是一个“怪”孩子。当她看到学校的课桌和家里的桌子不一样时,她就不停地开开关关,一节课将课桌开关上几十次,因为她感觉很好奇、很有趣;上课时,看到窗边有宣传艺人走过或者小燕子飞来,她就会跑到窗台边跟他们打招呼,否则就觉得不礼貌;老师让画国旗,她却画军舰旗,当她把绘图纸都已画完而军舰旗还未画完时,她便画到桌子上……总之,在原来学校老师的眼里,小豆豆不仅给本班带来了麻烦,而且就连隔壁班也受到了影响。

 

 

 

小豆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孩子给班级带来的是麻烦和困扰。那么,小豆豆来到巴学园后,小林校长会怎么看待她呢?

 

 

 

次见面时,小林校长让小豆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大人愿意听自己说话,这对小豆豆来说太开心了。她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说啊说,根本不顾及说话的顺序和方式,只顾得拼命地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诸如电车跑得非常快、原来学校里有个燕子窝、上幼儿园时她曾把剪刀放到嘴里剪着玩等等都成为她想说的内容。她说啊说,一直说到她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什么可说的为止。而这一过程,持续了4个小时。在这4个小时中,小林校长有何表现呢?小林校长始终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边听边微笑点头,偶尔会问一句“后来呢?”……

 

 

 

这就是小林校长的次出场。在这4个小时里,小林校长似乎只说了一句话“后来呢?”,但这一句话里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有期待,有鼓励,没有不耐烦。很多时候,我们口口声声在说“爱”,但真正的爱是什么?也许,小林校长对“爱”做了一个好的诠释:真正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和认可,真正的爱指向的是剥掉了所有外在的附加条件的那个人。当然,人是情感动物,要求教师爱所有的学生未免勉为其难,但对于教师来说,尊重每个学生应该是底线。怎么做才是尊重?也许,小林校长4个小时的认真倾听就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是的,小林校长用他独特的方式细心呵护、尊重着每一个生命个体。尊重,不仅表现在有足够的耐心认真倾听孩子说话上,更体现在为每一个生命搭建的种种平台上。书中还讲述了另外一个孩子——高桥君的故事。和小豆豆的“怪”不一样的是,高桥君是一个因小儿麻痹症而留下后遗症的孩子。面对这个孩子,小林校长又会怎么做呢?运动会上,小林校长开动起了脑筋,设计了许多高桥君擅长的项目,于是,巴学园的运动会就有了如“爬台阶”“钻梯子”等短腿运动员擅长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高桥君每项都拿,于是,他一次又一次登上领奖台,在这一次次登台领奖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内心的自卑在慢慢消除。就这样,小林校长营造了一个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信任和鼓励的场,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人说,接纳是美的温柔。是的,每一个孩子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必有一定的原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从内心真正地接纳每一个孩子,接纳他的笨拙,接纳他的缓慢,接纳他独特的个性。

 

 

 

二、教育的另一条件是自由

 

 

 

巴学园是一所自由度极高的学校。这里教室的座位是自由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意地安排一天的座位,想坐在哪里就坐在哪里,想跟谁坐一起就跟谁坐一起,想独处就把凳子拉到后面无人的地方去。

 

 

 

这里的上课方式也很特别:不是按照课程表由老师来讲授,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原来,这里的老师会把一天要学习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喜欢作文的就写作文,喜欢物理的就点起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能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对孩子们来说当然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说这里的老师不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找老师,老师会耐心地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除上课方式自由外,这里的学习安排也很自由。如果学生上午就能把一天要学习的内容全部学完,那么下午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外出散步了。从表面上看,外出散步的过程是个自由自在玩耍的过程,但实质上,这是一个认识路边植物的过程。例如看到路边的油菜花,老师就会带着孩子们观察油菜花的雌蕊和雄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很多其他知识。

 

 

 

