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新版序 童年的声音

我的育儿方式,全来自直觉。我写的亲子文章,里面没任何理论基础,如果硬要套上一种,只能说,我是依照“人性”来养育小孩的。    

例如:没有人喜欢被骂、被啰唆、被贬低,所以我喜欢好好跟孩子说道理。

例如:人类学语文的天性,就是先多听。天生听不到的人,是很难学会说话的,所以我帮孩子念故事书。

当我帮姐姐弟弟念本英文故事书时,他们还是婴儿——漫漫长日,我不可能预测这么一路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十五年后会是什么结果。唉,别说十五年了,我连五个月后的事情都预测不了。

但是,直觉告诉我,它没有错。直觉告诉我,没有一个方法比它的影响力还深还远。

 

真讨厌,十五年,一转眼就在眼前了。

我从来不跟别人比,姐姐弟弟“英文考了几分”。

我从来不跟别人比,姐姐弟弟“会背多少单字”。

我从来不跟别人比,姐姐弟弟“全民英检考到哪一级了”。

十二岁那年,姐姐开始用英文写小说,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十五岁之前,她利用课余时间,写了八本小说,超过五十万字。

你到底会背三千个,或是一万个英文单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不会用这些字在脑子里重组,然后用自己的思想逻辑表达出来。这些都不是短视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可以给孩子的。

今年,弟弟十四岁了。有一天,全家都睡了,我在弟弟的书桌上瞥见了他的英文作业。直觉告诉我,这个作业“非同小可”——英文课的指定阅读作品是《Looking for Alaska》(寻找阿拉斯加),作业要求学生挑出书里出现过的字眼,制作一张海报来呈现整本书的样貌。弟弟手绘了一张图。画图的技巧不是重点,而是你如何把文字转化成图像。

一周后,那个早在老师之前已经被我赞叹连连的作业,得了满分。其实原来是不能满分的,老师把弟弟叫去,说他忘了写书名在海报上,但老师觉得因为这样不给满分不合理,才让弟弟拿回补上。绘图的技巧不是重点,能背几个单字,做对几题文法也不是重点——能不能看到整本书的精髓,挑出代表性的文字转成图像,才是重点。

隔了四周,英文课的指定阅读作品换成《麦田捕手》。弟弟知道哪个方法可以快完成作业,还可以拿高分,但他却舍弃这条路。他说 :“我的做法很危险,如果老师不喜欢,分数就高不了了。”我没说话,我知道他宁愿用他有兴趣的方法做,少几分不要紧。

当成绩出来时,我没看过他这么以自己为荣的神情,除了满分,老师说他没有小看读者——也就是说,他做的东西有深度,而且不怕别人看不懂。弟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编的故事,重新诠释了一个他自己版本的《麦田捕手》。而且他还用了好几个晚上画了十几页的连格漫画来呈现这个故事。西方的教育虽然活泼,却不马虎,作业事先告知了十几项要求,每个环节都要达标,缺一个也不行。

我想再说一次:你到底会背三千个,或是一万个英文单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不会用这些字在脑子里重组,然后用自己的思想逻辑表现出来。这些都不是短视的、填鸭的教育方式可以给孩子的。

现在,我还是无法预测十五年后的姐姐弟弟。我只能确认我的教育方式不填鸭,其他的,我都不能多想。

“专心走好眼前的那一步,就好。”是我喜欢的话,也想把它送给你。

 

 

自序 父母的爱要怎么给

“It’s spoiling hot out there.”暑假在家几乎整天开着冷气,刚好请小学三年级的姐姐帮忙去没有冷气的后阳台拿衣服,这是她钻回冷气房的句话。

“什么?你说什么…… spoil—ing什么?”学了三十年英文的妈妈,惊讶得不知如何是好。“你、你、你怎么会用这个字?”

