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斯坦福幼儿园的半天(上)

很晚了,突然接到闺密的电话,说是有急事,问我明天是否可以帮她送孩子到斯坦福必应幼儿园。“当然了,你知道我是多么喜欢那里,谢谢给我这个机会,”我兴高采烈地说。

闺密 40 多岁才有了这个孩子,宝贝得不得了,什么都是好的。幼儿园当然斯坦福大学必应幼儿园,多年来保持美国私立幼儿园头十名的殊荣。孩子刚一出生,她就报名排队了。儿子三岁时,她终于盼到录取通知书。她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激动的样子,后来常被我拿来取笑。

必应离我家不到五分钟的步行距离,由于我是斯坦福教工,我的三个孩子都顺利地进入必应。对于在中国长大,在美国有三个小孩子的年轻妈妈来说,必应就像天堂一样。我会唱的英文歌曲仅限于儿歌,都是当年在必应学的,十几年了都没添新的。我的孩子们早已离开必应,可我还常常参加必应办的活动和讲座,这是一份缠绕终身的难割难舍的情愫。乐得帮闺密送孩子,我可以借机在那乐园里多耗些时间,这是只有家长才有的特权。

幼儿园有 180 个孩子,分成六个班。上午三个班,下午三个班,每个班三个半小时,每班有六位教师。秉持着空间有多大心就有多大的理念,每个班的教室大约有 300 多平米,花园有 2000 多平方米,这是我见过的开阔的幼儿园。十几年了,必应的教室和花园几乎看不出任何变化。这里所有的家具、玩具甚至马桶,都是根据两岁到五岁孩子的平均身高来设计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想用什么、玩什么,都可以自己动手,不需要大人帮助。一进教室门,有张桌子,上面摆着班里所有孩子的名牌,桌子旁放着一个大篮子,用来盛孩子们带来的课间点心,通常是水果或奶酪。一位老师坐在桌子后面,欢迎每个进来的孩子。孩子走到桌前,老师和孩子互致问候,孩子把带来的苹果或草莓放到篮子里,然后开始找自己的名牌。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从那么多看上去好像一样的牌子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不是一件易事。老师微笑着慢慢地引导,帮助他拼牌子上的字母,比较了好几个牌子后,孩子才找到自己的那一个。小小的名牌让孩子开始自然地接触英文拼写。戴上名牌,让其他人和他交流时能念出他的名字,这让他体会到个人的尊严。多年来,我参加了不少派对。同胞们办的派对,吃的非常好也很丰富,但鲜有提供名牌的,尽管组织者知道很多人都互不认识。当地人办的派对,吃的花样很少,可是名牌必不可少。正式派对,名牌都是预制的,不济也是备下纸笔,让大家现场制作。看来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我问主任老师是否可以留在教室观察孩子。老师说,他们这里是斯坦福心理系的儿童发育研究部门的观察基地,平常会接待两个心理系的学生做观察员。作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应该没问题,但要走程序,先到办公室填表,园长批准后再过来。我走进办公室,园长竟没有变,仍旧是文迪斯女士。她那灿烂的笑容一如既往,只是金色的头发变成了银色,看上去慈祥、温暖。文迪斯领着我回到教室,她热情地向主任老师介绍我,并告诉我愿意待多长时间都可以。只有一个要求:因为孩子们的视线低,所以我要尽量坐在小椅子上。我戴上刚做好的名牌,找到一个视角广的角落坐下。

孩子戴上名牌后,走进被分为几个区域的教室,每个区域都有一个主题和一位老师。老师并不告诉孩子该去哪里、做什么,只是面带微笑,被动地等在那里。孩子走过时,老师会和他打招呼,是否加入这个区域,是孩子自己的决定。

个区域的主题是制作明信片,桌子上摆着彩色铅笔、明信片大小的纸片,还有正方形的有锯齿边的小彩纸片,俨然邮票。简单的塑料镜框里有三个明信片样本,写着从哪儿来,邮到哪里去。一个是写了一句话,一个画了一只小帆船,还有一个画了一棵树。一个孩子问老师怎么拼写“谢谢”,老师一个字母接一个字母慢慢地念出来。孩子的字写得太大,一面不够,老师告诉他,可以在背面接着写。这个桌子只有一个孩子。孩子问收到明信片的人怎么知道明信片的背面还有字。老师说你在这里画一个星星,他们就会翻过来接着看。

另一个孩子问:“这个明信片上写什么呀,我想写,可是不知道怎么写,写给谁。”

老师说:“你和妈妈、爸爸去迪士尼玩,你的奶奶如果收到你的明信片会高兴吗?”

“当然了。对,写给奶奶!”

这是什么啊?一个孩子没有坐在椅子上,他上半身子趴在桌子上,指着两个 xx,老师告诉他,这是小写的字母 x。他又问老师怎么念。另一个孩子讲述他的假期,老师把他讲的写在纸上。他讲完了,老师把纸递给他看,孩子兴奋地说:我也会讲故事了。老师问:我可以把你讲的故事和同学们分享吗?“那当然,”孩子很骄傲地说。

另一个区域是画水彩画。四个孩子围坐在一张小桌子。老师认真地作画,他在纸上滴了几团水彩,然后用吸管对着水彩团使劲吹,水彩顿时喷散开来,像焰火一样。孩子们觉得吹画很有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一幅,一个孩子画了两幅才走开。老师帮着孩子们把名字写在自己的作品上,放在一边晾干。有个孩子没有画画,而是把画纸卷成一根纸棍儿,挥舞着。另一个孩子看见了,也做了一个,两人开始“击剑”,从教室内“打”到花园里。很快,有孩子要求老师示范怎么做纸棍,后几乎所有男孩子都人手一根,在院子里追跑。纸棍成了当天受欢迎的玩具。有的纸棍被染成了彩色,有的纸棍是好几张纸做的,又粗又长,孩子管它叫“大炮”。

还有一个桌子上摆了许多彩色的纸、胶水和剪刀。老师把彩纸剪成条形,做成纸圈,然后把各种颜色的纸圈连起来,变成一条彩色的纸链。只有一个女孩参与,看来孩子们对纸链项目不感兴趣。待那女孩离开,老师稍微整理了一下桌子,就走到花园,看孩子们“舞剑”去了。

院子里,有一张长方形的工作台,三个台钳分别夹在桌边,桌上有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满了约 1.5 厘米厚的菱形木头片。旁边的一个小盒子里,装着 6.5 厘米长、3.5 厘米宽、2 毫米厚的小木头片,木片两端分别有一个眼。还有六个铁盒子,一字排开,里面装着一寸长的钉子。桌角摆着三把锤子、三把钳子。老师戴上护眼镜后,用台钳把一个菱形木片固定住,把另一个菱形木片摆在旁边,然后把小长方形木片打在两个菱形木片上,往两个眼里钉钉子。这活可不容易,稍不注意就会砸到手。几个孩子围在桌子周围,看着老师用锤子砸钉子,既害怕,又兴奋。终于有胆大的孩子戴上防护镜跃跃欲试。他非常小心,左手用钳子夹住钉子,右手握锤砸。几个钉子之后,他就不用钳子了,只用左手扶着钉子,开始轻轻地一点儿一点儿地砸,一不小心,砸到手上,老师看到没有流血,也就不动声色,孩子把手指放到嘴里嘬了嘬,接着砸。我数了数,有 3 个孩子看了一会儿走了,11 个孩子钉钉子。一个女孩把 6 个菱形木块摆成一圈,用 6 个长方形的木片,12 个钉子,把这个圈钉在一起,涂上红颜色,看上去像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