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企业家,弄潮儿

|黄怒波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40年了,这是一个人生主要和精华的岁月。我们父辈的40年,是在艰难和沉重中度过的。我们的后来者,是现在的这些如狼似虎的创业者们。他们必将有不知该怎么形容的辉煌40年。但是,我庆幸我活在了这个40年中。因为,它是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一个民族终于崛起的40年。

40年刚刚开始的时候,“下海”的人都被称为“商人”或是“个体户”。这是当时的社会对社会阶层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现在回想起来,它有一种略带怀疑以及不纯洁的社会情绪。这也是我要从中宣部出来“下海”之前再三犹豫的原因。当时的体制,权力色彩浓厚。与之配套的是“铁饭碗”。“下海”当商人,一夜间就失去了权力的保护和供养。这在我的心头造成了巨大的不安和压力。从办公衙门走出来,放下了笔杆子,去和贩夫走卒周旋,开口闭口都是那“肮脏之物”——钱。那时候,谈不到企业理想和社会责任。只是想着,怎么能够挣到钱,能养家糊口。所以,当能多卖出一盒名片和倒卖一吨钢材时,心中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当遭遇种种白眼之时,难过之余,就拿孔子来说事。心里就对自己说:知道吗?孔子秀的弟子之一就是商人——子路。孔子能周游列国,靠的是子路的钱财打理能力。有时候,心情太糟糕了,半夜睡不着,借酒消愁也没用,就会爬起来看书。看什么书呢?喜欢看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故事。佛祖历经了千难万险,后在菩提树下顿悟。站起来后,个遇到的就是两个商人。商人们为他的佛法所感化,也为他献上了供奉。自此,佛门的人能够弘扬佛法,都是靠着世人的供养。每每重读这个故事,就觉得做商人也是挺光荣的。

在改革开放的后半期,学者们开始把商人称为“企业家”,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企业家”的称号是市场经济的代名词,从它引申过来的就是企业家精神。当一个社会需要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时,从商人变成企业家就是一个人人生中的脱胎换骨之大事。现在想起来,子路和那两个供佛的商人,都应该称为“企业家”。因为他们都是知识的供奉者,都承担了社会责任,他们都让血淋淋的金钱涂抹上了神圣的光环。既然,都被称为“企业家”了,在这40年当中,我们这些打拼的人,就都背上了企业家精神的重负。为什么呢?因为你必须表现出破坏性创造的精神来。在这个意义上,只要社会给一点儿缝隙,大家就会钻过去,不放过任何机会。无论经济危机和宏观调控压力有多大,大家都宁死不屈。那些倒下的人就不说了,但走过来到今天能写这封信的人,肯定都是伤痕累累,同时也都心怀感恩。近,我常常想,如果再从头来40年,我会更不犹豫地脱离体制。因为,这个时代太伟大了,我不能被落下。

不管是房地产还是旅游行业,我们进入的都是重资产行业,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在一个新经济的时代到来时先被清零。但是这种清零,让我们这40年的生存更加纯净。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没有过的精彩时刻,而我们赶上了。这也是必须向这伟大的40年写一封致敬信的原因。当然,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向这过去的40年写一封感谢信。但是,我们应该写。因为,在这40年国富民强的财富积累过程中,我们是弄潮儿。

其实,这也是一封写给自己的信。小时候,在黄河边的荒草河滩上撒野,总会看到一条条小渠、一洼洼积水,蝌蚪、青蛙、鱼儿都在里边游动。但是,爱捉的还是泥鳅。为什么?因为泥鳅难捉。滑溜溜的身体、结实紧凑的肌肉、小小的眼睛、尖尖的嘴巴,还有两条神奇的小胡子。你握住它时,十有八九它会七扭八拐地逃走了。但是,捉一口袋泥鳅回家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大人会训斥,说泥鳅不好吃。“下海”经了商,经常就会想起这些被嫌弃的泥鳅来。有一次,参加一个论坛,轮到一位国企的老总发言,他基本上眼睛不看众人,讲的都是让我们瞠目结舌的投资额度,发完言,他昂头而去。我自惭形秽,看着他,突然明白了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我们这些做民营企业的也就是个“小泥鳅”。看台上那位趾高气昂的演讲者,怎么看都是一副“鲤鱼要跃龙门”的姿态。这个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后来一直拿“泥鳅”自嘲。但有一天,一位我很尊敬的一直为民营企业撑腰呼吁的长者在演讲中说,要把市场经济搞活,就需要民营企业。为什么呢?因为民营企业好比一汪死水里的泥鳅,是搅局者,能把市场激活。听到这儿,我的心就舒服了。是的,在改革开放40年里,每一个行业当中,都有“鲤鱼”跃过了“龙门”,但是没有跃过去的也不赖;同样在浑水里折腾的“泥鳅”,也为这40年惊涛骇浪的兴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这40年中,“下海”做企业,我心里一直不平静。“泥鳅”这个形象像一个魔咒一直禁锢住了我的心灵。作为民营企业,好别抱有“鲤鱼跃龙门”的奢望。不要为此去赌,去铤而走险。要有勇于敢做“泥鳅”的精神。这就是说,一直要不安分、要搅局、要顽强地生存下去。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在这40年中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巨变,经历了一个精彩的人生。但是,也有遗憾。遗憾的是这个社会更世俗化了、更功利化了,经济的发展更无情了,“泥鳅”们的日子也更不好混了。