热就热嘛,妈妈顶多只会加“very”来形容“非常”热,压根儿没想到还有别的字可以用。

姐姐说:“‘Junie B. Jones’上面就有啊。”她一副“妈妈你的英文要好好加油”的模样。这是一本美国小学中年级程度的章节故事书。

仔细一想,“spoil”这个字根本就是课本教过、字典查过、联考考过的东西嘛。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但今天如果不是孩子给妈妈上了这一课,可能我活到八十岁,都不知道这个字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上。

因为妈妈那一代受的英文教育,英文是学来考试的,不是学来使用的。

说到对孩子的教养,妈妈没钱、没闲、没知识,不要紧,重点在——有心。只要父母有心,对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聚少成多。一个孩子的养成,是慢慢累积起来的,无论在哪一方面,包括好的、坏的。

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就是一个“聚少成多”的例子。

自己这一代所受的英文教育,学了十几年的英文,却根本不能,或不敢开口的比比皆是。我甚至都出国留学拿了硕士学位回来,英文的听说能力却还停留在基本的位置上。美国的电视影集如果没有中文翻译字幕,我是没办法看的。我该惭愧吗?我没有责怪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以我们大家花的时间和力气来计算,如果能配合好的英文启蒙教育,早就不用“老大徒伤悲了”。

“好的英文启蒙教育在哪里?”我不想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又不能等待大环境的教育政策改变,所以我必须——先下手为强。

于是,我和孩子的英文故事书之旅就此展开,至今十年。

《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本书,其实是《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的续集。当然,它们是可以被独立阅读的两本书,不过它们谈的也都是同一件事——父母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是我所有教育理念的主轴——阅读和爱,也就是“理念”和“热情”,而续集《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只是“方法”。

光有方法而没有热情,事情是很难持之以恒的。持之以恒又是聚少成多的基本马步。所以,正在看这本书的爸妈们,如果还没有看过《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建议你们可以从基本做起,先回头看这本书,唤起自己的热情。

念英文故事书给孩子听这件事,没有热情,是很难成功的。

英文不是才艺,它与音乐、绘画完全不同,甚至与美育也没多大关联。英文只是语言,只是工具,与世界接轨的语言工具。所以,“我们应该倾其一生来学英文吗?”英文,这个人生所需众多工具中的一项,“父母到底应该让孩子花多少童年时光在上面呢?”

以为孩子拥有英文能力就拥有全世界,根本就是个失衡的观念。

教育是急不得的,我坚持用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力气的方法——念故事书,去“等”出孩子的英文能力。

“当自己已经很疲倦时,要如何鼓励自己加油,继续念故事书陪孩子?”这位读者的提问,看得我心惊胆战。想必,她带孩子一定常常觉得力不从心。

念故事书给孩子听,绝不是轻松、不花力气的事,尤其是光念中文故事还不够,竟然连英文的也要念,真是累死妈妈不偿命吗?

妈妈需要的不是“加油”,而是“休息”。

所以念故事书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那是整个家庭的事。

只要你爱你身边的孩子,不论你是妈妈、爸爸、姑姑、阿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月嫂,都可以养成“爱他,就念本故事书给他听”的习惯。

“以后每个星期六和星期日,可不可以帮孩子念一本故事书?”事隔五六年,我又对先生提出这样的建议。

照顾孩子,每当我想喘口气时,先生就只好赶鸭子上架地帮孩子念故事书,但他常常喜欢不照故事情节,乱编一通,总是惹来姐弟俩抗议:“爸爸念得不好听。”一定要等一阵嬉戏打闹之后,爸爸才肯恢复正常的语调念故事。别看孩子似乎不习惯爸爸不按常理出牌的念故事法,可是“他们到底爱不爱听爸爸念故事呢?”

爱啊。当然爱。

那些吉光片羽,就是孩子对爸爸的爱,一辈子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也是孩子走出父母羽翼、面对人生起伏时,关键的情感支持力量。

“好。”爸爸一口答应。虽然孩子已不再那么幼小,他的事业也更重更忙了,但他或许已经发现:孩子的童年,也就是父母幸福的时光,稍纵即逝,再不把握,只是自己人生的损失。

妈妈为什么要请已经辛苦赚钱养家的爸爸,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呢?不是因为她累了,而是因为——妈妈爱爸爸,不希望看到爸爸只忙着赚钱养家糊口,当个摇钱树过一生。陪伴孩子成长的幸福感觉,人生怎能错过。事实上,养育和教育孩子的工作量并不轻,真的需要父母双方,一起同心协力才能成功。