音乐课上,孩子们也很自由,他们一边听老师弹奏,一边自由地、尽情地在礼堂的地板上用粉笔画出各种音符,只不过结束后需要把地板上的音符清洗干净而已。这一过程,既满足了孩子尽情涂画的需要,又让孩子感受到了清洁的重要性。

 

 

 

当然,这里的课堂也不拘泥于教室,也会请更多的人参与:孩子们曾到田间地头,听农民伯伯讲解怎么种庄稼,并亲自操作,从除草到翻地,从培垄到播撒种子。后来,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种植过的土地长出庄稼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总之,这是一个极度自由的学校。看,校园里,有的孩子在玩球;有的孩子在爬树;当然,还有的孩子留在教室里,继续做物理或者化学实验;还有的留在图书室里看书;喜欢动物的则抱着捡来的猫,观察猫的耳朵,研究着什么。

 

 

 

这是一个极度自由的学校,孩子们拥有多项选择的权利。自由出兴趣,自由生智慧。担任过十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主席的王元院士曾说:“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由于兴趣爱好而执著追求,才创出成绩的。”钱理群教授在回忆自己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是的,每个生命都像一粒种子,他的未来和潜力都蕴藏在种子的基因里:橡树的种子不会长成小草,玫瑰的种子也不会盛开出牡丹。遇到不同的孩子,做教师的就要尊重差异,并给予他自主选择的权利;创造一个空间,让他发展差异。也许,当教育顺应孩子的天性时,当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时,有效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发生。

 

 

 

三、教育,要给孩子留下难以忘怀的瞬间

 

 

 

我们必须承认,大多数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我们的生活大多是世俗和庸常的。但是,即使庸常的生活也会因为瞬间的精彩而令人难以忘怀。在巴学园,小林校长就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

 

 

 

巴学园是一个独特的校园。它的大门是长着绿叶子的树,在孩子眼里是一个从地里“长”出来的大门,这不能不说独特。巴学园的教室是独特的,由废弃的电车改装而成,这让孩子感觉很有趣。这里的午餐更有趣,按照校长的要求,每个孩子的饭盒中都要有“山的味道”(山里的产品)和“海的味道”(海里的产品),午餐时要把饭盒打开告诉校长,如果缺少了什么,校长夫人会及时添上。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孩子们的营养,另一方面让孩子在无形中知道了什么是山里的产品,什么是海里的产品。平时上学,学校要求孩子穿差的衣服,因为校长认为,如果孩子“担心弄脏了衣服,妈妈要骂的”“会弄破衣服,所以不能和大家一起玩”,就会少了很多的乐趣,而穿差的衣服,无论把衣服弄得多么脏都没有关系。

 

 

 

除了学校的常态要求很有趣外,这所学校还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暑假开始前,学校会让孩子们搭起帐篷露营,尽管是在学校的礼堂里,但对孩子来说,这已经是一件异常兴奋的事情了。暑假结束前,学校会组织温泉旅行,即使一年级的孩子也要参加。外出的日子里,孩子们要真正独立地生活,自己买菜自己做饭等。其他时间,学校也会组织野炊活动,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孩子自己动手,让他们一方面体会做饭的乐趣,一方面了解做饭的不易。

 

 

 

可以想象,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肯定会学到很多生活常识,生活智慧或生活规则也会自然而然地融进孩子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看,外出郊游的路上,孩子们安静得让人惊讶,没有人跑来跑去,即使要和身旁的孩子说话,孩子们也是安安静静地说。理所当然,小豆豆也变了,那个被大家认为“怪怪”的小豆豆学会了关心别人,成长为一个情感丰富、心地善良而又单纯快乐的孩子,真的像校长先生经常说的“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这是小林校长的声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孩子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展示的舞台、成长的舞台。在这些舞台上,孩子们快乐地学习、玩耍。理所当然,成长,也便成了自然的事情。

 

 

 

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这也正印证了心理学家荣格先生的那句话:“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是的,每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自有其原因,我们能给予的好支持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在他原有的基础上,点亮他的心灯,让他开出属于自己的那朵花!教育,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