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辑  你生下来不是为了给别人鼓掌

我们生下来不是为了给别人鼓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精灵,都应该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表现自己。

 

你生下来不是为了给别人鼓掌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文章曾红遍大江南北,并被201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选为背景材料。

文章中说,女儿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23号”这个雅号,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中等生”,却被班里学生全票推选为“欣赏的同学”。作者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文章确实够“鸡汤”。但如果我们的孩子真的以“坐在路边鼓掌”自勉,恐怕会误入歧途。因为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都是演员,没有谁是观众。

更确切一点说,我们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我们在给别人鼓掌的同时,也需要得到别人的掌声。

如果我们只是坐在路边给别人鼓掌,那么我们人生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曾说过“人与动物之间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对于受人尊重的渴望。”他还举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

小时候父亲在饲养良种杜罗·杰赛猪和正宗的白脸牛,常常在中西部的集市及家畜展销会上展示,获得过几十个头等奖。

父亲用别针把蓝缎带奖章别在一条白布上,每当朋友或客人来我家时,他就取出这条长布带,向客人展示这些奖章。其实,猪和牛不会去在乎它们得到了什么奖章,但是父亲却很在乎,因为奖章给他带来了一种“重要感”。

卡耐基还罗列道,正是对这种重要感觉的渴望,激励着一贫如洗的杂货店店员林肯学习法学书籍;激励着狄更斯完成他那些不朽的小说;激励着克利斯多弗尔·雷恩爵士在石头上创造出他的交响乐;使得洛克菲勒积累了几辈子也花不完的财富。也正是这种内心的强烈欲望,促使你想要穿时髦的衣服,驾驶款式的汽车,和别人谈论你的子女有多么聪敏伶俐。

确实,自我表现是人类的天性,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真正一直坐在路边的角落里,为别人鼓掌喝彩。事实上,刘继荣的女儿只是学习成绩不很突出,文体特长不太明显,但她不是什么都没做,还被推选为“欣赏的同学”。

在刘继荣的文章中,描述了郊游中的几个片段:

野餐的时候,两个小男孩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多人劝解无效,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打破了僵局;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女儿一边讲笑话,手底下也没闲着,她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到了下车的时候,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引得孩子们连连道谢……

这情商,已经让刘继荣的女儿获得了满堂喝彩,如果这次郊游是人生大戏中的一幕,那么她在这一幕里已经站在了舞台的正中央,收获了“重要人物”的感觉。相信这样的镜头,在刘继荣女儿的校园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

我想,刘继荣女儿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了很多人,是因为我们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思想里沉浸了太久。如果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就会发现人家本来就很优秀,只是文化课的成绩不太突出而已。更进一步说,其实刘继荣写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在展示自己女儿的优秀,收获着一种受人尊重的感觉呢!

刘继荣女儿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优秀并不一定只是体现在学习成绩上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赢得热烈的掌声,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缺少发现优点的眼睛和机制,应试考试的洪流淹没了太多孩子的个性发展。

我们的孩子生下来不是为了给别人鼓掌。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精灵,都应该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表现自己。

其实人生有多个舞台,上学、考试只是其中的一个。即使成绩不好,我们要做的,也不是甘于平庸,而是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人生的价值是多元化的,社会的评价机制也是多元化的,只要我们能发现自己的亮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就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掌声。

 

拥有成功的光环,苦难才会成为勋章

老家一位侄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还办了升学宴。

在酒桌上,他的伯父、我的堂兄,照例是侃侃而谈的主角。堂兄是本地数得上的富豪,也是我们整个家族当中有出息、有地位的人,办事有能力,说话有分量。面对将要升入大学的晚辈,堂兄又讲了一遍他的奋斗史: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不像你们现在,要啥有啥。

作为家里的老大,上有体弱多病的父母,下有还在上小学的弟妹,我初中没毕业就开始挣钱养家。

开始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一天累得要死,才挣一块五毛钱。后来做小生意,去广州进货,坐三天三夜的硬座火车,怀里抱着货款,根本不敢合眼……

堂兄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次,讲的确实都是实情,也是孩子们绝好的励志素材。其实在每个家族里,都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久经沧桑的成功人士,他们奋斗的历程,他们曾经受过的苦难,都变成了励志故事。在酒桌上,在闲谈中,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给晚辈以人生指导,享受晚辈尊敬的目光。