希望天底下有愈来愈多的爸爸,也愿意花时间念故事书给孩子听,不论是中文故事书,还是英文故事书。

“妈妈,不是‘spoiling’,是‘boiling’,就是煮开水那个字。”正在写这篇序文时,稿子散落一地,无意中姐姐主动拿起来帮我“校对”—— 顿时,我五雷轰顶,好像初中时猛背英文时态、文法的情景,又穿越时空来到眼前。印象中,似乎只要是英文老师强调过、不要我们搞混的英文用法,我就从来没弄清楚过,总觉得不强调还好,愈强调愈容易弄混。

“哇,好险。”你小小年纪就对妈妈有救命之恩了。

成就孩子不是父母的工作。

培养孩子的当下,也要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爱。

这是《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一书中的话,它百分之一百也适用在《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本书上——

“念故事书给孩子听,表面上是件小事。

事实上它要说的是:父母的爱要怎么给的艺术。”

喂“英文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自己读的是私立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有英文课。在那个时代,这就是所谓的赢在起跑点了。我依稀记得那个站在暗暗走廊下,等着次英文考试的小女孩,A、B、C字母一个个死死地往前背。一向对功课极富耐心的我,事隔三十年,竟然还记得当下那个“好无趣、好难背”的感觉。

现在回头想想,会不会当时那段“好无趣、好难背”的英文启蒙教育,就决定了小女孩日后艰难而失败的英文学习之路。

初中以后,虽然我一向排在功课好的学生之列,可是,对于英文这个科目,总是不好不坏地学着。死背的考试可以应付,遇上活用的考题就无法招架,也不知从何招架起。那就是我大学联考,英文只考四十四分的原因。

我不是不用功,而是语言学习不得法。

学习不得法,就是事倍功半。

一直到高三那年住校期间,发觉有同学在宿舍听《空中英语教室》的广播节目。接触英文八年之后,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英文是可以用“听”的。原来,课本上的“死东西”,是可以与生活结合的。当时,那发现新大陆似的莫名兴奋感,至今难忘。

可惜那个时刻少了一位关键人物,可能是老师,也可能是有经验的长辈,鼓励我一定要跳上这辆“听”英文的列车。后来联考在即,我就与英文听力失之交臂了。

我甚至不责怪自己,为什么始终没有将英文学好。孩子的成长跟环境息息相关。大环境就告诉孩子:英文是用来考试的,不是学来听和说的。没有对的环境、对的老师引导,如果父母也帮不上,孩子能怎么办?

当时的英文教育,只能用“听天由命”来形容。于是造就出一整代——学了十几年的英文,却无此项语言的听说能力。不然就是一定要开口时,“说英文”简直像在受酷刑般的自卑心态。

“有一天走在路上,迎面而来的老外要问路,我吓得赶紧猛挥手、猛摇头,好像听一下英文会死掉的样子。结果这位外国人却紧追我不放,你知怎么了?”这是一位好友的自嘲告白,“因为那位老兄开口说的竟然是中文。”

我自己尝过的“痛”和“冤枉路”,怎么忍心让它再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呢?

用英文故事书,打造英文环境

不论专家说过些什么,以下两项是我对语言学习的想法:

(1)如果准备让孩子学习一种语言,愈早接触愈好。

(2)不论生来是什么人种,孩子置身某种语言环境里,就会自然习得那种环境的语言。

项的时间点我可以控制,但是第二项——环境呢?我们家又没有说英文的爸妈,要如何给孩子语言的环境?不妨看看生活周遭那些跟爸妈说普通话,跟祖父母说闽南语的孩子就知道,孩子那种“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自然转换本领,就是环境影响语言学习的好见证。

十年前,当专家们还在琢磨什么是教孩子英文的好方法时,我的个孩子呱呱落地。当我开始帮襁褓中的孩子念本中文故事书时,灵机一动地,我就自己发明了一个给孩子英文环境的好方法——念英文故事书。

我知道,如果家里有一个人的母语是英文,只要跟孩子说话,就根本不用担心孩子的英文口语能力。但是,我根本不敢拿自己的英文来跟孩子对话。即使我说出来的文法没有错误,发音语调也不差,可是,我却不能确定真正的英文日常对话里,到底有没有人这样用呢?

