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亮闪闪东西的价值

在一个广告里,有人喊道:“这是我生命当中美好的一天!”他的孩子出生了?他结婚了?都不是,而是因为这一天汽车经销商搞促销了!尽管各种各样的家具店、手机连锁店或其他大型超市试图给我们做一些推荐,但是购买他们的产品给我们带来的是某种愉悦,而不是喜悦。大量的广告信息轰炸我们,强调富有和物质充足会让我们充满喜悦。在《扩展》(L’Expansion) 杂志的封面上,赫然列着一个大标题:“企业——财富制造者”。这并没有冒犯任何人,然而,这确实是令人极度震惊的事情。记者谈论的是什么财富?只有金钱!海底世界的财宝并不是指这里有沉入海底的宝藏,而是各种生命在此正紧张有序地生活着。或许,我们应该致力于让自己的存在变得充满意义而不是金钱。当……我会幸福。啊,如果我有这个或那个,我就会幸福……我们有时会将喜悦归结于达到某些条件,例如彩票中奖、买得起那天从橱窗里看到的那套女士套装、获得明星的亲笔签名、生命中的那个人向自己求婚……

有一项研究表明,仅仅是展出一些高档品的图片就会加重人的抑郁和焦虑! 1 这可能是能用来解释在城里居住的人比在乡下居住的人幸福感要差的其中一个原因。从奢侈品店的橱窗前经过都可能会让我们不舒服。红色保时捷或金色劳力士、爱马仕围巾、香奈儿包包或梵克雅宝的钻石,还有其他炫目的装饰品,这些亮闪闪的东西可以显示社会地位,让别人注意到拥有它们的人。当然了,我们有时候也会给自己买一件高价的奢侈品,因为我们喜欢它的设计或品质,但是通常的情况是我们买它只是为了显示:“瞧瞧我是谁,我可不是普通人,看看我有能力给自己买什么!我可是有钱人!” 不带道德判断的研究表明收入的增加不仅不能带来更多的喜悦,而且会让那些围绕着财富追逐生活的人趋向于不那么幸福。况且,为财富而奋斗会伤害社会关系,导致破坏生态不顾环保的行为,因此从长远来看,这些都会阻碍人们快乐地生活。人们做过一些关于幸福的调查,结果明确地显示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只要人们缺衣少食或无处安身,那么大家就不会真正地满意自己的生活。一旦这些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无论是国家经济的增长还是个人收入的增加都不会对喜悦产生很大的影响。越不关注物质的人好像越独立、能力越强、与他人的联系越紧密。研究表明,朝着物质目标前进与舒适感减少、失落感加重和对生活的不满意密切相关。总之,越是看重拥有,我们就越不满意。还有一种说法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向外炫耀什么就说明内心缺少什么。确实如此,正反都能说得通。

“我羡慕那些拥有漂亮房子、高档汽车和昂贵衣服

的人。”

“买东西让我感觉愉快。”

“如果我有能力买更多东西的话,我会更幸福。”

这些就是给实验对象准备的一些话语。他们需要按照“我极度不同意”到“我完全同意”这样的顺序将这些句子标记下来。根据心理学家蒂姆•卡塞尔1 (TimKasser)所进行的研究,那些宣称金钱、形象、名望对自己比较重要的人获得的是对生活的不满意,往往拥有更少的愉快经历,并会体会更多的失落感和焦虑。相似的结果在世界上各个年龄段和各种人身上都得到了验证。

还有一种研究,目的是让原先高度物质化的青少年减少对物质的兴趣。心理学家成功了,结果就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与测验小组相对比,这些青少年的自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项研究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通过帮助青少年转向不那么物质化的目标,可以提升他们的自尊心。

让我们幸福的是经历而不是物品。物品只有在我们开始使用它、利用它时才会为我们带来喜悦。内在的财富才是的真正财富,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将其夺走而且很可能这是我们带到天堂去的的东西,如果天堂存在的话。我们好在合适的时刻将钱花掉而不是一直放着。

物质主义价值观让我们远离了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将我们关在了世界之外。然而,我们会发现,喜悦来源于我们对世界采取的行动上。当我们为了一个目的、为了他人,甚至不为任何利益……而忘了自己时,美好的体验就会到来。只要我们忘了自己,就这么简单。因为那时我们就可以迎接世界的振动了。为他人而行动、而赞叹大概是有希望获得喜悦的途径了。

 

(本文摘自伊莎贝尔•菲约扎 作品《喜悦之路》,三联生活书店2019年4月出版。)

 

 

