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上 卷

 

一、读经宜冬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原评】

曹秋岳曰:可想见其南面百城时

庞笔奴曰: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译文】

冬天适宜读经书,因为冬天精神能够专注集中;夏天适宜读史书,因为夏天白天时间长,时间比较充裕;秋季适宜读诸子百家,因为秋日凉爽,人的思维清晰,正可以领会诸子精神的实质;春天适宜读诗词文章,因为春天欣欣向荣,容易领悟出诗文的盎然生机。

 

【注释】

①诸子:指先秦的各家学派,诸子百家。《汉书艺文志》:“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②机:生机。畅:茂盛。

③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理政时皆坐北朝南。《论语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南面百城:形容皇帝君临天下,后以喻坐拥书城,用来形容天子的尊贵富有。

 

【评析】

春夏秋冬每时每刻皆可读书,但在古代,古人对季候的变化更为敏感,四时光景不同,读书也各有所宜。作者认为经书简奥深邃,须沉潜涵泳,仔细研读,而冬季天寒,不宜走动,则人的精神容易集中,故冬季是读经书的时机。史书记事,人事复杂,须慢慢梳理思绪,夏天长日漫漫,正适宜阅读卷帙浩繁又波澜跌宕的史籍。读诸子百家,派别不同风格各异,思想不同,须有海纳百川之胸襟。秋爽宜人,人处其间思绪宁静,显然适合阅读纵横捭阖各有风貌的诸子百家著作。诗词文赋是文学创作,春天生机盎然,适合敞开心扉读出诗词文赋的动人意味来,所以读诗词春天为适宜。因此,选择合适的时间读书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经传宜独坐读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原评】

孙恺似曰:深得此中真趣,固难为不知者道。

王景州曰:如无好友,即红友亦可。

 

【译文】

儒家经与传等典籍适合一个人时静静地阅读,历史著作适合与好友、知己一起阅读。

 

【注释】

①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

②难为不知者道:很难对不了解其中趣味的人说清楚。

③红友:酒的别称。出自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八卷:“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南迁北归,尝与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

 

【评析】

除了四时季节,人文环境也会影响阅读。经书这类作品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东西。读这一类书须静坐冥思,细读慢慢品味其中的精髓,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修养。读圣人经传,更是为了进德修身,首先是个人的事,所以也宜独自阅读;且经传简约深奥,如不认真品味揣摩,难得其精髓,所以必须一人独坐,无往来扰攘,无杂事劳神,才能潜心阅读。而读史书在于领悟圣人之道,辨兴衰,广见闻,开心智,所以要有人对谈,才可以既能相互切磋,互相发明,彼此启发,还可以达到学问共进,避免因个人阅历有限而误解误读丰富繁杂的历史。

 

三、无善无恶是圣人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之类),善多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之类),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偶为善处,亦必有所为),有善无恶是仙佛(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

 

【原评】

黄九烟曰: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之下皆半边圣人也。“利之不庸”者,亦复不少。

江含徵曰: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

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为而不可为。”唐解元诗云:“善亦懒为何况恶。”当于有无多少中,更进一层。

 

【译文】

没有善行也没有恶行的是具备极高品德的圣人;善行多恶行少的是品德好才能高的贤人;善行少恶行多的人是庸俗之辈;没有善行只有恶行的是不知廉耻的小人;只有善行没有恶行的是神仙和具有善根的仙佛。

 

【注释】

①帝力何有于我:皇帝的权力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见古歌《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②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圣王的百姓被杀而不怨恨谁,得到好处而不报答谁。语见《孟子尽心上》。庸:酬谢。

③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正直的态度来回报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语见《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④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一点好处也不随便给别人,也不要随便从别人那拿一点好处。语见《孟子万章上》。

⑤颜子不贰过:颜回不会再犯已经犯过的错误。语见《论语雍也》。

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子路听到别人告诉他自己的错误就很高兴。语见《孟子公孙丑上》。

⑦唐解元:即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代文学家。

 

【评析】

作者从儒学思想出发,以做善事和做恶事作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他提出了自己对于善恶的理解,认为无善无恶、独善其身是为人的境界,并且通过比较表现了儒家、道家、佛教善恶观的不同。

在这则文字中,作者将做善事和恶事的人分成了不同的几种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要成为圣人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所以在生活中不需要每个人都是圣人,只要心存善念,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人就是好人。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甚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们要与这种尔虞我诈的人自觉划清界限,只要我们能为别人着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疑也是在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