在生活中,很多功成名就者,都有一段艰难的奋斗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刘强东考上了大学,所有的亲戚朋友还有全村的村民,大家两分钱、五分钱,多是给一块钱,集资了500块钱。然后,全体村民把所有的鸡蛋都拿出来,一共是76个鸡蛋。外婆帮他把500块钱缝到内裤上,他背着76个鸡蛋去了北京。此后,他再没有了经济来源,靠自己的打拼度过了学生时代,并创业成立了商城。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考了三次才上了大学,到大学后穿带补丁的衣服,连普通话都不会说,还得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一年。毕业后好不容易申请到了出国留学资格,却凑不齐出国的学费,只好办培训班挣钱,结果被学校处分。

如今,他们都早已成为了成功人士,站在舞台的镁光灯下讲述曾经的苦难,那段不堪的历史已经成了他们的勋章。他们本人,也都成了很多人的励志偶像,他们奋斗的故事,也在激励着无数年轻人。

少年艰难的不少,有资格在众人面前讲述自己少年艰难者却很少。因为,拥有成功的光环,你经历的苦难才会成为励志故事,如果没有成功,你的苦难啥都不是。

这些日子因为一篇《感谢贫穷》而引起关注的王心仪同学,如果不是因为她考上了北大,她的那篇文章不会受到媒体的热捧。

如果她连个专科都没考上,她肯定不会感谢贫穷,就算感谢,也只会沦为别人的笑柄。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王心仪家庭更困难,生活条件比她更艰苦的学生,但他们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关注,没有人照顾。正因为王心仪在高考当中取得了成功,她才能够以胜利者的姿态感谢贫穷,成为人们励志的偶像,享受社会各界锦上添花的赞美。

从某种意义上讲,励志其实是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过程。只有主人公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他的苦难才能成为励志故事。如果他没有成功,那么,苦难就只是苦难。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经受的苦难够苦够多,但她的话没有人听,她连被同情的资格都没有,只是引来别人的嘲笑。

年轻时的苦难是一种财富,那是因为你战胜了苦难。如果苦难带给你的是失去了青春失去了机会,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健康,每天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一辈子孤苦无依,你对苦难只有诅咒和恨。对于年轻人来讲,励志的话,该听,励志的故事,该看。但那些故事应该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兴奋剂,而不是甘于现实的麻醉剂。

我们要做的,不是欣赏别人的励志故事,而是让自己变成励志故事的主角。否则,那些苦难只是压断我们脊梁的沉重负担,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靠自己生活,灵魂都是安宁的

在某论坛里,有一则“神帖”。大概意思是:

楼主说自己一直在啃老,可是近家里发生了变故,没有钱继续生活下去,又不想出去工作,“打工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只好考虑在朋友家借住蹭吃蹭喝,求大家给自己建议。

帖子连续发了三四年,内容都差不多,楼主除了啃老,就是家里蹲,的爱好是画漫画,水平也不咋样,而且还不思改进。

快三十岁的人了,他没有任何收入,也没有进修过什么技能,整天做白日梦,幻想别人的帮助。甚至,到朋友家借住的火车票费用,还要朋友来给报销。

有意思的是,这几年在帖子下面留言的网友,有的考研成功,有的换了好工作,有的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只有楼主岿然不动。这位楼主,俨然成了一个反面典型:人们看到他,想到自己再怎么也应该比他努力,便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去了。

 我的一位朋友,家境殷实。他的孩子,当然也算是个小小的富二代,每月的零花钱超过了很多人的家庭收入。孩子在大学里的专业是化工合成,常常拿着几块砖头厚的化学手册来研究。发朋友圈的时候,也是以凌晨时居多,朋友圈的内容,不是看文献,就是在实验室里等做测试,显然比普通的同学更为努力。

据说,有一次为了赶论文,他和组里的同学熬了两天两夜没怎么休息,其他同学见到他的时候,整个人都有些脱相。化工累,工作苦、掉头发、难出成果,早就尽人皆知。有一次我问他,你完全可以学一个简单的专业,然后随便做点理财投资,生活还不是轻松愉快?

他说,自己就是喜欢科学研究,从小兴趣就在这个方面。花家里的钱,毕竟是父辈赚来的,而自己努力做出来的东西,才算我自己的成就啊!