2017年的夏天,我回到家乡宁夏。在黄河边的一个饭铺里,老板端上了一道菜,那是一大方块冒着热气的卤水点老豆腐,旁边是一碗醋泡的辣椒、蒜泥。我问老板,咱这宁夏的豆腐一向是冷着吃,怎么你把它蒸了端上来。那老板笑而不语,顺手拿起菜刀把豆腐从中间切开,让我大为吃惊的是,这块豆腐中间钻了六七条泥鳅,都被蒸熟了。老板说,刚你说这豆腐贵,现在知道了吧,卖的是泥鳅,不是豆腐。我很诧异,这豆腐光溜整齐的,泥鳅怎么钻进去呢?老板说,这是一道传统菜,叫“泥鳅钻豆腐”。其做法是:把泥鳅先在水盆里放两三天,不喂食,让它把肚子里的脏物都吐干净。然后,拿一块豆腐放到锅里,倒满了冷水,就可以把泥鳅放进去了。这泥鳅欢快地绕着豆腐畅游时,水就被加热了。当水温越来越高时,泥鳅的倔强劲儿就上来了,一个个把整个身体扎进豆腐里。等豆腐煮老了,泥鳅也就被蒸熟了,一道菜就成功了。那老板看不出我心里有鬼,一个劲儿地劝我下筷子。但我心里很难过,因为这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刻正如火如荼,这一个个做企业的都像这冷水锅里的泥鳅。宏观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大,水温越来越高,这转型的压力就把人逼进了大气氛的豆腐里,一个个变成了胜者的美味佳肴。这就是做企业的挑战。这也是在这40年中,大家丝毫不敢懈怠的原因。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压力,逼迫一代企业家成长起来。所以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可以从一个“泥鳅”的角度写一封信,说的就是——祝福那些“跃龙门”的同时,也千万不能忘记那些困在池塘里的“泥鳅”。

伟大的40年,哺育了一代优秀的企业家,也留下了财富与公平的争论和疑问。经济学家们时而不屑地将“企业家们”贬为“商人”,时而又恩宠地在下一个论坛把“商人”尊称为“企业家”。以至于纵观天下,似乎企业家如群星灿烂。但是,社会给企业家们不断加码,加上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与要求。有时候我就想,“在商言商”,我们好好地把商场的活干好,把经商的手艺炼好,不是挺好的吗?但为什么总还有那么多的非议和争论呢?在这40年之际,带着这个不解回想自己的企业之路,再回头看看40年前刚出发的时候,我突然明白,是这个社会变化太大了,时代发展得太快了。过去的一切经验都在重新建构。社会已经从对财富的追求上升到了对公平的追问。因此,做企业的是熬过了这40年。但是回首往事,在为能生存到今天而捏了一把汗,心有余悸时,也要对自己的经营历程复个盘。那就是要看到有多少事是必须悔恨的、有多少错误是不能再犯的,这是一种精神涅槃之路。悟出的道理好是:在这40年之际,写完这封信不是人生篇章的总结,而应该是一个新经济时代的“新泥鳅”诞生。应该把那副“英雄到老终归佛,名将还山不言兵”的条幅从墙上摘下来,卷起来,把自己的40年清零,再出发。因为,下一个40年更精彩。

遵亚布力论坛之邀,谨以此信向中国改革开放40年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