少有人走的路

     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在他的畅销书《少有走的路》(Le Chemin le moins fréquenté)开篇就提到了:人生苦难重重。蒙住脸被动地期待着更好的明天不会将我们带向幸福。伊利奥斯•柯苏1 (Ilios Kotsou) 在《在喧闹的世界里清醒地活》(Éloge de la lucidité) 这部著作里,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积极的心理并不是一种理想化,也不是爱心熊的世界。与等待着事情自己解决或被动地梦想着美好的明天相比,睁开眼睛并且拥抱现实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一些实验人员决定对他们实验室里的八只恒河猴进行一场实验。六个月里,他们将食物放到笼子里的合成草坪上。猴子们必须扒拉青草并在草里仔细寻找才能找到吃的。结果呢?用在寻找食物上的时间越多,因囚禁所造成的反常行为就越少。1有时候,孩子们也有着和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的反应。不要给他们“设置限制”并且拧紧笼子的铁丝,同时给他们“煮好”的一切,我们可以重新给他们活动的自由。现在的孩子既不会去寻找食物,也不认为有准备的必要,因为现在的食品通常都已经加工好了。更糟糕的是,他们的玩具都是成品,

不需要自己制作,不需要想象……都是一些无须付出劳动、付出努力的玩具。我们好像忘记了:重要的不是去拥有,而且去做。

     阿梅莉是一个大公司的领导者,她付出了许多艰辛才到达了现在的位置。她喜欢帮助别人,她想帮助她的老乡——22岁的年轻姑娘阿涅丝。阿梅莉把阿涅丝招进自己的公司并给她提供了一个好职位,付给她对她这个年龄而言相当高额的薪水。因为这个年轻姑娘刚从村里出来,所以阿梅莉提前给她准备了住处,找了个带家具的小两居室。几个月之后,阿涅丝爱上了公司的一个职员。阿梅莉又给了她一笔丰厚的奖金让她结婚用。总之,年轻的阿涅丝可以说是心满意足。她甚至还没有机会去渴望,就已经拥有了,全然不需要付出努力。简直像做梦一样!这一切真的这么完美吗?

     有一天,阿涅丝当着恩人的面,直接把自己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出来了,并且摔门离开。阿梅莉在办公室里哀叹:“我为她做了一切,她什么都有了!我不求回报,但是不

管怎样,她也应该表现出哪怕是一点点的感激之情吧?”

    这种抱怨经常出现:“我给他了一切,他就是这么感谢我的。”或者:“她邀请我的时候,我总会带点东西,让她不需要再准备。现在她竟然躲着我!”布景已经搭起来了,一边是慷慨大方的人,另一边是忘恩负义的人!这种意外事件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它遵循了人类无意识里的一些潜在规则。一方面,慷慨大方的人并不要人的回报,因此他就没有遵循相互性原则;另一方面,他剥夺了受恩之人的自由。因为,确实如此,接受的人就是“受恩之人”。阿涅丝摔门离开是因为她受不了了。她过上了舒适的日子,一切对她来说都轻松易得,她拥

有“获得幸福的一切条件”,但是她并不幸福。她只是感觉不好,但确实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所以将这种复杂的情绪发泄到了她的赠予人身上。这位赠予人阿梅莉曾经给予了她那么多,所以已经变成了她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恋对象。

     六个月之后,阿涅丝瘫倒在沙发上:“喔唷! 我累坏了……但很幸福!”经过六个月的寻找,跑遍了各大银行,解决了种种困难之后,终于签订了房屋租约。这是属于她的房子,历经了那么多天的寻找,才好不容易找到。阿涅丝心满意足时,却不幸福;现在精疲力竭,却很幸福……注意,我并不是说为了幸福就应该失业,独自一人,没钱没房。如果说只是有钱不会获得幸福,那么没有钱也不会幸福,这是毋庸置疑的(之后我们也会探讨金钱如何影响生活品位)。心满意足和精疲力竭的区别在哪儿呢?在于自我,感觉到能做自己,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有足够的自由并能自我实现。

     并不是拥有很多东西就意味着幸福。幸福一方面源于我们努力付出,一方面源于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漂亮的房子能让我们开心,但是只有在我们努力工作赚钱买下它,而且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这个房子的情况下,它才能带给我们喜悦。

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耐挫折能力以获得长远利益,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负起责任,这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却是自我实现之路。这条道路不总令人愉快也不那么舒适,但却是我们真正的喜悦之路。因为当我们达成了目标的时候,喜悦并不止出现一次,它会是我们旅途上的伴侣,并一路支持着我们。当我们感觉到向着实现自我价值或者发挥自己才能的方向前进的时候,当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感觉到自己命运的方向盘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我们会体会到喜悦。

