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晚明的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因素对于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走上工业化道路具有先决意义。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在晚明时期已经开始发生转型。晚明时期是中国社会全面繁荣的时期,当时的上层人士不仅生活奢侈而且喜欢炫富,下层民众也不同以往地过着闲适生活,当然,贫穷和苦难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整个社会都氤氲在“浪漫、感性和世俗的氛围”当中。这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急速变迁的时代:教育逐渐普及、识字率普遍提高,富商及其子孙都争相去当官,很多传承数代的士绅家庭都因喜奢靡生活而衰落??这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并转而去经商。

16世纪江南地区的知名学者兼文人归有光 (1507 ― 1571) 就说过,“士与农商常相混”。各社会阶层的混同促生了社会多元主义,其表现之一就是整个社会对商人和工匠这两个社会阶层的尊重程度日益提升。早在16世纪早期,明代重臣刘大夏 (1436 ― 1516) 就曾教育子孙说,从商或者务农都是荣耀的职业,当时及后来的一些学者也经常援引这句话来教育子孙。此后的一位礼部尚书??通常都是持保守主义观点的?还建议国家不应仅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还应举荐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农民、商人、屠夫、大夫,甚至包括算命先生。当然,这个建议并未被朝廷采纳,但这位官员能提出如此大胆的建议本身就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急剧变迁。实际上,在这一时期,能烧制精美瓷器、铜器和漆器的,以及能制作精美扇子的各类技术娴熟的工匠不仅已然获得了与学者相等同的社会地位,而且他们的作品也相应被视为与画作和书法作品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迁,新的儒学学派在明代后期得以诞生。这个学派有时会被蔑称为“狂禅”,而且其某些观点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某些新教教派的“异教”观点稍显类似,但实际上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狂禅”至少在意识形态层面上为当时日益强化的平等主义和追逐利润的价值观进行了辩护。

“狂禅”观点集大成者是“泰州学派”,这一派别是从王阳明 (1472 ― 1529) 哲学中衍生而来的分支,同时也受到禅宗的重要影响。该派反对明代官方正统学说对理学和禅宗进行学究式和高度精英主义阐释,崇尚“心学”,强调人们都是有良知的,只要人们能够回到无善无恶的心的本体状态,就都能够成为儒家所说的圣人。这一教义推而广之就成了那句“满街都是圣人”的俗语。

王阳明并未能在有生之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部社会意义进行充分探索,而是把这项工作留给了他的追随者。其中一些追随者创建了泰州学派,在民众中普及王阳明的观点,并倡导开展了一系列民众运动。泰州学派主要创始人之一王艮 (1483 ― 1541) 早年并未受过太多教育,后来成为盐商并由此发家。王艮强调王阳明认为普通人都有良知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只需自然行事就可成为圣贤。他认为,人无须压制欲望,而是应按欲望行事,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哲学,崇尚生活、肯定人性,反对儒家的道德束缚。王艮是个行为古怪的人,他平时按传说中的圣君尧的服制着深衣,戴五常冠,乘据说是孔夫子所乘坐的蒲轮车出行。

不过,他虽举止怪异,但却是一个成功的“传道者”??成功地把自己的观点普及给大众,并成功地打造出类似宗教复兴运动的氛围,黄宗羲就曾用“风行天下” 21 来评价王艮传道的成功。王艮的信徒们也通过该派别遍布各地的组织进行传道,组织集体讨论和吟诵活动。       这一系列运动非常有力,成功地吸引了农民、商人、石匠、陶工、学者及官员等各行各业、各种阶层的人前来参与。

泰州学派提出的自然主义和平等主义主张是对儒家正统观念的挑战,该学派之所以仍旧“有争议地”隶属于儒家范畴,是因为它在总体上仍秉持个体道德升华 (当然,泰州学派所提倡的改善个体道德的方式被认为是“非正统的”) 可以推动社会改良的儒家基本观点。

 

 

 

 

 

 

 

 

 

 

 

 

 

 

 

 

 

 

 

 

 

 

 

 

 

 

 

 

 

 

 

 

 

 

 

 

 

 

 

 

 

 

 

 

 

 

不过,接受泰州学派观点和王阳明哲学观点的大多是激进分子,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属于儒家学派,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王艮关于性善的观点演化到极致,完全拒斥儒家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只强调人应不计后果地根据本能和欲望行事。这些激进主义者中有一个叫做颜钧 (1504 ― 1596) 的人,他的主张可代表当时的自由开放态度。据说颜钧认为“人之贪财好色,皆自性生”,还认为,“其一时之所为,实天机之发,不可壅阏之”, 22 这当然不能代表儒家正统观点,而且已完全背离了儒家学说。

李贽 (1527 ― 1602) 堪称当时著名的激进主义者,他蔑视道德权威,提倡功利主义,认为人对功利的追求在道德上并不低于儒家提倡的对于诚实和孝悌的追求。他还提出如下在当时可谓非常激进的若干主张,即女性的见识并不低于男性,主张婚姻自由。他的观点并不仅仅是一种非传统哲学的沉思,而且他的著作在当时也非常受欢迎,在民间广为流传。在现代传媒方式产生之前的时代,他的观点能够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实属不易。与李贽同时代的董其昌如此解释了李贽拥有如此之多追随者的原因:

所有人都想成为圣贤,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圣贤。然而李贽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或者事情,包括酒、女人、财富,甚至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都不能阻止一个人成为圣贤。这是一桩交易,但是谁又不喜欢呢?

 

“狂禅”派向人们揭示了传统的硬壳在晚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是如何被打破的。它拒斥儒家学者兼官员的领导和价值观,对当时各社会阶层的融合以及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曾经夸张地称李贽是“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王艮、李贽等推动儒家学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大多生长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下游地区或者福建的港口城市,这无论如何都不是偶然的,而且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来自商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