因为,我自己听到英文的经验太少了。在听得不够多的情况下,我讲出来的英文,自己都觉得好像在翻译初中英文课本里的句型。

“听得不够多”,就是我们学英文的痛脚。所以英文故事书—— 外国原版的英文故事书 —— 怎么说都比我的英文强多了,不论是句型、文法或字汇。我照着念,念多了,孩子自然就能学会这种语言,没有一百分,也有七十分,不是吗?

我和孩子的英文故事书之旅,就在妈妈这种“试试看”的心态下展开了。

 

婴儿期:中文和英文有差别吗? 

这段时间,应该是指孩子还听不懂中文之前,此时不管是英文、法文、阿拉伯文……任何一种语言对婴儿来说,通通都是新鲜的。于是,我在帮孩子念中文故事书的同时,也穿插念着英文故事书。

当时我对故事书的态度是:看到中文念中文,看到ABC念英文,维持原汁原味。

“孩子听得懂英文吗?”唉,反正,这个年纪的孩子只会咿咿啊啊地对你笑。没人知道,他们到底听进去了什么。中文英文有什么差别吗?

其实,父母不要斤斤计较“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事情往往就在这不斤斤计较的轻松心情下,偷偷进行着。

 

孩子是慢慢长大的,孩子的英文故事书也会慢慢长大——从文字少的,变成文字多的;从文意简单的,变成文意复杂的。

以下介绍的这本故事书,记得是弟弟一岁半时,全家旅行时带的随身书。这个年纪还只会叫“妈妈爸爸”,连中文都还不会说,怎么听得懂那么多文字的英文故事书呢?

《Oliver Pig At School》—— The First Day

“ Wake up, Oliver. ” said mother.

“ Do you remember what day it is? ”

“ Yes.” said Oliver.

This was the day he’d been waiting for,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Oliver jumped out of bed. He put on his new striped shirt and his new red overalls.

(我从来不知道overalls 是什么意思,这时Oliver穿的是一条吊带裤。)

“ How do I look?” he asked.

“ All grown up,” said mother.

“ And handsome.”

There were pancakes for breakfast.

They were Oliver’s favorite.

But it was hard to sit still to eat.

Oliver took three bites.

“Is it time for the school bus yet?” he asked.

“Almost.” said father.

……全书共四十二页,这里只有三页。

实情就是,一岁半的弟弟可以从头听到尾,绝不走开。我经常就拿这本书念给他听,他也不厌倦。

但是,请注意一个事实,这是我念给他听的“第二十几本”英文故事书。而且,这本之前的每一本,本本都已经被他听得滚瓜烂熟。

 

入幼儿园前:妈妈念加上孩子自己听 

我让孩子五岁才上学,就是幼儿园中班。之前,孩子主要的活动就是:每天早、中、晚加夜宵,听妈妈念故事书。

大约在孩子四岁时,我开始加入英文故事书的原版录音带——“妈妈念”加上“孩子自己听”—— 有一回,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一天晚上,四岁的弟弟,拿了本故事书,自己一个人坐到录音机前,放进录音带,开始有模有样地翻书。令人不敢相信的是,他不是光听而已,他跟着录音带的速度,完全同步地念着整个故事。

《Sam the Minuteman》是当时可以被他完全背诵的故事书之一。故事大意是叙述在美国独立战争前,一个小男孩克服恐惧,和大人一起争取自由的勇敢故事。

About two hundred years ago, a boy named Sam Brown lived with his parents on a farm in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near Boston. At that time, America was not a country of its own. It belonged to England. The farm was small, and the earth was rocky. Sam and his father did most of the outdoor work together. Sam’s mother worked indoors. Everything they needed, they had to make or grow or cook for themselves??全书共六十四页,这里只有六页。

你一定不敢相信,对吗?对不起,如果我不是亲眼看到,我也不敢相信。而且请注意——

我们家里的日常对话只有中文。

孩子从未被教过任何英文发音。

孩子没用过任何语文教学教材。

孩子连ABC是圆是方都不知道。

弟弟一字不漏地念,每当录音带在故事换页“嘟”的一声以示提醒时,他也会有模有样地跟着翻页,不知情的人乍看之下,真的会以为他看得懂那些字呢。

还记得我躲在不被发现的角落里,偷看他煞有介事念书的专注模样——那个可爱的小小背影,从未从我的脑海中消失过。只是,转眼间,这个背影已经小学二年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