 假期,许多大学生都在自己想办法赚钱,出门打工、摄影约片、做家教等。其实,很多人都是小康家庭,家里并不缺这点钱。去工作,就意味着每天回到家,满手满身的油渍汗味,或是满心的疲惫。但显然他们能够收获到另外的东西。

几个要好的朋友几家人一起聚餐,一个孩子来晚了些,是刚刚从超市打工下班过来。她不断吐槽在货架旁站一天,仿佛回到了军训的时候,腰酸背痛。可收入却低得可怜。然而,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收入,和向家里要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用自己的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感觉特别自豪。”她说。

看过一期涂磊主持的节目。大致是这样的:

一位叫马骁的女孩,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生活。母亲只是在KTV上班,一个月才挣5000多块钱。但母亲为了女儿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在中学时把她送进了贵族学校。可女儿不但不理解母亲的苦衷,还处处和同学攀比,学习成绩当然也不理想。后来,马骁又想学艺术,母亲虽然不同意,终也还是依了她,花很多钱让她去学习。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在场的嘉宾都在不住地轻轻摇头。

马骁终勉强上了一所二本的师范院校,毕业后去廊坊一所私立学校当老师,工资才2000多元一个月。这时候,她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在工作中也受了很多委屈,明白了这么多年来母亲的艰辛。

马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在工作中特别努力,年纪轻轻就被学校的下属分校任命为副校长。她现在虽然挣的钱仍然不多,但已经学会了节俭,知道给母亲买礼物,变成了一个自食其力、努力向上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孝顺懂事的女儿。这样的转变,得到了现场主持人和嘉宾的一致赞许。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靠自己生活,灵魂都是安宁的。”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父母总有老去的时候,朋友总有离开的时候,环境总有改变的时候,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依靠。

无论环境如何,有没有依靠,个人的奋斗都是要排在位的。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靠自己的双手过上想要的生活,才能活得踏实,活得有成就感。

 

读书让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

有两则新闻,对照着读特别有意思。

一则是南京的大学生魏鹏涛,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创业卖煎饼。小店才开了4个月,营业额非常可观,据说可以月入13万元!而且,他还有更高的追求,希望打造高校“煎饼联盟”。另一则新闻也是发生在南京,19岁的女孩小赵高中毕业后,因为分数不够而没能考取本科。于是,父亲便让她到南京和自己一起做韭菜盒子生意,并打算日后给女儿开个店。

一个是卖煎饼,一个是卖韭菜盒子,现在生意都不错,将来都想把生意做大,看起来事情差不多。可是,从网友的反应来看,人们对前者给予了更多的赞美,而对后者,则是以批评的声音居多。为什么会这样?两个人的区别在哪儿?

肯定不是煎饼和韭菜盒子之间的区别。两个人的区别在于,一个上了大学,另一个没有上大学。所以,从本质上讲,他们的区别,是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区别。而反映到生意上,我们可以做一番对比:

魏鹏涛和小赵,一个是“煎饼一代”,一个是“韭菜盒子二代”;前者是自己创业,后者是父亲安排;前者是在大学校园,后者是在街边摆摊;前者想在高校做成“煎饼联盟”,后者想租个门店……

两个人的差别,一目了然。同样是做服务业,魏鹏涛显然比小赵能力更强,潜力更大。换句话说,一个人上过大学,就算不做和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个人能力也和不上大学有较大区别。

上大学的作用是什么,毕业后要不要做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一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儿子在一所不错的985大学读书,所学专业的排名在全国高校当中居前两位。但他仍然对所学专业存在困惑,觉得是不是要一辈子必须从事与专业完全相关的工作。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愿意“从一而终”的不多,他们的心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我的观点是:

你现在的任务是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发展自己的爱好,锻炼自己的能力,寻找各种机会。你将来的人生,不一定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但一定和你大学的经历相关。

大学教育已经渐渐成为每个人的经历,我们的收获,是在学校期间所受的熏陶,能够让我们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长见识。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就是把学校学到的东西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此言不虚。

大学是一个宝贵的平台。我们大多数人,现在做的工作都根本没有用过大学课本里的内容,但在大学里所受的教育,乃至大学里的生活经历,都已经融入血液,影响着我们的一切。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不仅让我们拥有了一纸学历,还让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多选择。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或许并不是的出路,但读书,至少能让你多一条出路。

正如龙应台在给安德烈的信中写的那样: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回到文章开头那两则新闻。上过大学的魏鹏涛,将来不卖煎饼了,他还可以拿着大学的毕业证书,去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内求职做事。而高中毕业的小赵,如果韭菜盒子卖不动了,的可能是还会选择一个类似的小本生意。他们人生的自由度和广阔度,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当然,两个人都有把生意做大的机会和可能,但显然魏鹏涛成功的概率更大。如果我们想投资,肯定大多数人都会投给魏鹏涛的煎饼店,而不是小赵的韭菜盒子店。而我们对他们两个人的态度,其实就是我们对读书的态度。