我四岁的儿子悄悄给了我一块别人送他的糖:“你把它放在壁橱里,到糖果日的时候我再吃。”我被征服了。一个四岁的小男孩竟然让我把糖果放起来而不是立即吃掉!我甚至看了看他的脸,他很骄傲,眼睛闪闪发光。自制力让他喜悦!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在没有禁止的情况下,孩子们也会遵守规则。一项禁止意味着一个没有自由的限制。规则同样是某种形式的限制,但是就像游戏规则一样,它负责组织和许可而不是去限制。因此,规则是发挥自己能力的源泉,从而也成为自我实现从而获得喜悦的源泉。孩子们喜欢规则,他们会认真地遵循这些规则!为了管理孩子们吃糖,我一直在限制和自由之间寻找一个折中的办法。当我听说在某些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盛行“糖果日”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选择了这个规则:“周六才可以吃糖。当我们在其他时间收到糖果时,要留到周六才能吃。”有时候,如果学校里有庆祝会或孩子们被邀请参加生日宴会,我们也会改变吃糖的时间。可能大家会担心在周六的时候孩子们会狂吃糖,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他们吃得过多。他们有时候只吃一两块。只是在这一天每个人都有权利吃在其他日子里可能得到的糖果,无论是在学校里、伙伴家里获得的还是邻居给的……我并不是说其他时候他们没有将一两块糖偷偷地塞进嘴里,但是在学习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能够耐住挫折,让现在服务于未来是生活当中特别有用的一项能力。举世闻名的棉花糖实验是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 于20世纪6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人员给一个孩子两个选择:他可以现在就吃一块棉花糖,或者等待一会儿,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但是要获得两块,孩子必须独自一人等到实验人员回来,而装着糖果的盘子就在他面前。如果他等得不耐烦了,可以摇铃,但是他会失去第二块糖。很显然,大部分孩子都想要两块糖,但是一旦抵挡不住诱惑,奖励就没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推迟享受!三岁以下的孩子,没有一个人成功,至少没有自发地完成这个考验。某些孩子动摇了,然后沮丧地看着自己的手,因为他已经用手抓起了那块棉花糖并送到嘴里了,这个过程甚至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而五岁的孩子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抵抗住诱惑。20年之后,抵抗住诱惑的人

比其他人更加成功——无论是在坚持计划还是实现目标方面——他们还会进行长期的学习,吸食更少的烈性毒品,体重也更低。这个案例具有重要意义:要怎么教孩子承受挫折呢?米歇尔试图了解是什么让孩子们成功地推迟了满足。他指出,如果给孩子提供一些主意和方法,例如想象着棉花糖只是一个棉花球或者它是一幅装在相框里的画,再或者脑袋里想着其他愉快的事情,孩子们就会使用这些方法,并耐心地等待,他们甚至可以等上18分钟,后成功地等到第二块棉花糖。然而如果没有策略,一分钟之后他们就受不了了。孩子们没有遵循大人强加的规则,很少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尽管奉行专制教育的人不乐意接受这个事实——但实验表明孩子们都在力求做好,尽力表现以令父母满意。但是经常的情况是,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允许孩子正确地表现出应该做什么,尤其是因为他们接受了禁止,知道哪些不能做,但是仍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他们收到了命令,但并不一定具备了服从这些命令的必要能力。许多父母只是下命令说:“安静!”但是并没有教给孩子任何方法让他可以在身体里重建平静。有些孩子自己找到了方法,但大部分人只是待那儿不动。米歇尔指出,哪怕孩子再小,只要我们提供正确的方法,他也能成功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教育孩子,不是禁止、控制他们,而是给他们提供方法,使他们能成功地完成我们定的目标!成功会令他们幸福。我们可以从他们眼中看到骄傲而不是顺从。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不给孩子设置限制,他们就会成为“小皇帝”,什么都想要还得立即获得。而这个实验,在不同的情景下,在几千个孩子身上严格地进行过测试,恰恰推翻了这个观点。奇怪的是,许多热诚支持回归专制教育的人(在他们看来,专制教育已经不存在了),用棉花糖实验当论据:“看看孩子能抗挫折有多么重要啊,所以父母应该给他们制造挫折。”他们显然没有读完全部的研究。现在可以了,这个实验的法语版1已于2015年面世。当然了,我们会遇到一些孩子,他们什么都想要,立即就要……实验表明许多孩子不用一分钟就吞下了这个棉花糖。为什么他们抵挡不住诱惑呢?人的能力取决于脑前额叶,三岁之前的孩子的这个区域发育不完善,此外,专制型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在这个区域的发展也相对缓慢。对于在不稳定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学着去控制自己冲动的性格、调整压力或引导自己的注意力,大脑的这一区域也欠发展。依恋的质量可以预测测试是否成功。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越多,他们就有越多的机会带着两粒棉花糖回家。如果父母属于控制型或干涉型,不曾给孩子自由,那么孩子的自制力会很差,因此会更快被糖果打败。

