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形诞生的场所 

 

柳宗悦的《日本手工艺》一书对于漆器产地轮岛有过这样的论述:“轮岛的漆器近来品质也在退步,对工匠的期待,在于如何使形制更丰富,纹饰更生动。”但后来轮岛的漆器变得如何?造型和纹饰只退不进。轮岛的漆涂物美的时期,是在幕末到大正时代。

柳宗悦走访轮岛是在昭和十五年(1940)。一方面,当时柳宗悦以长年关注“古物”所练就的眼光,确实能看出器物的真髓;另一方面,当地的匠人们也确实忽视了这一点。真髓究竟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这些做东西的人需要关心的问题。要找到真髓,是不是去日本民艺馆欣赏柳宗悦的收藏就行了?虽然我也多次拜访过民艺馆,但答案仍是否定的。仅仅通过欣赏并不能看出真髓。柳宗悦的收藏,是那个时代与柳宗悦自身一同构筑的一件巍然挺立的建筑。近我意识到,那些形态固定的收藏品,和柳宗悦洞见的物之真髓,或许并非一致。恐怕柳宗悦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谓“物之真髓”,是更暧昧、随性、飘忽不定的某种东西。在其恣意流动的特性之下,有着闪闪发光的生命内核,难以捕捉。这在茶具和古董的世界里,也是一样的。如果一味把目光放在已经构筑成形的世界,对其奉若神明,那无法看清有形之物的内核。无论是茶道、古董,还是民艺,在已经建成的世界里赏玩,终究只是消费者的立场。作为制形的手艺人,我们处于这个已构筑完成的世界外侧,看不见路径,也没有通用的理论可循。我们在混沌中苦战,又因此而拥有无限自由。无论是茶具、古董、民艺,还是杂货,甚至废品,我们都已经看了个遍,却又不安于沉浸在任何一个门类里,因而仍然在未知的黑暗中彷徨地游走。但有一点我们确信,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数万年里,跨越古今东西,在人类创造的造型世界里,那根贯穿始终的“芯”——或许称之为一束“光”更准确—所指引的方向终点,有一个世外桃源在等着我们。

我之前就去长谷川竹次郎先生和内田钢一先生那儿看过不少两人收集的古物,每次都被其种类之丰富、形态之多样所震撼。既有天正时代的引出黑釉茶碗,也有已经生锈扁塌的马口铁玩具。原以为他们看中的是民艺品的健康之美,却发现他们还收集了形状怪诞的现代美术作品。这种随性、自由,让他们的藏品门类丰富,也让我们得以从不同物品的表面,窥探到它们各自的“芯”。在两人搜集的让人垂涎的古物之上,我斗胆添上自己的收藏,汇集成这本书。希望在各自描绘出的、漫无边际的轨迹中,能指引出一条路径,通向“形”诞生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