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序 没有它,就没有人生

姐姐和弟弟的下课时间不一样,小朋友是两点四十,大孩子是三点二十。那天下午到学校当爱心妈妈完毕,正好赶上姐姐回家的校车,妈妈搭便车之际,在一旁的贩卖机买了罐可乐。其实,妈妈很少喝这种含糖饮料,只有偶尔兴起为之,姐姐也不喜欢气泡的感觉,但那却是弟弟的爱。

校车开了,不擅喝这些乱七八糟东西的妈妈,根本喝不完,但在车子上,只能丢也没地方、喝也不是,尴尬拿着。校车在山路间蜿蜒,偶尔在一个转弯处丢下个孩子,好似邮差投包裹,将妈妈心爱的礼物送到家。

我们是后几站,我不经意又拿起可乐喝了一口,却被姐姐好像下一秒钟就要出手阻止的紧张语调吓到:

“不要—再喝了。”她不是不喜欢可乐吗?

“快到家了,留给弟弟啦!”

手足之情,足以感动父母的人生。

 

三年前开始亲子演讲。有回到了一所幼儿园,在开场白之际,原本只是想了解听众的家庭状况:“只有一个孩子的请举手?”当时真的吓了我一跳,全场三分之二都举手了。虽然这些父母都还未过生育年龄,但打算再生一个的比例似乎不高。当我多问几场才知道:台湾家庭的孩子平均数是1.2个,全球倒数前五名。数字要比较才会说话—美国是2.1个(2007年,台湾降到 1.12个,在全世界 22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 4。2011年,台湾生育率跌破1,全球)。

当时,就埋下了我写此书的伏笔。“鼓励人生孩子”也能写成一本书吗?没动笔之前,我比你更怀疑。现在我要说,这是一本百年之计的书,希望往后再考虑“不知要生几个孩子”的父母,都能拿它作为厘清自己想法的凭借。

如果,我是一结婚就打定主意只生一个孩子的人。那我一定会对自己说:

这是我的人生,不容他人置评。

三姑六婆说完闲言闲语可是各自回家喝茶看报纸,但孩子可要你自己养的。而且,自始至终你都别指望,我会告诉你孩子有多好养。现在的孩子,难养矣。

又如果,你是那种很想生孩子,但事情完全由不得任何人,得看上帝旨意的,我会说,这不是一本属于你的书。写亲子书,心里一直有个想法:我是为父母们而写的,不全是孩子。既然是以父母自身的幸福为出发点,就一定要避免给予不必要的困扰。如果你,正在努力或事情已成定局,那只怕我不能给你帮助,反而徒增不必要的压力和懊恼,非我所乐见。

 

原本,我该属于事业顺遂的职业妇女,但是上帝帮我开了一扇窗,透进来的曙光让我发现,人生原来常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写下了“你愿意,辞职回家,带孩子吗?”一辑。

事业和带孩子,对现代女性来说,两者都不是简单的议题,也很难斩钉截铁地一切为二。一位事先帮我审稿的好友甚至不以为然,义正严词地说:“这个议题根本不该独立写出来。”“对很多人来说,工作上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比带孩子这件事大上三倍的。”我相信她的感受。因为我也曾在职场上奔驰了十年。左思右想,我发现,我只是想与那些在心里想了很久,犹豫着要不要回家带孩子的妈妈们,分享我人生美好的工作。

至于什么才是你自己的,答案是没人可以帮忙决定的。

如果你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而且也正在家带孩子,我要先对你致上的敬意,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报酬、也可能没人感激的工作。如果你的两个孩子都还在五岁以内,我要说的是:妈妈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啊。现代孩子,不好养。柴米油盐只是父母级的麻烦,教养才是重头戏。

 

人都不喜欢被强迫,人都喜欢有“自己做主”的感觉。现在的妈妈,有一定比例的情形是:原本心里想的是“可生可不生”,就是因为“闲杂人等”太啰唆,不喜欢那种不能自己做主的压力,于是赌气不生了。别怪她们,那是中国女人对五千年压抑的反抗,每个人都脱不了责任的。

所以爸爸买这本书来送给妈妈,或是妈妈买去送给爸爸,婆婆买来送给媳妇,全都不是上策。我们要让当事人,当然就是负责生孩子的关键人,先生或太太,都是通过第三人才看到此书,一定要在表面上使其认为,生不生孩子,是我自己决定的。

谁是第三人呢?啊哈,首先当然是妇产科医生,然后是卖奶瓶尿布的厂商、卖玩具的公司、甚至油饭蛋糕胎毛笔坐月子中心都脱不了关系,后还有托儿所幼儿园。“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不是口号,孩子的出生率攸关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通过朋友送也是一种选择。找个已经有两个孩子的朋友,托他们送出,借口我帮你想好了:“摸彩抽中,我没用,你加减看看吧。”一定要说得云淡风轻,不露痕迹。不习惯说谎的,请事先练习一下再出手。

 

别人生不生孩子,干我何事。

别人带不带孩子,更干我何事。

一回全家出国度假,搭飞机的回程上。八岁的弟弟、十岁的姐姐在前排,妈妈则坐在后排偷闲。姐姐因故显得闷闷不乐,妈妈一时也帮不上忙。突然,通过座椅间的缝隙,妈妈瞧见弟弟侧着头,一脸关爱的神情,对着姐姐轻声说:

“我说个笑话给你听,好不好?”