沃尔特•米歇尔在他的书里描述了成功获得两块棉花糖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喜悦1,这些成功克制了自己并感觉到掌握了自己命运的孩子,眼睛里闪烁出成功。他们如此自豪,以至于某些孩子将以极大代价获得的糖果塞进嘴里大口地吃,另外一些孩子却在吃之前会先给父母展示一下。抵抗住诱惑比糖果本身更令人满足。

努力去做吧,只要是自己主动的选择,幸福一定会来敲门!

 

(本文摘自伊莎贝尔•菲约扎 作品《喜悦之路》,三联生活书店2019年4月出版。)

 

日程表

分享喜悦的瞬间,一个雪人、一个拥抱、一个游戏、清洗餐具时玩弄泡沫的惬意时光……都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并铸就了孩子大脑里的神经元通路,这些比洗不完的衣服和无数的紧急邮件更有利于塑造他们的未来。打电话叫水管工或按时为客户完成一份材料很重要,但并不是重要的。喜悦,就是不时地放下“效率”,更关注孩子而不是盘子。2岁或5岁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担家务,因为许多人一起做总是会更愉快。孩子拿着毛巾玩而使你需要花费20分钟而非5分钟把毛巾重新叠好,这件事好像“浪费”了时间,但其实我们经历了一个神奇的时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不要让自己继续游离于真实、生活、亲密关系之外。

   “你生命中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索尼娅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和丈夫!”我们看一眼她的日程表。上面只有工作会面,孩子的名字只与见牙医、柔道课或学校组织的外出放在一起。她的手机永远开机,当手机铃响起或发出震动时,她会急忙接听。甚至在开车带女儿卡拉去上钢琴课时,她也会在等红灯时查看邮件。当她和女儿玩或者当她做饭时,每次听到信息或者邮件通知,她都会瞥一眼手机屏幕,并会经常拿出一些时间来回复。像我们说

的那样,索尼娅清楚地认识到女儿肯定感觉不到自己在母亲心目中是重要的。她亲爱的小女儿卡拉也会理解成:“在我生命中有比我更重要的事情。”大部分的邮件只是显得很紧急,实际上并非如此。电子工具的便利令我们上瘾,我们会很容易陷入这种如此简单快捷的与外界连通的方式中。为什么不在我们的日程表里安排上与我们所爱之人相处的特定时间?周二,17点:与马丁玩一小时的游戏。为什么不在手机里偶尔设置一下备忘录,提醒自己要给蒂娜一个拥抱或和她一起开心地笑?

一边玩着小马游戏一边回复邮件,这没什么问题,还会令我们感觉到有成就感,因为我们在做妈妈的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职业女性,这令人满足。与成年人交谈能激发我们的兴趣,但是也会让我们继续处于紧张状态中,使我们远离孩子。当我们关掉电话时,我们才真正地在场。不要再玩网上的“小马游戏”,从游戏托盘中取出骰子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本身并不重要,重点是亲子关系的建立。

几年之前,有一次大雪纷飞导致了连续三天停电,房子周围全是雪,车子也发动不起来,没有网络,我们只好孤零零地待着,无法工作。好极了!我们在雪地里溜达、堆雪人、围着炉子烤火、吃烛光晚餐。来电之后,我们倒都有些失望。然而,我们还是开了灯、打开了电脑。我们不懂得继续也无法继续这种大家在一起欢笑、一起亲近大自然的快乐时光了。孩子们都长大了也离开了家,但是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会建议大家在各自的日程表上标记出远离电脑和电视,让大家聚在一起的时间。我们有时候需要好好安排,不要让日常的工作侵占了我们的私人时间和空间。

当下过去就不会重来。让我们一起看夕阳西下、漫天繁星、雨后彩虹,品味微笑、滑稽动作而引起的哈哈大笑,甚至是没做成功的蛋糕之中所饱含的甜蜜……分享生活之美吧!

(本文摘自伊莎贝尔•菲约扎 作品《喜悦之路》,三联生活书店2019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