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通往内心的旅程

许多人定期同心理医生见面,反复谈论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情感伤痛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医生会据此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外乎童年时代的亲子关系、心中怨气的郁积、家中有人酗酒、小时候曾遭虐待等。无论采用什么疗法,目标都是解决这些核心问题,让患者恢复健康快乐。

跟随心灵则与这些疗法完全不同,它的重点在于看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心理问题。跟随心灵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它的目的不在于“矫正”某种瑕疵,而是“照料”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避免心灵沦丧。

跟随心灵的重点根本就不在于人格或人际关系,所以也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心理学范畴。关注周围的事物,重视家庭生活和日常作息,甚至留意平时的着装,这些都是跟随心灵的方式。五百年前,费齐诺撰写心理自助手册《生命之书》时,特别强调要仔细选择颜色、香料、油料、散步的地点和游览的国家,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决定,或许看起来十分琐碎,但日复一日积累下去,就会对心灵造成深远的影响。想到心灵时,我们总觉得它与大脑并存,所以本质上是内在的。然而古代的心理学大师却指出,我们的心灵与整个世界的心灵不可分割,二者都存在于构成自然和人类文化的种种事物中。

所以说,跟随心灵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目标不是让生活一帆风顺,而是令生活具备深度和价值。某种意义上,这比心理治疗更具挑战性,因为我们需要培养更有意义、更具表现力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一过程需要每一个人都发挥想象力。通常,接受心理治疗时,治疗师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病人只需要坦陈问题就可以了。跟随心灵则不然,我们必须全盘担起培养和塑造生命、增进心灵福祉的责任。

 

心灵地图 

要想“跟随心灵”,首先需要我们遵奉心灵显现和运作的方式,了解心灵流动的方向和路线,读懂心灵地图。所谓心灵地图,就是尊重心灵自身的习性,以平和温暖的方式满足心灵的需求,按照心灵的逻辑,而不是思维的逻辑前行。

“心灵”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性质,是体验生活和认识自我的一种层次,牵涉到深度、价值、联系、心境和个人特质。在本书里,心灵并不是宗教信仰的对象,与永生不灭也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尽管“心灵”近在咫尺,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却很难用语言具体解释。正因如此,心灵地图也不像现实中的地图那样清晰可辨,一目了然,常常需要我们仔细聆听、感受和关怀,才能明白。比如,近我们染上了什么瘾,做了什么特别的梦,心中有什么烦恼,等等,这些都是心灵地图中的图例和注记,时刻提醒我们,避免误入歧途。

心灵需要关怀,不需要剥夺。人们常常觉得,如果能摆脱困扰他们的东西,情况就会好转。他们可能会说:“我必须改掉这个习惯。”“请帮我摆脱自卑感,帮我戒烟,帮我脱离失败的婚姻。”身为心理医生,如果我遵照患者的这些要求,那我一天到晚都要忙着剥夺他们生命中的东西。但我并不觉得根除问题是终目标,也不打算担任剥夺者的角色。相反,我努力让他们明白,在心灵地图中,这些“问题”是必要的,甚至是有价值的。

如果人们了解心灵地图,并按图索骥,生命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贫瘠不堪。不少人曾经以为痛苦和问题非常可怕,必须从生活中清除出去。其实只要敞开心胸,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心灵,你就能领会疾病中蕴藏的信息,懊恼中隐含的匡正,以及抑郁和焦虑暗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