感动,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没有它,就没有人生。

真的不干我的事。但是,助人为快乐之本。

只是希望父母不要错过人生中的每一个感动,即使它小得微不足道。

没了感动,人生,还剩下什么。

 

你不生,

谁该生呢?

如果你是那种—好爱孩子、好喜欢孩子,

也愿意养孩子的父母,却只生了一个孩子就不生了。

为什么?“我的人生,到底希望有几个孩子?”

订个时间表,约好另一半,坐下来好好谈清楚。

 

你不生,谁该生呢?

生不生孩子,问谁也没用,

该问的人是——自己。

 

“像您这样的女性,”石医师正视着妈妈,“为什么不多生几个?”

妈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我我我……我已经三十八岁了……”

“三十八岁算什么。”医生很诚恳地说着,“您有能力抚养孩子,您有时间和智慧培养孩子……您这样的妇女不多生几个孩子,谁该生呢?”

 

十年前读到这段话时,并没有特别的感觉,现在自己刚好也有了两个孩子,却突然发现—这这这……这医生的话,不是在对我说吗?

这是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描述当她怀第二胎做例行产检,要求医生之后为她结扎的对话。次看这本书时,当时自己生了孩子没有,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好喜欢她字里行间关于孩子的种种。不久前,这本书刚好重新发行,十年后再买来读一次,好看不减当年。

这样的心有戚戚,可能与心里偷偷冒起的“歹念”有关—因为,我想再生一个孩子。这会不会是上帝的旨意,让我在此时与此书相遇呢?于是,我马上跑去找另一半,施展孙子兵法的“以退为进”,说:

“先生,先生,你要不要结扎?”

“没事干吗结扎?”突如其来的手术,没人喜欢。

“好,你既然不要结扎,那我们就—再生个孩子吧。”妈妈面带微笑,刻意营造欢乐气氛。

我爱孩子,我好爱孩子。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天真可爱却没有因而减少一丝丝。但是,孩子毫不留情地长大让我害怕—害怕人生幸福美好的时光,就要渐渐离我而去。为了捉住幸福,生个孩子,似乎是而切实际的方法。

先生听到“生孩子”,更害怕,马上躲进厕所避难。这时,一旁不明就里的女儿听到了我俩的对话,根本弄不清“结扎”是什么,却尾随爸爸猛敲厕所的门,喊道:

“爸爸,没关系,先‘生’再‘结’,先生再结嘛。”

这下换我不懂了,她不是已经有弟弟了吗?“为什么还希望妈妈再生个妹妹呢?”我禁不住好奇地问女儿,难不成他们真的这么友爱啊?

“因为……因为你都不让我养小狗。”

“那如果,妈妈让你养只小狗,还需要生小孩吗?”妈妈不死心地追问。

“当然……就不用了。”

哦。老天。小孩的意见,还真的不能当真,不然生出来要往哪儿放啊。

 

 

当犹豫不决,不知“是否该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咨询谁好呢?

公婆?肯定会说好,说不定你们早已被明示加暗示无数次了。没怀孕之前,没有人会笨到自己去说:“我准备生孩子了。”嫌生活压力太少吗?

问自己的爸妈?听到朋友们的经验,倒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娘家的爸妈反对女儿多生孩子,甚至倒过头来劝女儿别生了。

“反正生了也不是姓我们家的姓。”这是连续剧的台词,但现实生活中也不难听到。再追究更深层的意思,多半是父母知道女儿的另一半,在生养孩子方面,除了上班赚钱,其他的一概帮不上忙。如果女儿又是职业妇女,多生孩子岂不是要累死自己的宝贝吗?不舍得,所以不赞成。

我在考虑要不要生第三个孩子时,也随口咨询了父亲的意见。“两个就够了。这两个孩子好好培养,会有出息的。”或许父亲已经八十多岁,眼睛又不好,对于含饴弄孙之事,已到了另一个境界。

倒是母亲答得爽快:“好啊。”而且语带兴奋,好像她要帮我生似的。但是,才下一秒钟,她又改变主意,“不要好了,现在生算是高龄产妇,太危险了。”我马上不甘示弱地反驳,“林青霞四十一岁才生胎,而且还连生两个……”我猜,林青霞的勇气,在鼓励高龄产妇这件事上,有跨世纪的贡献。

要不要生第二个孩子?常被父母咨询的对象,就是在你身边那个半大不小的个孩子。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问过独生子女:“妈妈再帮你生个弟弟或妹妹,好不好?”或是“你喜欢弟弟还是妹妹呢?”

不想生的,随口问问;犹豫想生的,问得认真。

我建议,倾向再生一个孩子的父母,别问身边的孩子。万一给的答案是“我不要弟弟妹妹”呢?那你不是自找麻烦嘛。

而倾向不再生的父母,更不要去问孩子,万一孩子说的是:

“好想要一个弟弟妹妹。”那你不也是没事找事做。小小孩弄不清父母只是随口问问,却以为自己也可以在这件事情上做主。如果当你大腹便便,旁边却有个小孩没事跟你喊不要生,或是根本生不了,却有个人整天嚷着要小婴儿,你看这该如何是好。

生养孩子这件大事,除了夫妻双方,基本上没人可咨询。或许,先别因为一时的困顿而急着做出决定。想象一下未来,把时间拉长来看,答案可能更清楚—

从结婚到往后的五十年,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中,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

当你和另一半想起家里的孩子,你希望浮出脑海的景象,是几个孩子呢?

生不生孩子,问谁也没用,该问的人是—自己。

不要让时间决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